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松山湖接下多项新任务|东莞两会

作者 郑国豪 2025-02-27 12:28

2月27日上午,东莞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会上,东莞市市长吕成蹊作政府工作报告,“松山湖元素”在报告中频繁出现,涉及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

每年的两会都是观大局、察大势的重要窗口。报告中多次出现的“松山湖元素”,既体现出2024年松山湖高质量发展的成绩,也串联起了“十四五”重要收官之年松山湖需要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2024年工作回顾

报告原文:加快布局产业新引擎。松山湖成为千亿园区,挺进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前20强。

解读: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所在地,过去一年,松山湖推动高端产业集聚成势、科技创新动能澎湃、各类人才近悦远来、城市品质能级提升,成为东莞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领头羊。

围绕产业发展,松山湖全力构建“1+3+N”产业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支柱”。持续巩固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形成以华为公司为龙头的千亿级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实体经济“造血”能力不断增强。

报告原文: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牵引,构建“源头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散裂中子源二期动工建设,亚洲首个、世界第二个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落户东莞。

解读:过去一年,松山湖科学大装置、大平台建设不断提速,科技创新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国之重器”动工,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投入使用,大科学装置集群初步成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取得多项重大科研进展,科技成果转化“松山湖模式”育成。

报告原文: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式招生开学,大湾区 大学(松山湖校区)交付使用,东莞理工学院新增2个 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排名前1%学科。

解读:历经五年的筹备建设,位处松山湖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式启动,于去年9月2日举行开幕典礼。今年1月,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港城大与20多家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和意向捐赠单位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

去年4月,大湾区大学(筹)松山湖校区正式启用,大学首批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实行大类招生。目前,学校已与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学校预计将于今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2025年工作安排

报告原文:主动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强化重大平台对接协作,以滨海湾为主阵地参与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深化松山湖与光明、南沙科学城协同创新。

解读:去年以来,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区、广州南沙区相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科学城联动发展机制不断完善。

去年7月25日,深圳光明科学城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达成战略合作,提出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对标世界一流科学中心,围绕“四个面向”,聚焦新材料、信息、生命领域,推进光明科学城与松山湖科学城优势互补、差异发展,加快设施、规则、产业、要素互联互通,共同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去年10月18日,松山湖科学城、南沙科学城就共同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战略合作签约。双方将对标世界一流科学中心,推进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在资源共建共享、联合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科技金融、人才交流等多个领域深化合作,推动优质创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形成协作有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报告原文:加快打造畅联湾区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莞深、常虎、广深高速改扩建,抓好科学城通道二期等6条跨市道路建设,做好新槎大桥等15个跨市项目前期工作。

解读:去年12月,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二期工程开工,项目总长2.4公里,总投资7.87亿元,工期为3年。建成后,东莞松山湖和深圳光明两座科学城的车程将缩短至20分钟。

可以预见,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建成后,大湾区创新走廊各创新载体间教育、科技、人才领域互动交流将进一步深入,资源配套条件有望共通共享。

报告原文: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支持滨海湾打造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数据服务于一体的人工智能新区,支持松山湖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支持水乡在智慧工厂等领域建设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解读:此前,在东莞打造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的布局中,提出将松山湖打造为全市三大人工智能区域支点之一,如今进一步明确了松山湖“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的建设定位。目前,松山湖在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领域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集聚云鲸智能、李群自动化、固高科技等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

报告原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松山湖、寮步、大岭山等地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区。

解读:广东东莞人力资源产业园松山湖园区(下称“松山湖产业园”)成立于2018年,经过6年多的建设发展,已获评市级产业园、省级产业园资质。截至去年9月,松山湖产业园有96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派遣机构进驻,与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业呈现共生共长的发展态势。

报告原文:大力实施源头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三项工程。聚焦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加快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建设,组建中国科学院东莞材料所。

解读:2025年,松山湖将进一步优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条,强化基础研究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建设,协调推进材料实验室改制工作。此外,完善“六个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谋划建设大装置集聚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报告原文: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聚英才。推动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二期动工,支持东莞理工学院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积极争取大湾区大学设立,探索与国内外优质高校联合办学。

解读:目前,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二期建设项目已获得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的批准,项目勘察设计阶段顺利完成招标工作。该项目计划开工时间为2025年3月,计划投产时间为2027年7月。

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则预计于今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学校物质科学学院、理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先进工程学院等二级学院的师资队伍陆续到位,学校也与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计划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培养。

报告原文:优化“一主两副六片区”城市空间布局。支持滨海湾、松山湖、麻涌、沙田、长安等深度参与“黄金内湾”规划建设。

解读:新一年,松山湖将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契机,深度融入“黄金内湾”建设,强化与周边区域的联动合作,在科技、产业、人才、交通、医疗、文体旅游、政务服务等领域,进一步梳理与光明科学城、南沙科学城合作事项,推动合作项目实质性落地。

南方+记者 郑国豪

编辑 黎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