岭南文化“两创”未来时:数智绝招,点活文脉|文博新粤动

作者 杨逸;杨奇;吴颖岚;李培;袁佩如;张由琼;毕嘉琪 2025-05-20 08:00
01:36

岭南文化“两创”未来时:数智绝招,点活文脉|文博新粤动

戴上VR眼镜,拿起压力感应笔,观众就能走进山西永乐宫的世界里,跟着画师画壁画,沉浸式感受古建技法与壁画艺术的动人魅力。

今年1月,国家典籍博物馆“观妙入真——山西永乐宫文物精粹暨数字艺术大展”开展。凡拓数创团队通过AI技术的运用,让三清殿286位神祇“活”了起来,同时推出国内首个壁画艺术VR沉浸剧场“幻游永乐”。这场“可游、可触、可创”的国潮文化盛宴还将登陆本届文博会,让观众倍感期待。

文明长河奔涌,科技浪潮激荡。近年来,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深挖传统文化“富矿”,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涌现出一批以腾讯、网易、凡拓、三七互娱等为代表的“数字匠人”。通过虚拟现实、5G网络、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运用,他们打破虚与实的界限,在新与旧之间架起桥梁,也为文旅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孵化带来无限可能。

凡拓数创AI技术点亮国家典籍博物馆“观妙入真——山西永乐宫文物精粹暨数字艺术大展”

凡拓数创AI技术点亮国家典籍博物馆“观妙入真——山西永乐宫文物精粹暨数字艺术大展”

在文明长河与科技浪潮的交汇处,一幅“数智时代”的岭南文化“两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虚实交融重构文博新场景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矗立珠水之滨,犹如一艘“文化巨轮”。走进广东文学馆序厅,沉浸式剧场为观众敞开“文学之门”:张九龄、苏轼、陈白沙、康有为等文化名人“纷至沓来”,将广东文学的厚重“家底”化为生动的光影画卷。

由时间网络公司打造的裸眼3D剧场《寻》,凭借三屏联动的创新设计将传统展馆转变为多维叙事空间,不久前还斩获“2024第四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的“技术先锋奖”。

时间网络公司为广东文化馆打造的裸眼3D剧场《寻》

时间网络公司为广东文化馆打造的裸眼3D剧场《寻》

文博场馆需要为年轻人提供互动性更强的文旅体验。”时间网络公司品牌经理叶佩欣介绍,通过大语言模型实时对话技术的运用,广东省非遗馆的AI虚拟讲古人不但知识丰富,还能提供全天候“在岗”服务,开馆至今已服务游客超100万人次。

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AI导览等六大数字化系统的“加持”,文博场馆正在实现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交互的“华丽转身”。数字技术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也让更多文旅新场景、新业态、新消费的诞生成为可能。

去年恰逢黄埔军校建校百年,大型光影沉浸式舞台剧《黄埔!黄埔!》在黄埔军校主题文旅街区正式上演。该剧创新运用全息投影、虚拟互动等多媒体技术,生动再现了黄埔军校的百年历程,让黄埔英烈可歌可泣的故事跃然眼前。

《黄埔!黄埔!》出自“双奥之企”利亚德—励丰文化的手笔。凭借技术创新、场景创新、模式创新,励丰文化已形成“场、馆、秀、游”四大业务板块,先后推出粤剧艺术博物馆、黄山非遗馆、南岳第一峰文旅街区等一批标杆项目。

游戏产业对数字技术的创新运用,也在打破文旅生态的“次元壁”。去年,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对全国36处文化景点的精准还原,引发线下文旅的“泼天流量”。

“游戏沉浸感强、融合度高、传播力广、互动性好,有助玩家形成记忆点,从而推动线上流量的线下‘转场’。”三七互娱集团高级副总裁程琳分析道。

“叹”早茶、扒龙舟、舞醒狮……这些地道的“老广”生活,在古风游戏《叫我大掌柜》里都能一一体验。过去两年来,三七互娱将广州地标建筑融入游戏场景搭建,为玩家打造沉浸式广府文化视听体验。

通过动作捕捉、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三七互娱不断“解锁”线下新玩法,创新推出“探寻粤韵·接龙运”城市漫步活动。虚拟人“葱妹”化身玩家Citywalk“搭子”,带领探索陈家祠、永庆坊等城市地标。

