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声响,英歌舞起。
在第九届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国际预制菜产业博览会、第十四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下称“2025食博会·预博会和农博会”)揭阳展馆前,普宁富美英歌队刚劲有力的舞蹈点燃全场,来自五湖四海的食客被这一潮汕非遗吸引而来,近距离欣赏“中华战舞”。
“2025食博会·预博会和农博会”上,莞揭指挥部精心策划筹备“莞揭特装馆”,全方位展示揭阳300多种特色农产品和农文旅资源,与英歌舞相互融合的揭阳特色文创等,既俘获了食客们的味蕾,又以英歌舞非遗元素点燃了观众的文化共鸣,生动诠释了揭阳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活力。
以文化为纽带,以产业为桥梁,莞揭两地正携手书写对口帮扶的璀璨篇章。从非遗活化到IP塑造,从产学研协同到跨区域联动,潮汕大地上的古老文化正焕发新生机。
一剧窥潮汕:非遗IP的破圈之路
夜幕降临,普宁市中茵度假村(即中茵文化园)内灯火通明。鼓点铿锵,舞姿矫健,上百名演员手持英歌槌,以磅礴之势演绎着潮汕先民抗击倭寇、守卫家园的热血传奇。
“以一剧,窥潮汕。我们想让世界通过这个窗口,看到潮汕文化的魂与根。”《英歌情》导演黄云岳介绍,作为以英歌为主题的大型实景演出,《英歌情》总投资6000多万元,历时3年打磨,用五个篇章串联起潮汕几千年的历史脉络,呈现一方乡土厚重的人文画卷,诠释英歌舞的精神内涵和新的时代精神。
演出不仅汇聚了130余名专业舞者,还专门邀请了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总教练李俊浩任英歌动作指导,更融入大长陇贺灯、舞狮等十多项非遗元素,配合九维空间全息巨幕和旋转舞台矩阵,将古老民俗与前沿科技完美融合。
“英歌文化的多元发展将促进文化产业与传统经济深度融合,吸引更多人关注地方文化。游客增长不仅带动食宿交通和特色产品消费,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推动非遗项目传承,形成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的产业格局。”《英歌情》项目负责人表示。
文旅融合的触角不断延伸。在中茵文化园这座以生态景观园林、休闲体育文化、健康休养文化为主体打造的五星级粤东山间度假综合体内,大坝镇“美丽圩镇客厅”成为农文旅融合的样板。
大坝镇美丽圩镇客厅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设置了英歌文化长廊、民俗文化展厅、露台广场等,全方位展示了英歌文化、潮汕人文风俗和本地经济发展,让人仿佛置身实地,快速且深刻地了解大坝镇文化与发展,打造独具大坝特色的美丽圩镇客厅,喜迎全国各地宾客。
跨域协同:产学研共筑“帮扶生态圈”
如何让“爆款”长红?普宁市政府党组成员、沙田镇-普宁市对口帮扶协作工作队队长王颂辉给出答案:“非遗不能只停留在舞台,更要IP化、产业化,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普宁英歌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近年来普宁英歌持续‘火出圈’,在海内外‘大放异彩’,同时,这里有天然温泉,还有多处革命旧址……”王颂辉曾任莞揭指挥部乡村振兴局局长,对普宁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格外关注。
如今,普宁英歌正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海内外观众面前,从田间地头的民俗表演跃升为现象级文化符号。莞揭对口帮扶工作围绕普宁英歌舞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莞揭资源互补,构建起深度融合的产学研体系,推动这一非遗文化从传统民俗向现代文化IP转型。
文旅融合方面,莞揭两地以“非遗+演艺+旅游”模式打造《英歌情》《大潮归来》等文旅融合项目。今年春节期间,揭阳全市各地将举办总计116场英歌舞表演,越来越多的游客为了一场英歌舞奔赴一座城市,一睹非遗“中华战舞”的澎湃壮阔之美。
文化传播层面,英歌舞不仅惊艳亮相称“2025食博会·预博会和农博会”,走进东莞理工学院完成高校首秀,更在东莞东坑“卖身节”、茶山茶园游会等大型活动中实现跨地域展演,借助沉浸式巡演搭建两地文化交流桥梁。
产学研创新方面,借助“双百行动”契机,工作队联动东莞理工学院与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启动“英歌IP孵化计划”,以富美青年英歌队为原型开发卡通IP形象,同步推进文创产品设计、研学路线开发等衍生体系,打造英歌文化IP矩阵,为英歌文化搭建了连接文旅产业的桥梁。
“揭阳历史底蕴深厚,农文旅发展潜力大,接下来工作队将加大融入式帮扶,以产学研协同为纽带,构建莞揭资源互补的‘帮扶生态圈’,助推揭阳农文旅高质量发展。”王颂辉说。
统筹:戴双城
撰文:蔡子航 戴双城
摄影:邓浩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