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评选工作要求,为充分发扬民主,接受社会监督,现将广东省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予以公示。
以下为部分广东省全国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事迹:
张志添简要事迹
张志添,男,汉族,1980年12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工农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一级消防长。作为装备革新小组带头人,革新装备20余套,6套获国家专利。从业28年间参与急难险重任务5000余次,疏散群众1000余人,多次挽回巨额经济损失。曾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10次,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应急管理系统二级英雄模范、中国消防忠诚卫士、中国好人、南粤楷模等荣誉。《人民文学》《人民画报》多次刊载他的先进事迹。
姚麟简要事迹
姚麟,男,汉族,1975年2月生,中共党员,硕士学历,信宜市人民医院院长,副研究员。疫情防控期间,作为首批医疗救治队队长奔赴武汉一线,获评全国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为破解县域医疗发展失衡困境,带领团队扎根粤西,打造“百千万工程”建设示范样本。推动信宜市人民医院建设急危重症区域救治中心;引入高水平技术60余项,医院急诊急救三大中心全部通过国家认证,成功备案国家临床药物试验基地,建成首个县域生物样本库;3个临床专科通过省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实现零的突破;三级医院国考排名从926名跃升至446名,成为当地首个三甲医院;建设当地首个肿瘤防治中心,填补当地肿瘤放疗及核医学空白,实现肿瘤治疗全覆盖,成为广东省县域肿瘤防治中心第一批建设示范单位。率先提出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打通县域医共体信息壁垒,搭建“i信医”县域内互联网医院,为超过90万县域居民建立了全息健康档案,建立县域医共体新模式。
钟春燕简要事迹
钟春燕,女,汉族,1977年5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肇庆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七级管理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正高级农艺师。扎根基层农业领域23载,推广优良农作物品种超40个,推广面积超500万亩,在农作物育种栽培、示范推广等方面成绩斐然,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1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8项,先后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组织团队对接超100个农业企业、合作社及镇村,主持或参与50多项国家、省、市农业项目。累计获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1项、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7项,参与制定省市标准5项,发表论文33篇。钟春燕创新工作室荣获广东省女职工创新工作室、广东省三八红旗工作室称号,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五一巾帼奖等荣誉。
王贵清简要事迹
王贵清,男,汉族,1969年3月生,中共党员,硕士学历,清远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教授,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2年担任党委书记以来,组织修订制度1141份,从机制制度上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推动清远市人民医院2023年被评为广东省医疗系统先进集体;在2022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位列第164名,进步106名;泌尿外科获批2024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近两年有7个专科被评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积极履职尽责,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提交多份涉及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的建议。新冠疫情发生后,经常深入一线,被评为广东省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南粤好医生和抗疫好医生。作为骨科专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率先在清远市开展二十余项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高难技术。
林伟秋简要事迹
林伟秋,男,汉族,1972年12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饶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推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工作28年以来,致力于茶叶技术科研、推广及茶文化普及等工作。主持、参加完成10多项科技项目,获得各级奖项21项,其中省农技推广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市农技推广奖4项。参加出版专著1部(副主编),发表论文13篇(独立10篇);参与制定茶叶有关团体标准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编写《单丛茶加工技术及原理》等科普及技术资料10多项。近年来开展茶园生态建设技术、农药化肥减施技术和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有效保护全县生态环境和茶产品质量安全,累计推广面积达20万亩,新增销售额约2.5亿元,间接效益25亿元,新增利润4850万元,节约成本2750万元。先后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广东省十佳最美农技员、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丁红梅简要事迹
丁红梅,女,汉族,1972年5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云浮市人民医院妇科主任,主任医师。长期接诊全市疑难危急或复发性肿瘤病例,到市内各级医院进行急救及肿瘤手术指导,医术精湛,获云浮市科技进步奖3项。大力发展学科前沿诊治技术,积极培养年轻医生,带领科室获省妇科四级腔镜技术准入,省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创立云浮市首家生殖医学中心等。率先在云浮开展多项妇科新技术项目,使学科技术达到省级先进水平,把妇科肿瘤诊治逐步规范化、微创化。坚持每年举办学术年会及省、市级继续教育活动,至今共开展8届粤西地区妇科肿瘤与微创新进展学习班、3届生殖内分泌学习班,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实用妇科基础与临床》,为促进区域妇产科及微创技术发展作出较大贡献。作为云浮市妇女联合会的巾帼大宣讲成员,业余时间完成50余场次相关的健康及防癌讲座,义诊、普查及肿瘤病人回访涉足全市各县镇村,广受群众好评。
