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支英歌队入选“普宁英歌第一批(县级)保护示范点”

南方+  2024-06-09 09:30

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普宁英歌已有400多年历史,全市英歌队超过200支,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2024年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为主题,普宁市文化馆、普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围绕这一主题,在6月8日举行普宁英歌第一批(县级)保护示范点颁证暨培训活动。

据了解,为夯实英歌群众基础,扩大英歌传承规模,大力推广英歌品牌提升,为普宁英歌的常态化备战训练和持续繁荣发展培土强基,根据英歌队伍要求创办8年以上,有固定队员80人以上,要有固定的教学场地、训练、展室等设施,能为英歌传承活动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每年都有开展青少年培训和公开表演活动等遴选条件,分别确定斗文、南园、华市、桥柱、普宁职校、光南、上寮、咸寮、旱塘下寨、陇华老玉丰班共10支兼顾快中慢三个风格流派的队伍入选“普宁英歌第一批(县级)保护示范点”。

现场部分普宁英歌第一批(县级)保护示范点队伍在普宁市文化馆大楼前进行精彩表演,市民群众再次感受到英歌磅礴的气势。活动宣读了《关于公布普宁英歌第一批(县级)保护示范点名单的通知》,并为入选10支保护示范点英歌队颁发证书。

00:26

(普宁10支英歌队入选“普宁英歌第一批(县级)保护示范点”,时长共26秒)

普宁10支英歌队入选“普宁英歌第一批(县级)保护示范点”

活动要求,各保护示范点队伍要以这次颁证为新起点,规范管理,树立新形象;要加强传承培训,提升艺术水平;要坚持守正创新,拓展品牌辐射力,为奋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和文化强市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普宁市文化馆、普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普宁英歌(县级)保护示范点的建设、管理提出要求,希望各保护示范点队伍加强英歌传承谱系、文史资料、脸谱、服装的整理、挖掘和运用,确保英歌文化得到有效传承;积极开展英歌技艺培训活动,提高队伍的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文字】唐楚生 张冰纯 通讯员 罗凯瀚

编辑 李恺莉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