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广东地方猪,三水新农人打起“翻身仗”

作者 吴碧霞 2025-01-06 16:31

■编者按:

在佛山市三水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过程中,一批掌握先进农业技术、怀揣乡村振兴梦想的新农人走到了台前,他们成为推动三水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南方+三水频道将通过系列报道,介绍榜样力量,进而展现三水新农人锐意进取的风貌。


新的一年,在佛山市三水区乐家庄养殖有限公司(下称“乐家庄”)的养殖场内,三水“新农人”、乐家庄创始人乐亦光正忙着视察即将投用的母猪“产房”。这个产房堪称小耳花猪的五星级“月子中心”,将为刚生产完的猪妈和猪宝提供一个温暖的安乐窝。

小耳花猪是广东省目前仅存的数个土猪品种之一,乐家庄是省农业农村厅认证的广东小耳花猪省级保种场,也是佛山首个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

“专业养猪”15年,乐亦光构建起小耳花猪“养殖-销售-深加工-餐饮体验”的产业链布局,见证了以小耳花猪等地方猪消费重回市场潮流。乐家庄成为“粤字号”品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佛山市农业龙头企业。

三水“新农人”、乐家庄创始人乐亦光。

三水“新农人”、乐家庄创始人乐亦光。

老品种焕发新生机

头短、耳短、颈短、身短、脚短的“五短”身形,覆盖着一层黑到发亮的猪毛,这是乐亦光养殖场内的生猪,它是由广东小耳花猪与藏香猪、杜洛克猪的杂交品种。

广东小耳花猪属于华南型猪种,常用作母猪配种。对比市场上主流的瘦肉型猪,它的生长周期相对慢,饲料吸收率也不高,肥肉率却比瘦肉型猪高出不少。尽管经济性能相对不突出,不过小耳花猪有地方猪独特的风味优势,更适合粗粮养殖,肌肉纤维更嫩,吃起来更加甘香。

乐家庄养殖的土猪。

乐家庄养殖的土猪。

小耳花猪的困境也是不少地方猪同样面临的问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内猪肉消费激增,吃得少、长得快、瘦肉多的洋猪被大量引入,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迅速带领国内生猪养殖业发展。而地方猪由于受到外来瘦肉型品种冲击、不科学饲养管理、疫病防控难等问题,种群数量和规模快速减少。

2008年,乐亦光在三水区西南街道园林路开了第一家肉菜小超市,专做土猪肉生意。“我一直都很怀念儿时吃土猪肉的味道,很香。”

最初,乐亦光收购广西农户的土猪拿到市场上卖。土猪味道虽好,可价格也更贵,打开市场成了难题。且由于散户供应不稳定,2009年起,乐亦光决心在南山镇创立乐家庄养殖场,开始自繁自养、自产自销。

从荒野到餐桌,猪在中国有数千年的漫长驯化史,孕育了丰富的品种。如何选定合适的土猪品种进行养殖呢?

如果把品种选育形容为一张基因彩票,一种作为农村人的朴素直觉,让乐亦光中了好彩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到粤西出差,吃到了很正宗的土猪肉。随后,他在当地搞来了26头纯种小耳花猪用于配种,“这是从古到今老祖宗留下的地方猪种,它一定是非常适应这里的气候和人们饮食习惯的品种。”

乐亦光决心为广东小耳花猪改良品种。为保证瘦肉率,他用藏香猪、杜克洛猪与小耳花母猪杂交,并不断试验、研究。为保证土猪肉的口感,他用五谷杂粮发酵喂猪,养足300天以上才出栏。几年后,乐家庄养殖培育出的小耳花猪就有了品种优势。

近几年来,随着种业振兴行动持续深入实施,广东加强禽畜种业科创支撑,挖掘地方品种资源优势,开展科企联合攻关育种。

2022年,乐家庄被列入广东小耳花猪省级保种场,通过与华南农业大学建设的“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署项目合作协议,引进优秀专业人才,成立实验室,并邀请项目对接专家多次到保种场进行技术指导及合作。

“我们花了100多万元进行基因测序,初步组建了乐家庄小耳花猪保种群。通过配合专家团队不断改良品种,如最终能进入国家生猪种业基因库,小耳花猪种群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但这最少要花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见证。”

“两个闭环”带领致富增收

在佛山三水南山,连片的鱼塘中,穿插分布着现代化的猪舍,构筑起立体化禽畜水产养殖模式。乐亦光2000余亩的养殖场,便扎根于此。

养鱼与养猪如何兼容?乐亦光用“两个闭环”的生态养猪模式,构建起一个高效人工生态系统,不仅促进行业发展,同时也为更多人提供了致富机会。

一是生猪从生产到销售的闭环。在传统的猪肉市场,“猪价的波动,主要是生产和销售两端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猪肉品质不稳定。”乐亦光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生产和销售两端抓在手里,还能开发腊味深加工、餐饮体验等业务延长产业链。只要能有稳定的猪肉品质,猪肉的定价权始终在自己手里。

开发腊味深加工产品。

开发腊味深加工产品。

这些年来,高端土猪肉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推动广东地方猪产业化发展加快。一个多月前,乐家庄在广州花都的体验店开张。这是一家实行会员制的猪肉店,开业一个多月来,会员复购率达到七成。“这证明了只要品质好,消费者就会支持。”

如今,乐家庄在三水及周边分布有20个线下门店,还通过小程序商城、美团、叮咚买菜等线上平台,让小耳花猪登上食客的餐桌。2024年,生猪销售额达到4000多万元。

在禽畜养殖与水产养殖之间,乐亦光也组成了一个生态闭环。淡水养殖发达的珠三角地区,鳜鱼是极具经济价值的淡水鱼之一。乐亦光在一千多亩的鱼塘岸上建起猪圈,将猪粪处理之后放到水体中培养水藻及微生物,再用这些水藻和微生物养鱼仔,作为鳜鱼饲料。这样一条从养猪延伸出的产业链,为当地渔农提供了就业机会。2024年,乐家庄的鳜鱼销售也达1000多万元。

无论养猪还是养鱼,乐亦光的目标都很一致:做回归自然的农产品。他把乐家庄定义为略有规模的家庭农场,“我们的路走得比较稳,也走得比较慢,因为农业品种有传承、生产有周期。顺应天时,才可以享受到自然的味道。”

采写:南方+记者 吴碧霞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梁彩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