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北京12345值班长:如何让您“听见”微笑?

作者 刘长欣;徐子茗 2025-03-22 10:07

接诉即办主题纪录电影《您的声音》开篇,电话铃声响起,将观众带入城市治理的微观现场。

这里是北京市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快速敲击的键盘声、耐心应答的对话声,交织成城市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墙面上,一行大字格外醒目:“让您听到我们的微笑”。

影片将镜头对准了12345接线员、社区工作者和政府职能部门,串联起了城市治理、群众服务中的点点滴滴。

话务员接通的每一个电话,都传递着这座超大型城市的脉搏。一条热线,甚至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北京市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有1700多人,按每天8个小时工作量来计算,每个话务员每天平均处理80—100通接听诉求。而电影中的“00后”话务员王梓莹已经刷新了160通的个人纪录。

“00后”话务员王梓莹。

“00后”话务员王梓莹。

影片主人公之一、北京12345市民热线现场受理值班长刘缓说,接到市民的诉求马上去办理,就是“接诉即办”的字面含义。而她又如名字中的“缓”字,总是不疾不徐,以柔情待人。

“不负责任,敷衍!”在培训徒弟王梓莹的时候,刘缓会以温柔的语调说出“严厉”的字眼。之后,在夜色中,刘缓又如大姐姐般,向王梓莹回忆起刚来北京的时光。

在12345热线工作10年来,刘缓共接听市民来电逾10万通,“零投诉零差错”是她的“战绩”。这份事业让她觉得她在为北京城市治理服务着,她也是这座城市里的一员。

刘缓

刘缓

如何让市民“听见”微笑?南方+记者独家采访了刘缓,从她的讲述中看见北京12345的日常。

基本态度:

急对方所急,解对方所难

南方+:从最初单纯接线的“客服”,到2019年接诉即办改革后,话务员变成了市政、市情的“分析员”,这带来了哪些质的变化?

刘缓:工作方式上变化还是很大的。最初接电话,只负责接,接听过程中,能够直接答复的,我们依据知识库进行答复,不能答复的具体交办到什么单位,归谁负责,我是不知道的,也没有去关心。

接诉即办开始之后,实现了一体化派单,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大量业务知识。在承办单位的选择上,要知道什么问题选择街乡镇,什么问题归到区分中心,什么问题属于委办局管辖,对应的问题分类也要准确点选,是农村管理、公园管理、城乡建设、绿化、交通、市场管理还是卫生健康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们有三级分类2600多项都需要熟悉。我们12345热线在这些方面也增加了差错考核规定,这就需要我们话务员不断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巩固老业务,更认真地去对待每一张工单的填写,增加了我们的责任感。另外自己接到的电话后期处理如何都可以查询到,我们话务员感兴趣的或者关心的问题就会跟踪进展,问题的解决也让我们觉得这个电话接得有意义。

南方+:您接过超10万通电话,却实现了“零投诉”,怎么做到的?

刘缓:首先,我们要保持自己情绪稳定,“让您听到我们的微笑”是对话务员的基本要求,不管什么样的电话,都要学会共情沟通,急对方所急,解对方所难。另外要有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和总结汇总能力。我习惯在新政策或新业务出来后,先自己学深学透,再去分享给他人。

我整理出的一体化派单涉及业务知识近六万字,在接听电话中可以实现快速受理,准确解答,才实现了“零投诉、零差错”业绩。不过,随着接诉即办改革不断深入,现在对我们12345热线话务员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知识库思维导图和业务指引不断完善,还成立了专家组进行每周服务质量提升会的推动,这就不需要我自己的文档查看业务了,知识库里登记的内容已经非常详细和清晰了。

听见微笑:

