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航运是我国重要的交通保障,而航空轮胎是保障飞机安全运行的关键部件,这双飞机的“鞋子”被誉为轮胎界的“皇冠明珠”。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长期以来,我国航空轮胎的原材料和核心技术都受制于国外,国内大型民用航空客机使用的航空轮胎只能从国外租用,每一个轮胎都按起降次数收费。”面对中国轮胎行业在高端航空轮胎领域长期遭受国外技术封锁的窘况,全国劳动模范,黄埔新材(广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员王杰五年前从吉林来到广东,全身心投入到飞行起降动力学大装置项目,专注解决航空轮胎“卡脖子”难题。
4月28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王杰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筑梦大湾区的巾帼故事。
逐梦大湾区
做科研创新的巾帼先锋
“与汽车轮胎的生产不同,航空轮胎的制造极其复杂。”王杰说,飞机的起降瞬间,轮胎不仅要肩负数十吨以上的冲击压力,还要承受从零下40摄氏度到零上70摄氏度甚至过百摄氏度的极端温差,轮胎滚动过程中更要耐磨损。扛过了恶劣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面情况,飞机才能平稳着陆,安全飞行。
航空轮胎的瓶颈问题要如何突破?
原材料是制约我国高端航空轮胎发展的第一步。天然橡胶是航空轮胎最核心的原材料,但国产天然胶不具备高强度、高断伸的机械性能,很难满足众多的检测指标。为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我国科学家开辟了新赛道,提出仿生合成橡胶的技术路线。2020年初,中国科学院启动C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仿生合成橡胶”,目标直指航空轮胎“卡脖子”问题。
原材料有了之后,如何验证由仿生合成橡胶制成的航空轮胎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牵头下,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简称“黄埔材料院”)正式成立,院址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广州市黄埔区,着力打造以飞行起降动力学大装置为核心的航空轮胎研发平台,推动高端轮胎制造。
作为一名“80后”科技工作者,王杰本科就读于吉林大学,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攻读了硕士和博士,2010年毕业后留在了长春应化所,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摩擦学与耐磨材料。她本以为自己的人生会从此扎根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没想到,国家需要、项目需要,让她毅然南下。
“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王杰坦言跟随项目南下发展的决定并不容易,但国家有需要,就是科研工作者最崇高的理想追求。“当时项目签约是在2月份,3月份我的孩子出生了,4月份我就来到广东。”怕自己后悔,王杰先是把研究员的公职辞掉,再是把吉林的房子卖掉,彻底斩断了自己的后路,毅然决然只身赴穗投入到飞行起降动力学大装置项目建设中。
现时,“特一号”仿生橡胶、数字化轮胎工业软件等多项技术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国内首套飞行起降动力学大装置已完成航空轮胎国产化技术全链条贯通,完成多台核心试验装置的验收,具备测试验证航空轮胎、起落架系统和中小型整机设计制造性能和使役可靠性的能力,填补了国内航空轮胎动力学试验平台的空白。
重任在肩
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落地
“必须把这项技术真正做到产业化,才能最终解决国家的‘卡脖子’难题。”来到广东后,王杰发现,与以往自己在实验室日复一日埋头研究的工作不同,在这里要做技术,就必须抬头看市场,做国家所需要的。
在掌握制造技术的前提下,如何加速产业化落地,助推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产品的市场转化成为了第二要务。
王杰介绍,黄埔材料院除了承担了飞行起降动力学大装置建设等核心任务,还负责要将先导专项衍生的先进技术外溢到以民航轮胎、特种工程轮胎和新能源汽车轮胎为代表的高端轮胎产品中,在广州黄埔进行产业转化,形成聚集效应。为此,黄埔材料院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出“大科学装置或平台-产品研发-产业发展”的链条式研发生态,助推新材料科技创新产业提质增量。
在王杰的带领下,她的团队获得知识产权授权339件,其中发明专利161件,推动黄埔材料院科技成果依托黄埔新材(广东)科技有限公司实现转化,累计孵化企业3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家,产值超12亿元。
王杰说,想做一件事,一定要有一辈子把一件事做好的决心,坚持不懈、全力以赴才能没有遗憾。回想起当时南下广东的选择,她很庆幸,全家对她的决定给予极大的支持,让她能忠于理想与祖国同频共振。“只要敢干敢拼敢想,广东充满着无限机会。”王杰表示,在今后的发展中,黄埔材料院将持续深化平台建设,不断产出梯次接续的标志性科技成果,打造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先进材料领域技术创新的源头和辐射中心,成为代表国家水平、体现国家意志的新材料战略科技力量。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邓佩莹
通讯员 潘少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