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憩了一个冬天,梅县区畲江镇太湖村2000来亩水田,在初春被旋耕机的轰鸣声唤醒。这里是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的主阵地,打造出的中高端丝苗米近年在珠三角声名鹊起。
从2023年起,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产业联盟在畲江镇流转近万亩土地,累计带动500名劳动力和300户农户参与生产,实现了村民收益和土地利用率“双提升”。产业联盟同时利用废弃粮仓改建粮食储存、输送中心,达成了产销一体化。这一创新举措,打破了田坎地界的“小农经济”式束缚,让撂荒地变致富田,农民的生活也更有奔头。
位于畲江镇太湖村的梅州市撂荒地复耕复种示范基地。
位于畲江镇太湖村的梅州市撂荒地复耕复种示范基地。
育苗
精挑细选赢在起跑线
在畲江镇太湖村的保温育苗棚里,农技员刘群祥一刻不停忙碌着。这段时间降雨频繁,他每天都要来大棚中查看几次秧苗的生长情况,以利于把握最好的插秧时机。
“我们目前采用保温育苗棚育秧,这种方法能够加速秧苗的生长和养分吸收,对稻苗的生长及最终产量均有益处。”刘群祥一边检查设备一边介绍,恒温催芽系统将出芽率稳定在95%以上,这种恒温大棚育秧模式使秧苗整齐度达到92%,相比传统方法提高了37%。
农机人员正在检查秧苗长势。
农机人员正在检查秧苗长势。
丝苗米以其晶莹剔透、软硬适中的特点,长期占据粤港澳大米消费市场的高端份额。然而,传统种植中存在亩产低于常规稻10%以上的问题,且抗病虫害能力较弱。要想破局,通过科学种植手段与科技赋能举措,提升水稻产量及品质是关键。
2022年晚稻季起,畲江镇组建由农技专家、种植大户构成的丝苗米种植产业联盟,开启丝苗米品质与产量“双提升”的产业化探索。
“广东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水稻的方式为一年两熟,选对品种,对于发展农产品很重要。”谈及为何选用丝苗米,畲江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曾劲松表示,作为高级农艺师的他在畲江已经工作了23年,对当地的农业情况相当了解。
“第一年,我们从市场上选择了一个品种试种,但产量并不理想。第二年,我们开始与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引进优良品种和育种技术,最终选定了‘青香优19香’品种的丝苗米作为种植品种,经过测产,亩产能达到1200斤。”曾劲松说,在选种过程中,畲江镇不仅邀请省农科院相关专家实地考察当地的水土情况,还采集土壤样本送往省农科院化验分析,经过了两年的试种和反复筛选,确定“青香优19香”作为丝苗米种植品种。
如何更好地利用畲江当地的资源禀赋,打造特色农产品?2023年,广州市荔湾区驻畲江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入驻后,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富硒作物是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在工作队推动下,当年11月,荔湾区广东珠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珠江农业”)与畲穗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关系,签订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建科技赋能农业基地,通过有机富元技术,共同打造“畲穗富硒农产品”,并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推动畲江丝苗米产业和富硒产业发展。
2024年初,双方在畲江镇太湖村打造试验田21.5亩,开展富硒早稻试验。
珠江农业总经理林桂文介绍,珠江农业采用生土改良培肥的技术模式,选用有机投入品认证的植物源有机肥——“沃土千里”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打好土壤基础后,珠江农业又依托“特色生物有机富元技术”,在水稻关键生长节点采用叶面富硒技术进行外源富硒,确保农产品硒含量满足相关富硒标准。“为保质保产、提高经济效益,早稻试验通过对硒肥施用量和次数进行实验,探究了一种适合畲江镇当地的富硒大米打造模式。”林桂文说。
耕种
精耕细作唤醒“沉睡”田
在梅州市撂荒地复耕复种示范基地现场,农户们正在将一块块待种下的苗田分类摆好。刘群祥介绍,目前插秧方式分两种,一种用于机械插秧,另一种则是手工插秧。两种不同的插秧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各异。
“过去需要20人三天完成的工作量,现在一个机械组8小时就能完成。”刘群祥说,机械插秧能够精确控制秧苗插入水田的深度和密度,对水稻的生长产生积极影响,效率也能大大提高,轨道式播种机每小时能完成800个秧盘的精准播种。
畲江镇地处粤北山区丘陵地带,山多田少,土地肥力低、耕作难度大、农作物产量低,传统农业产业发展遇到瓶颈。当地80%的农田是山坑田、湖洋田(冷浸田)。
“太湖村复耕复种面积约1908亩,其中1200多亩为湖洋田,湖洋田耕作难度大,机器一进去就陷到淤泥里,只能采用人工抛秧的方式。”畲江镇副镇长丘威说,湖洋田种植农作物,不仅费时费力,产量也不高,因此过去村民复耕复种意愿并不高。
