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党群同心共绘“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新图景

作者 许筱倩 2025-03-10 18:39

时下,驱车行驶在廉江市宽敞平坦的乡村公路上,掠过一片片标准化的农田、一栋栋披上多彩墙绘的农房,村道两旁绿树成荫,远处青山连绵,与蓝天相接,悠悠白云飘浮其间,一幅幅宜居乡村美丽景象跃然眼前。

近年来,廉江市立足广东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县(争先类)定位,凝聚党群力量,着眼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乡村治理等工作重点,推动第一、第二批次29个典型村建设取得较好成效,以点带面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为廉江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聚焦产业联建

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

山外青山,苍翠欲滴的茶叶在山坡上层层叠叠,清新茶香萦绕在空气中,茶农们手提篮子穿梭于茶叶间,欢声笑语随风飘荡,共同勾勒出一幅村美、业兴、人和的乡村振兴亮丽画卷。

良垌镇茗上茗茶园工人们在采茶。中共廉江市委组织部供图

良垌镇茗上茗茶园工人们在采茶。中共廉江市委组织部供图

从一片叶子到一个产业,茶产业已成为带动良垌镇象路村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象路村党总支部联合茗上茗党支部,依托下辖后塘自然村千亩有机茶园的独特资源优势,通过创新“党建+产业+创客”发展模式,形成了“种植—采摘—加工—旅游服务”产业链,并辐射周边村庄的农产品销售,已累计带动100多户村民连片发展标准化茶园1100余亩,带动周边村民每户年均收入超1万元。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硬支撑”。廉江市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立足红橙、荔枝、茶叶等“七朵金花”特色产业优势,引导各典型村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按照“一村一品”理念发展特色产业,指导29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党组织抱团成立“强村”公司,建立“党组织+‘强村’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运营模式,统筹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乡友能人等通过资金、资产、技术入股,打造“土特产”自有品牌,强化产销渠道对接,促进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增收。

市民在河唇镇新屋仔村花农家里选购花卉。中共廉江市委组织部供图

市民在河唇镇新屋仔村花农家里选购花卉。中共廉江市委组织部供图

同样以一朵花富裕一方百姓的还有河唇镇新屋仔村,作为广东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之一,新屋仔村党总支部围绕做好“花”文章,联合村内25户党员种植户建立新屋仔村花木种植党员联合会,建立“村党总支部+花木种植党员联合会+合作社+‘强村’公司”党建联建模式,组建“花农帮”党员先锋服务队,提供种植指导、经营策划、技术培训、展示展销、信息互通等服务,消除花农后顾之忧,推动花木产业在培育种植、宣传销售、电商孵化、文旅融合等方面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据统计,2024年新屋仔村花木产业销售总收入超1.2亿元。

“‘合作社+农户+销售’模式,有效提升了我们花卉苗木品质和销量,花农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新屋仔村党总支部负责人黄浩师欣喜地表示。

干群凝心聚力

谱写美丽乡村新篇章

沿着干净整洁的路面走进安铺镇典型村鹤塘村,道路宽阔平坦、直通每家每户,生动多彩的墙绘映入眼帘,三五村民群众在古树公园树阴下闲坐聊天,欢笑声不时传出。

人居环境是农村的“面子”,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里子”。廉江市将“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与人居环境整治、乡村绿化工作等有机结合,发挥党建核心引领作用,凝聚多方力量,建立“支部引领带动+党员示范带头+群众响应参与”模式,推行党员网格化联户机制,带动村民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让美丽乡村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景。同时,向全市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发出“植绿”倡议,发动党员干部、乡友能人、外嫁“金花”、学校师生等群体参与规划编制、认捐认种、义务植树、宣传引导等,共同扮靓乡村绿美颜值。

新民镇新塘村农房披上多彩墙绘。中共廉江市委组织部供图

新民镇新塘村农房披上多彩墙绘。中共廉江市委组织部供图

新民镇新塘村党支部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实行“干部包片、党员联系户”网格化管理模式,积极开展村庄洁化、绿化、美化“三大行动”,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和提升农房风貌,通过党员先行,带动群众动起来、干起来,共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绿化,全村人居环境得到质的提升。

安铺镇鹤塘村党总支部建立“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人”三级党建网格,推行党员干部包组联户“双联动”机制,镇村党员干部齐上阵,带动群众齐心协力开展认捐认种、拆违拆旧、清理杂物、道路美化等人居环境改造工作,推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安铺镇鹤塘村改造后的西坡古树公园。中共廉江市委组织部供图

安铺镇鹤塘村改造后的西坡古树公园。中共廉江市委组织部供图

“鹤塘村是陪我从小长大的家乡,我喜欢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每一个角落都留下我走过的足迹,希望靠自己的努力,把家乡建设成为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绿美家园。”安铺镇鹤塘村党总支部书记尹康佳深情地说道。

延伸服务触角

画好乡村治理“同心圆”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廉江市注重在典型村推行“村民理事会”“积分制”等机制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热情,率先开展基层矛盾纠纷“三有工作法”试点工作,通过“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实现矛盾纠纷有人晓、有人解、有人帮,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横山镇在典型村央村通过“镇+行政村+自然村”等三级党组织牵头,引导有威望的退休老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等人员成立村民理事会,试点探索“共见证搁争议,共商议齐使用”基层治理模式,村民理事会采取“交流会”“茶话会”等形式,协调村民搁置对土地、山林、房屋等争议,再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让村民自主选择争议地的改造方案。依托村民理事会实现村民共商共治,该村重新恢复使用各类争议资源,目前已改造成为群众休闲休憩的公共空间。

“感谢大家的帮助,这起长达六年的矛盾纠纷终于尘埃落定,我心中的大石也得以放下。”河唇镇新屋仔村村民钟先生开心地说。

河唇镇党委重点在新屋仔村、河唇村、莲塘口村等典型村创新推行矛盾纠纷化解“三有工作法”“六三三”工作模式,建立“信息系统收集—上级交转办—网格排查—接访受理—平安夜访受理—电话回访”全链条工作闭环,汇聚社会力量、专业力量、救助力量三方力量,推行“镇村调解+部门下沉调解+专班下沉调解”三级调解机制,联合公检法司等职能部门、党员调解骨干共计169人次帮助新屋仔村、河唇村、莲塘口等典型村成功化解矛盾纠纷53宗,化解率达96%,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南方+记者 许筱倩

通讯员 廉组宣

编辑 林日清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