三七互娱创新推出“探寻粤韵·接龙运”城市漫步活动。

三七互娱创新推出“探寻粤韵·接龙运”城市漫步活动。

如今,AR、VR等新一代交互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为未来文旅打开了“任意门”。本届文博会上,雷鸟、影目、莲偶等多家来自广东本土的智能眼镜将集体“登场”,向观众展现无界穿梭古今的“超能力”。

“三维内容的市场前景将是二维内容的千百倍,无论VR电影、VR空间阅读还是VR文旅,内容创作都是大有可为。”莲偶科技创始人、CEO许榕期待,随着VR技术对文旅产业加速重塑,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将在“元宇宙”里变得可触可感。

凡拓数创AI技术点亮国家典籍博物馆“观妙入真——山西永乐宫文物精粹暨数字艺术大展”

凡拓数创AI技术点亮国家典籍博物馆“观妙入真——山西永乐宫文物精粹暨数字艺术大展”

AI助力文化遗产“数字永生”

今年“世界戏剧日”来临之际,一场粤剧与武侠的梦幻邂逅在网易游戏《逆水寒》上演:粤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曾小敏带领《白蛇传·情》原班人马走进数字世界,为万千玩家演绎“南国红豆”的魅力。

曾小敏带领《白蛇传·情》班底登陆网易游戏《逆水寒》

曾小敏带领《白蛇传·情》班底登陆网易游戏《逆水寒》

《逆水寒》犹如一艘数字时代的“红船戏班”,先后将昆曲、越剧、黄梅戏、豫剧、京剧、晋剧等六大剧目搬进网游。《逆水寒》还与苏绣大师姚惠芬联手推出游戏时装“云绣露华”,通过3D技术精准复刻“精、细、雅、洁”的苏绣传统技法。

坚持“历史为骨、艺术为翼”的创作理念,在研创游戏《率土之滨》过程中,网易游戏还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携手发起“率土人物考”文化工程,从正史、小说、出土文献、诗词歌赋等原典“按图索骥”,重新塑造三国历史人物形象。

在网易互娱副总裁、《率土之滨》制作人李凯明看来,游戏中的每种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都是一笔独特的“数字资产”,它们“可交互、可生长、可再生”,更让年轻人从非遗“双创”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传播者。

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古老的戏曲艺术正在“重获新生”。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腾讯联合发起“中国戏曲文化数字焕新行动”,为《天仙配》《花木兰》等44部经典戏曲进行AI修复,还运用6DoF技术对72个京剧程式进行360度解构。观众只要在屏幕滑动指尖,演员们手腕转动、眼波流转等“微表情”都能一目了然。

中国戏曲文化数字焕新行动

中国戏曲文化数字焕新行动

敦煌藏经洞的超时空历史复现、喜峰口长城的毫米级高精度复刻、北京中轴线7.8公里核心遗产区的精细还原……数字技术不但让文化遗产“数字永生”成为可能,文物古迹也能从中找到“延年益寿”的答案。

“影中群象动,空里众灵飞。”曾经光彩照人的云冈石窟,如今布满了肉眼难辨的“伤痕病灶”。在腾讯探元计划支持下,兰州大学技术团队运用天然宇宙射线“缪子”成像技术,对云冈石窟展开“CT检查”,为大型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提供范本。

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首席架构师、腾讯探元计划主理人王朝阳介绍,探元计划已推动众多“文化+科技”的场景解决方案成功落地,“从考古探源、保护传承到活化利用,一条文化遗产数字化全链条正在逐渐成型”。

在腾讯探元计划支持下,兰州大学技术团队为云冈石窟“做CT”

在腾讯探元计划支持下,兰州大学技术团队为云冈石窟“做CT”

通过微痕增强的全信息模型、字形匹配AI的古文字搜索等技术突破,探元计划为甲骨文研究打开了“天眼”。今年4月,腾讯SSV参与主办全球首个“AI+甲骨文”大赛,邀请社会各界一同打造“最懂甲骨文的AI”,让甲骨文这项冷门绝学从“学术深闺”走向大众。

腾讯互娱内容生态部虚拟制作产品负责人文锋观察到,数字技术的浪潮将推动文物保护从“单一形态展示”走向“互动参与式保护”:“创新是文明发展的动力,通过数字技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与时俱进,永葆生机。

采写:南方+记者 杨逸

脚本:南方+记者 杨逸

剪辑:南方+记者 杨奇(部分视频画面由AI辅助生成)

设计:吴颖岚 谭唯

执行:李培 袁佩如 张由琼 毕嘉琪

统筹:李贺 陈枫 王海军

监制:郎国华

策划:侯小军

编辑 钟烜新 李江萍
校对 黄买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