三年前,在深圳从事供应链行业的刘建方接到了畲江镇政府发出的认耕撂荒地倡议书,返乡成立了梅州市永丰盛种养专业合作社,与太湖村签订了九年的土地流转合同,在六个村流转了近3000亩撂荒土地。如今他是广东畲穗丝苗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该公司是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的主体运营方。
恒温大棚育秧可提高秧苗整齐度。
恒温大棚育秧可提高秧苗整齐度。
“为了彻底根治湖洋田复耕复种的痛点,我们请来广州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专家,对湖洋田进行改造。”刘建方介绍,湖洋田底下不断有地下水涌出,需要找到地下水眼口,用打井方式,埋下一米宽的水泥涵管,将地下水集中到井内,然后用涵管将水引到水田旁沟渠,最后进行淤泥清理,用有机肥和外调耕作土铺上,每亩改造费用达上万元,最高峰期有近50辆挖土机同时作业,不少挖土机陷进湖洋田里。
“改造湖洋田前期投入大,但提升了耕地质量,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切实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这些花费都是值得的。”刘建方说。
高空俯瞰太湖村,一片片平整的水田如棋盘般落在山谷之间,如今太湖村1200多亩湖洋田中,有100多亩经过改造成为可机械化的“希望田”。通过试点小块田改为大块田、冷浸田变高产田改造,畲江镇将原有670块小田整合为48块大田,实现了机械化操作,种植水稻由原来亩产不到300公斤增加到570公斤,显著提升了农田的产出效益,充分展示现代化农业的潜力。
丘威介绍,“小块变大块”,消除原有的田坎和水沟,并推行“党支部+土地流转+种植大户代耕”等模式实现规模化经营与管理,提高了农田产出效益,带动村集体收入14万元以上,带动村民就地就业人口约500人。
收获
精打细算严把品控关
整合土地的同时,畲江镇引进广东畲穗丝苗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盘活占地1.6公顷国有闲置资产,打造集籼谷储存、加工、销售、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化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
在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里,加工车间里整齐摆放着数十台现代化机械,只需技术人员轻点按钮,稻谷按需可从一楼顺着管道输送到二楼,经过初筛、脱壳、二筛、分离、碾米、色筛等工序,最后工人们便可在包装车间包装加工好的丝苗米。
“早稻的收割期大概为15天,这里完成1800吨的烘干任务是没有问题的,烘干后的干燥度可以保持在13.5%~13.8%,控制在这种干燥度是最有利于后续脱壳碾米操作的。”刘建方说,该产业园使用的烘干设备是第三代,采用自动控温技术,生产线日均可处理稻谷120吨左右。
升级改造前的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是国有闲置资产——畲江粮站。利用这一资源,广东畲穗丝苗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3000吨籼谷储存仓库、日产120吨的烘干中心、840吨智能中转仓库、日产160吨的智能大米生产线、1800吨冷藏保鲜库。根据不同的农产品特性和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储存管理,延长产品的保鲜期,实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整个园区大约15000平方米,光设备投资就花了大约400万元。”刘建方介绍,除了自产稻谷加工,园区也接收外来订单,按照200元/吨稻谷收费。“去年我们上半年烘干了1600多吨,我自己的是1100多吨,外面的人加工了500多吨。去年下半年我自己1400多吨,外面来加工了800多吨。”刘建方说,园区去年光处理稻谷的电费就支出了30多万元,包括一条日可加工稻谷160吨的碾米生产线。
比起传统的户外晾晒方式,新采用的烘干设备破除了加工稻谷对晴好天气、对场地的限制,节省了人工,还极大提升了加工效率,降低了稻谷因霉变等因素造成的浪费。但在短时间内急速脱水,也一定程度影响了稻谷加工成大米后的口感。
“我做过实验比较过,人工晒出来的稻子,加工出来的大米煮出来的饭确实比快速烘干的香一些。”刘建方说,自己采购设备时了解过很多类型,发现快的烘干机4个小时就能处理完一批稻谷,但口感确实比慢处理的有一些差距。为此,他专门选用了更接近人工晾晒方式的设备,虽然比较耗时耗电,但加工出来的大米口感更佳。
目前,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实施主体11家产业联盟通过土地流转9000余亩,采取“入园务工”模式,鼓励园区农户入园务工,累计带动500名劳动力和300户农户参与生产发展,还采取“租金+分红”“协议收购保民收益”的模式,签约企业及农户超过200户,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自从有了这个丝苗米产业园,给我们农户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现在我在这里工作待遇比以前好,也更有干劲。”村民李冬霞说。
销售
精划细分瞄准客户群
从稻谷变成大米,再从大米变成人民币,销售是萦绕在大多数粮食企业和种粮大户心头的终端问题。刘建方对此倒并不担心。
“畲穗丝苗米面向的市场,主要是珠三角。我们的销售理念跟梅州本地的大多数粮食企业不一样。”刘建方说,畲穗丝苗米主走终端渠道,跟一些中央大厨房合作,类似于VIP模式。
