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党旗飘扬,新一期“我为什么当老师”主题视频上线

教育莞家 2024-12-31 13:18

今年是东莞党组织成立100周年,百年风雨,百年沧桑;多少豪情,多少荣光。

2024年度“我为什么当老师”第十一期(总第三十七期)师德主题视频特别推出“东莞党组织成立100周年”特辑。通过寻访莞邑校园红色基因,对话工作于斯、奉献于斯的教育人,一起探寻共产党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信仰之源,感悟教育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育人情怀。

12月31日12:00,视频上线南方+。一起来看红色印记之上、百年激荡之间,优良的革命传统如何凝结成宝贵的红色精神,在莞邑大地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点击此处回顾视频>>>

【历史印记】

1924年12月,中共东莞第一个支部在东莞中学诞生

创办于1902年9月的东莞中学,进步青年集聚,红色基因由来已久。当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东莞,莞中学生的爱国热情如火山般迸发,他们追求科学、民主、进步,逐渐形成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学风。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后,各地党组织相继建立。1922年3月,在广州当工人的东莞中学校友莫萃华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第二年10月,他回洪屋涡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直辖东莞支部,任支部书记;1924年11月,莫萃华与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蔡如平、蔡日新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东莞第一批共产党员。

为了发展东莞党团组织,开展革命活动,莫萃华回到母校,宣传革命真理,团结了一大批进步同学。同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东莞县第一个支部在东莞中学成立。从此,东莞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信仰的火种被带动被点燃,革命的信念在莞邑大地绽放。1937年3月,高埗镇东圃小学在上江城村的李氏宗祠正式招生办学并开设夜校,爱国志士李一之被推选为校长。

诞生于战火纷飞年的东圃小学带着红色烙印,成为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的重要阵地。当时的地下党员廖安、陈文慧、王夫等进步青年都被聘请来校教书。他们编写散发《救亡三字经》、组建剧团进行抗日文艺演出,向学生和乡民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在东圃小学革命精神的熏陶下,涌现了一大批革命志士。

革命时期,东莞地区的中共党组织在当局高压下举步维艰;抗日战争,东江纵队孤悬华南敌后,顽强斗争。在小小的“小坞亭”里,一支英勇无畏的革命队伍挺身而出,王作尧、王启光等先烈燃起东莞抗日燎原之火;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报》在风雨飘摇中印刷出版,“革命巷”家家有人投身革命,户户都是掩护游击队的“堡垒户”。

抛头颅、洒热血,无数革命先辈用他们的身躯筑起民族脊梁,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如今,《前进报》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前进小学却在历史的荡涤中奋勇向前,在课室操场和革命遗址之间,英雄精神代代传承,谱写今日奋斗之歌。

【传承发展】

承载先辈荣光与梦想,把学校办好把学生教好

百年风华,党旗飘扬。穿越厚重的历史,接过前人的接力棒,回望来时路,每一张面孔、每一个故事都在提醒我们,今日的朗朗书声,正是峥嵘岁月的珍贵续集。让红色精神根植于心,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这是历史的使命,更是教育人的责任担当。

以东莞中学、东圃小学、前进小学为代表的老一辈教育人,他们手握知识的钥匙与信仰的火炬,肩上承载着先辈的荣光与梦想,竭我所能、尽我所有地育人筑梦,垒砌起东莞教育节节攀升的高度。

东莞市东莞中学退休校长何立民,亦是东莞中学校友。他于1953年-1959年到东莞中学念书,回顾过去,他坦言当时虽然经济比较贫乏,但学校很多活动,在学校党团组织、学生会等组织带领下,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得到非常大的锻炼。

“后来我回到学校当老师,压力是非常大的,当上校长压力更大了,怎样弘扬东莞中学优秀的文化,我一直有这种责任感。”何立民说,学校100周年校庆前,一直宣传“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思想,“一百周年校庆后,结合时代特色我们梳理了另一个课题,‘莞中为我争荣耀,我为莞中添光彩’,在这种教育氛围下,学生非常受鼓舞。”

东莞市厚街镇前进小学退休校长王厚容回忆了前进小学与王作尧将军的渊源,“学校现在的校址是将军捐赠的,校名也是他书写的,他还写了一本书《东纵一叶》,将军把部分书和全部的稿费捐给了学校图书馆。”王厚容直言,王作尧将军这么关心家乡的教育、关注青少年的成长,老师们备受鼓舞,也更多了一份责任,要把学校办好、把学生教好。

“1986 年12月,东莞市委市政府在东圃小学附近的上江城东江大堤边,修建了李一之烈士墓,他的战友从各地赶来,参加仪式,为了进一步传承弘扬革命精神,杨应彬、孙慎两位老先生作词作曲,谱写了东圃小学校歌《让革命之光开遍南疆》。”东莞市高埗镇东圃小学校长李胜仔介绍,38年来,校歌被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传唱,前辈们顽强拼搏、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孩子们成长。

【未来展望】

弘扬教育家精神,从东莞百年党史中汲取力量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场接力跑,更是一支奋斗曲。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从东莞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教育人又当如何书写教育的未来诗篇?

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以笔为舟、以梦为帆,在红色文化的深海里,将一颗颗闪耀家国情怀、映照山河壮志的珍珠,镶嵌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时常在思考,如何把红色文化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东莞市高埗镇东圃小学音乐教师莫彩桥说,为此,她积极推进“红色音乐文化进课堂”活动,让鲜活生动的革命故事、有血有肉的英雄模范、催人奋进的伟大精神,绽放在学生心中。

比如在《义勇军进行曲》教学时,她会利用影视作品增加红色歌曲的吸引力,深入挖掘歌曲背后的故事和精神力量。并向学生讲述,《义勇军进行曲》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前行。

在前进小学,学校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和学生成长中心,积极挖掘并充分利用王作尧将军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红色基因以及厚重的办学底蕴,将具有本土特色的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成适合师生长远发展的教育资源。

“聚焦红色文化,我们构建了‘红色+’课程,开展包括红色研学、红色劳动、红读计划等课程活动”东莞市厚街镇前进小学副校长陈慧珊透露,学校还编制了一本《前进的足迹》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手册,让学生更全面了解“小坞园”的历史以及王作尧将军及其领导的东江纵队英勇抗战的事迹,学习王作尧将军高风亮节的品格。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引领、价值传承、精神激励、教育引导的重要作用,这是莞中人的使命担当,也是我们对东莞党组织成立100周年光辉历程的最好传承‌。”东莞市东莞中学党委书记黄灿明说,发挥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学校整合学校内外的各类文化资源,编订《学校年鉴》、建设莞中文库,每年为新生作校史校情专题讲座,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影响师生。

围绕“东莞第一个中共支部机关”旧址,东莞中学还将深入挖掘了校园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景观,建设红色主题讲堂和红色教育广场,继续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深化办学内涵,落实立德树人,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贡献更多的莞中智慧、莞中力量。

采写:南方+记者 黄婷

视频:南方+记者 孙俊杰

图片:黄新花

海报:袁永平

编辑 李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