马骏简要事迹
马骏,男,汉族,1963年8月生,中共党员,硕士学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教授。长期致力于鼻咽癌科研与临床工作,是我国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鼻咽癌诊治专家和研究型医生。聚焦鼻咽癌领域,提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化疗可重塑抗肿瘤免疫的增效新理论,制定GP全身化疗后局部放疗的新策略,大幅提高鼻咽癌治疗效果;重塑分期标准并提出临床分期结合miRNA分子标签,甄别出低危患者降低治疗强度的减毒新理论,制定了豁免化疗及缩小放疗范围的新方案,显著降低放、化疗毒性,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国际医学顶尖刊物如CA、NEJM、Lancet(3篇)、JAMA、BMJ(2篇)等发表论著17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等,个人获得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首届创新争优奖广东省突出贡献奖等。作为主席领导制定鼻咽癌临床诊治国际指南,指导全球临床实践,为中山大学在Expertscape鼻咽癌全球学术排名中位列第一做出重要科学贡献,率领团队先后获评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指导6名研究生获得国家高层次人才。
江焕峰简要事迹
江焕峰,男,汉族,1961年11月生,中共党员,博士学历,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教四十二年,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观念,通过主持教育部相关项目打造绿色有机合成化学创新团队,目前已有7位年轻教师成为国家级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2位年轻教师获得省级创新团队项目的支持。培养的研究生和出站的博士后中获国家杰青1人、国家级四青人才3人、省级杰出青年人才8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人,任高校教授、副教授43人。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南粤百杰等荣誉,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面向国家和广东省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战略需求,在主持国家重大重点课题的基础上,瞄准烯炔烃、植物精油、二氧化碳等大宗资源开展绿色化和高值化转化利用研究,创新性地解决了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等挑战性难题,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5件,部分成果产业转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李丹简要事迹
李丹,男,汉族,1964年6月生,中共党员,博士学历,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作为“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暨南大学超分子配位化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带领支部成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领衔“全国教科文卫系统示范性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和“广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也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深耕于新材料创制及应用的专业领域,主持一批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探索解决新材料、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不断产出创新研究成果。针对基础化工大宗原料分离提纯的高耗能现状,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寻求绿色环保的分离方案。所发明的丙烯/丙烷分离新技术,荣登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Nature),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选为年度优秀成果,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C&EN)作了亮点评述,国内主流媒体作了广泛报道。
邱丽华简要事迹
邱丽华,女,汉族,1971年12月生,中共党员,博士学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五级职员,二级研究员,省海水鱼体系首席科学家。长期扎根一线,在乡村振兴、现代化海洋牧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承担科研项目130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制定标准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农业部中华神农科技二等奖1项;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开发深远海养殖备养品种花鲈,助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支撑建立我省首个花鲈省级良种场,建立花鲈种质精准评价技术,创制出生长速度提高15%的新品系;首次建立花鲈“陆海接力”标准化养殖模式,制定标准并通过测试验收。极大促进花鲈养殖从传统“陆基池塘”向工业化“深远海网箱”的产业化升级,为现代化海洋牧场提供新的增长点。开展花鲈绿色高效养殖及对虾催产技术研究。入选广东省科技特派员,每年累计培训200多人次;建立花鲈苗种病毒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及多营养层次微生态综合调控池塘养殖技术,累计产值12.87亿元。
钟文昭简要事迹