以共情传递关切,以精准推动解决

南方+:怎么能让市民在电话里“听见”接线员的微笑呢?请分享一些超级有成就感的瞬间。

刘缓:我想,无论哪份工作,都需要责任和耐心,这也是对我们工作的基本要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接电话接的是责任,更是市民的信任。在不断实践中,我总结出“三步工作法”:一是倾听,让市民充分表达诉求和情绪;二是共情,用语气传递关切,如紧急事件加快语速,情感纠纷则放缓节奏;三是解决,精准派单并跟踪反馈。

我记得2023年春节晚上10点多,我接到一位独居老人的致电,对方是一位92岁的老奶奶,当时说自己心跳较快,询问吃点什么药才好。通话中能够感受到老人不想去医院就医,这时我快速核实到老人地址,按照紧急诉求联系属地到老人家里查看情况,并及时帮助拨打了120,由于送医及时,老人第二天就顺利出院。我自己悬着的心也放下了。

后来得知老人也是有家人在身边的,但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给我们打了电话,这就是对我们12345热线莫大的信任。通过一条热线挽救了老人的生命,也让我在工作中体会到生命至上的服务理念。

南方+:你们在片中提到,接线员“没有抑郁就是超人了”。该怎么保护好自己的能量?

刘缓:哈哈,其实每一份工作,每一个职业都不容易。我们需要做的首先得学会自我调节,感到压力大时,可以通过跑步、健身、休息等方式释放压力,其次可以找家人、朋友或者领导多聊天多沟通,大家的鼓励和支持都会一定程度缓解压力。另外,我们还要有持续学习的能力,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培训等方式提高共情能力和沟通技巧,像如何倾听回应、表达理解,只有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共情能力,工作才能得心应手。

不管什么样的来电,我们都需要先耐心听一听,判断是真的没有具体诉求的来电发泄,还是因某些事或某些人造成了他的情绪化表达,就是先发泄说不清楚具体诉求,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有一个理性积极的心态,正确引导市民说出他的诉求点,从表面的不合理诉求中捕捉到合理的成分。

责任在肩:

“温暖的反馈深深打动着我们”

南方+:到了什么阶段,您觉得在北京这座城市扎下来了?

刘缓:还是要说到接诉即办改革。自2019年起,通过12345热线快速响应市民诉求,自己在接电话过程中,有时一天能接到两个表扬电话,说明通过12345真真切切地解决了问题。

与此同时,情绪激动的人通过与我们的沟通,能平复自己的心情不去做过激的行为。我们在社会上起到了减压阀缓冲剂的作用。这让我觉得我在为北京城市治理服务着,我也是这个城市里的一员。

刘缓和王梓莹在谈心。

刘缓和王梓莹在谈心。

南方+:影片中您提到,以前您有很多“帮不上忙”的无力感,在2019年接诉即办改革之后,可以实实在在帮上忙了,这是怎样的体验?

刘缓:之前可能仅仅感受到这只是一份工作,但在接诉即办实施以后,我们接到的表扬电话和收到的锦旗越来越多。我们接听的每一个电话都是市民对我们的信任,我们每年收到百余面锦旗和大量感谢信息、表扬电话和网络留言,这些温暖的反馈深深打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南方+:导演提到过,“为什么12345这么好用”,是她拍摄影片想要找到的答案。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分享一下您的思考。

刘缓:电影中有一句话是“接诉即办改革激活了这条热线,带给热线新的活力”。我们观影也是一次深入学习,让我们话务员跳出自己的工作范畴,站在城市治理角度上去了解北京12345市民热线,也让我们知道平凡岗位上的我们,在城市运行中发挥着敏捷治理、韧性治理、主动治理、依法治理、多元治理和数智治理等方面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自我革新,持续做好热线工作再上新台阶。

有人说通过《您的声音》这部电影,让社会各界及全世界人民听到了我们话务员的声音,说“你们话务员辛苦了”。这就让我很感动,感到责任在肩、使命光荣。未来我们将以《您的声音》为镜,以更高的标准推动热线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南方+记者 刘长欣 徐子茗

编辑 张茵 彭奕菲
校对 胡柔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