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随叫随到,紧急救援时他在“临时医院”坐诊丨韶关仁医

作者 叶志强 2024-08-13 11:35

编者按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务工作者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也是最值得信赖的人。广大医务工作者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

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为推动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在医师节来临之际,在韶关市卫生健康局的指导下,即日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韶关记者站推出“韶关仁医”系列报道,呈现可爱可亲的生动形象、仁爱济世的至诚之心。敬请垂注。


“刚准备吃饭,一个电话过来,我就赶回医院了。”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方宝得说,作为医院紧急医学救援队的队长,面对灾情时,“必须第一时间准备物资,进入灾区一线”。

4月20日,受连日的强降雨影响,韶关武江区江湾镇发生多处山体滑坡、房屋倒塌、道路中断。面对未知的危险,医护们仍前仆后继地挺进江湾,方宝得是其中之一。

方宝得(左一)在应急基地准备物资。

方宝得(左一)在应急基地准备物资。

今年是他从医的第十八年,他把青春岁月献给了“两班倒”的急诊。无论白天黑夜,他总是时刻准备着,“正好我家离医院比较近,手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

急诊“万金油”,需多一份“疑心”

方宝得在坐诊,查看病人情况。

方宝得在坐诊,查看病人情况。

在急诊科工作,方宝得的作息没有规律可言。出诊班、坐诊班、出车班,他在白班和夜班之间轮转,昼夜颠倒。

“值夜班的话,基本上没什么觉睡。”方宝得说,急诊有很多突发情况,各种类型的急危重症。心衰、脑梗、外伤、中毒……每一项都可能夺走患者的生命,也对急诊医师提出考验。

他把自己的技术比喻成“万金油”,干得又杂又琐碎,“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技能,还要有独立处理疑难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方宝得看来,多一点经验、多一份“疑心”,能救人性命。不久前的晚上,医院急诊科来了一位二十出头的腹痛患者。

“但他肚子按下去又不痛,不像是肠胃炎。”方宝得怀疑是不典型的心肌梗死,立即安排他去做心电图。最终结果出来,果然是心梗。当晚方宝得和患者充分沟通,才劝他接受了心梗的事实,并在心内科进行介入手术。

“很多病人实际上只有短暂的接触,不到一小时就可能送去其他科室的病房了。”方宝得说,急诊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生命体征,力所能及地让病人活下来。

救援队队长,要练就一身本领

作为医院紧急医学救援队的队长,他协助医院打造粤北片区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做好粤北片区紧急医学救援培训及演练。2023年,由市一医院承办的粤北片区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区域协作演练在南雄举行。11支队伍170多人,通过演练进一步推动救援队伍规范化建设。

今年4月21日,医院紧急医学救援队向着江湾,逆行出征。路旁的龙归河,浑浊的河水裹挟着上游的树木,向下游奔涌而去。河对岸的山坡上,泥石流冲刷山体留下的伤痕触目皆是。

教师办公室成了“临时医院”。

教师办公室成了“临时医院”。

江湾中学成为灾区群众的安置点和各支救援力量的中转站。安置点一楼的教师办公室,挂上了“医疗救治队”纸牌,成了“临时医院”,来自韶关卫健系统超40人的应急医疗队伍在此地办公。

“比较重的病号,通过直升机运转出去了。”方宝得说,他们坐诊会处理一些病情比较轻微的。整整四天四夜,他尽心尽力提供着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服务。直到全员撤离江湾,他才跟随一同撤出。

方宝得认为,如今的一身“本领”,离不开医院的悉心栽培。从紧急医学救援的培训演练,到外出进修培训,医院始终鼎力支持。去年十月,方宝得被外派去省人医,进行为期半年的急诊EICU培训。

“我要修炼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处理各类临床突发事件,为患者赢得宝贵的生命时间。”方宝得说。

南方+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杨莉

编辑 阙紫晴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