综合种植地块的土壤、种子选用的不同等因素,畲穗丝苗米把产出的大米划分为四个梯队。其中第一梯队的有机米市场销售价格18元/斤,种植面积100多亩。
刚开始种植稻谷,刘建方团队就邀请了农业专家对承包土地的土壤环境进行了细致调查和检测,最后确定了6块大田符合有机稻谷种植的条件。这6块田不仅种植“优中选优”的稻谷品种,而且实施严格管理,每年进行包括土壤、水质、种苗、成品等在内的全方位检测,确保品控。
第二梯队的精品米价格在9.6元/斤左右,种植面积约1000亩。“土壤的性质特别是微量元素这类,人为很难改变,达不到有机地的标准,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种植精品米。”刘建方介绍,这些土地主要集中在山坑等离农户居住地较偏远的区域,目前市场销量还不错。
第三梯队的常规丝苗米种植区域则主要集中在路边或农户居住地附近,面积约两三千亩,售价分为7.5元/斤、3.5元/斤和2.8元/斤三个档次。“7.5元档次是我们自己种的,另两个档次的以代种为主。”刘建方说,这些代种稻谷由产业园作为甲方,给代种农企或农户发种子,并按照一定标准回购成品。代种区域主要集中在五华县、兴宁市等县域。
“像深圳的一些中央大厨房,走的是高端稻米路线,低端的不在我这里采购。”刘建方回忆,一次一位顾客在中央大厨房吃完饭,向采购人员反映说吃的米不是畲穗丝苗米,口感赶不上以前吃的。“其实就是畲穗的米,只是级别从7元多一斤换成了3元多一斤。其中的差别,人家一吃就尝出来了。”刘建方觉得,这从一个侧面证明,畲穗丝苗米的口感得到顾客认可,体现出产品较高的“用户黏性”。
线下渠道之外,畲穗丝苗米也成立销售团队,在京东、天猫、抖音等电商平台开展品牌推广。在刘建方看来,无论线上还是线下,要打造成功一个区域性的品牌,第一步是把资质做齐全。
2022年6月18日,畲穗丝苗米产业园开启撂荒地复耕复种。前方机械下田,后方刘建方组织团队同步做资质注册。ISO认证、企业管理认证、生产许可证……到2022年底,这些资质证书就全部办理下来。
“最感谢的是梅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他们指导我们安装碾米系统的环保设备,三个月时间最起码来了有10次。”刘建方说,得益于各方帮助,畲穗丝苗米产业走稳了第一步,为成长壮大打下坚实基础。
相关
成立联盟作后盾
产业迅速成规模
畲穗丝苗米得以迅速形成产业规模,离不开一个坚实的后盾支撑——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产业联盟。
2023年3月,畲江镇政府、广东畲穗丝苗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永丰盛合作社、新惠农公司等10家复耕复种企业签订《共建广东畲穗丝苗米产业园产业联盟和复耕复种协议》。
“我们是‘盟主’单位,还有三方分别是种植方、畲江镇政府和相关的村委会。”刘建方介绍,成立初期,签约加入联盟的10家农企负责将各自承包下的撂荒地复耕复种,每年生产的籼谷统一运到畲穗丝苗米产业园加工成畲穗牌丝苗米、畲穗牌农家米等,再由梅州市畲穗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销售,推动更多畲江优质农产品“出山入湾”。
联盟成立当年,畲穗丝苗米产业园产值就超过了3000万元。去年这一数据“大爬坡”,产值达到了8000多万元。
“畲穗丝苗米产业园产业联盟实现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协同发展,引导粮食产业链优势端带动向上下游延伸,挖掘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条的增值潜力,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基础,逐渐向第三产业延伸,推动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综合性现代农业示范区。”对联盟发挥的作用,畲江镇副镇长丘威评价认为,联盟构建撂荒地复耕三产融合机制,推动当地丝苗米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为进一步挖掘本地经济新增长点,畲江镇推动畲穗丝苗米种植的主阵地太湖村实施经营权变股权量化改革。2024年2月,畲江镇举行太湖村集体资产经营权折股量化合作签约仪式。签约合作内容包括将农村耕地承包经营权量化折股、确权到户、确股到人,并将闲置的“公产房”、废弃校舍和集体资产等国有和集体资产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集体资产资源、撂荒复种收入资金、帮扶资金等入股,耕地和村集体资产由广东畲穗丝苗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承包经营。村民和村集体每年可得到固定分红和效益分红,预计每年村集体可实现收入36万元以上。
“联盟能做成功,跟我们当地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度支持分不开。”刘建方介绍,加入联盟的农企除了能拿到正规渠道的优质谷种、高性价比的保险费和种水稻补贴外,还能获得镇政府的谷种购买补贴,每亩每造约100元。“一亩田一造的谷种大约要三斤,丝苗米的谷种一斤约32元。”刘建方说,加起来差不多就是政府帮忙给企业买种子了。他期望趁着好政策扩大经营规模、提升产品附加值,让畲穗丝苗米产业园今年更进一步,实现产值“破亿元”目标。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李廷睿 见习记者 杨斐君
通讯员 冯森达 吴碧芬 王雅
图片摄影 见习记者 杨斐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