钟文昭,男,汉族,1975年5月生,中共党员,博士学历,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惠福分院(肿瘤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担任国际肺癌联盟常务理事(2023-2027)、IASLC官方杂志《JThorac Oncol》副主编、中国抗癌协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学会肺部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是全球前2%高被引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耕肺癌诊疗25年,每年接诊肺癌患者上万例,主刀和参与肺癌微创和复杂手术超过1500台,在工作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注重推动科研成果落地临床实践。在国际上首创三维重建肺部流域地形图算法,形成全国专家共识并向全球及其他器官领域推广,在国内率先创立治疗难度和争议最大的Ⅲ期肺癌多学科门诊,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和肺癌诊疗一体化联盟落地。曾获2022年国际肺癌联盟Naruke外科奖、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2022年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王伟平简要事迹
王伟平,男,汉族,1966年12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正高级工程师。王伟平多次作为航次指挥和首席科学家带队完成重要区域海洋基础调查任务,为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和海洋权益维护作出积极贡献。作为第34次、第39次南极考察有关项目负责人,指导技术人员完成南大洋和南极近岸海域水文要素调查,开展罗斯海恩克斯堡岛区域地形测量、潮汐观测和声速剖面测量,填补了国际上该区域海洋调查资料的空白,为我国南极秦岭站的建设提供了必要而精细的基础数据。作为项目负责人率队开展大湾区近海海域自然资源基础调查,摸清了该区域海底沉积物类型及海底管线等情况,为广东海洋大数据“一朵云”夯实了数据基础。大力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组织研发应用海洋环境探测装备、智能海洋测绘装备,联合相关企业研制的大摆幅高效船用A架和深海温盐深绞车系统,获得发明专利8项;研制海洋调查无人艇,开拓无人艇集群海洋测绘实践,并成功应用于海洋调查、极地科考、内陆航道测绘及抗洪抢险多场景。
郑泽豪简要事迹
郑泽豪,男,汉族,1988年7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综合处一级主任科员。推动创建“跟着总书记学调研”党建品牌,打造理论学习载体,组织编印《调查研究信息全流程工作手册》,创新社情民意调查“四库两平台”。连续6年牵头组织“粤调青年返乡观察”实践活动,多份“关键小事”调研攻关成果获奖,2021年获评“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组织开展民生调研约350项,撰稿300多篇,采编信息1000多期,传递社情民意,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有效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职能作用。牵头负责的信息工作在全国统计系统实现“六连冠”,连获省“双料先进”。个人先后获评国家统计局优秀政务信息工作者、全国统计系统先进工作者,6次获评省信息工作先进个人。驻村帮扶6年,助力3个村231户886人实现全面脱贫,获评省向上向善好青年,入选全省百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协调社会资源为群众办好求学、就医、办证等实事一批。
辜恩臻简要事迹
辜恩臻,女,汉族,1978年5月生,中共党员,博士学历,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长、三级高级法官。长期从事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审判及调研工作,审判业绩突出,办理了多宗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主审的2宗案件入选指导性案例,1宗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宗案件入选全国海事审判年度十大典型案例、涉体育纠纷民事典型案例。参加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调研课题,获全省法院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牵头起草《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人民法院审理涉港澳商事纠纷司法规则衔接的指引》《法律专家协助查明域外法的指引》等重要文件,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司法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作出了贡献。被最高人民法院通报表扬为全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法院调研工作先进个人,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入选2023年度人民法院十大亮点人物、新时代广东政法英模、全国法院涉外审判精英人才库、广东涉外法治人才库。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琳琳简要事迹
琳琳,女,汉族,1977年7月生,中共党员,硕士学历,广东省财政厅预算处处长,高级经济师。2024年,所在单位获评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巾帼文明岗。任职社保处期间,广东就业工作2020年起连续3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主持制定13项财政保障政策,率先将疑似患者救治费用纳入基本医保范围,第一时间出台筛查、救治费用财政兜底保障政策并办理资金拨付,确保群众不因担心费用问题而不敢就诊、各地不因资金问题而影响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全力推进《南沙方案》财政政策落地落实,指导出台过“紧日子”细化措施、新一轮区对镇街财政管理体制方案等文件,助推财政管理提质增效。先后获评全省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吴振文简要事迹
吴振文,女,汉族,1985年5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广东省公安厅刑侦局科长、一级警长。自2017年起负责打击拐卖、侵害妇女儿童违法犯罪工作,全力推动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探索推动“跨年龄人像比对”技术查找积案被拐儿童工作,成功助力多个失散20年以上的家庭团聚。通过组织全省公安机关连续多年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专项行动、打击性侵害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查找被拐失踪儿童的“团圆行动”等专项行动,参与、破获涉拐、涉性侵害大案件多起。推动建立“打击性侵害犯罪和保护救助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取证办案专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县、区全覆盖。推动建设全国唯一的“广东DNA寻亲绿色通道”。组织、参与发布成功破案的拐卖案件、认亲的活动开展30余场次,受到全国媒体和网民广泛关注。
南方+记者 许宁宁
通讯员 粤工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