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北首例“三尖瓣瓣中瓣”微创技术新突破,免二次开胸!

作者 陈之瑜;刘秋宜 2025-03-26 12:07

10年前装进心脏中的生物瓣膜衰败了,怎么办?近日,69岁的阮阿姨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

阮阿姨10年前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清远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完成了“体外循环下三尖瓣生物瓣膜置换术”,手术效果良好。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出现瓣叶钙化、纤维化,导致瓣膜狭窄与反流并存,引发双下肢水肿、食欲减退等右心衰竭症状,有再次置换生物瓣膜的必要。

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经过充分研究后,决定突破性地使用“瓣中瓣”技术,为阮阿姨“修复”瓣膜。

据了解,该手术是粤西北地区首例经导管三尖瓣瓣中瓣(TVIV)技术,医院在心脏瓣膜置换领域迈上了新的台阶。

适合“二次换瓣”高龄高危群体

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治医师、博士李绪东介绍,三尖瓣是心脏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的“单向阀门”,负责调节静脉血液的正常回流。生物瓣膜置换术是治疗三尖瓣病变的一种手段,但受材料特性限制,人工生物瓣平均使用寿命约10—15年。

“阮阿姨就是比较典型的患者,10年前接受的生物瓣置换术后,瓣膜渐渐出现衰败,需要再次置换瓣膜。”李绪东说道。

面对生物瓣膜的衰败,传统的应对方法是再次进行开胸手术置换瓣膜,但开胸手术创伤大、风险高,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年龄较大的患者来说,可能无法耐受。而且经历一次开胸手术后,患者的心脏往往会出现黏连,解剖变异更大,出血风险更高,这使得再次开胸手术的难度大幅增加,并发症发生概率更高。

对已经69岁的阮阿姨而言,再次开胸手术的高风险和保守治疗的严重症状,使其陷入两难的境地。

“我们一直都对前沿技术十分关注,了解到‘瓣中瓣’非常适合阮阿姨的情况。”李绪东介绍,目前国内几家顶尖医院成功开展经导管三尖瓣“瓣中瓣”技术,这项技术的出现,为三尖瓣生物瓣膜置换术后瓣膜衰败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创伤更小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对于那些身体状况不佳、无法耐受开胸手术的患者,这项技术可以说是“救命稻草”。

为生物瓣衰败患者带来新选择

“瓣中瓣”技术是通过股静脉路径,在原有衰败瓣膜内置入新的介入瓣膜,从而恢复正常的血流动力学。

“这项技术的优点是创伤小、精准定位,尤其适合高龄、高风险的二次手术患者。”李绪东提到,为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能达到预期效果,治疗团队通过多学科讨论(MDT)全面评估阮阿姨情况;针对首次实施的“瓣中瓣”技术,查阅大量资料并请教省内知名专家协助指导,于2025年2月26日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阮阿姨的症状得到了完全的缓解。

李绪东介绍,植入的新瓣膜同样属于生物瓣膜,术后患者无需终身服药抗血栓,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新瓣膜使用寿命与原瓣膜相当,出现衰败后仍可通过再次“瓣中瓣”的方式治疗。

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500万人受心脏瓣膜病影响,其中生物瓣衰败患者是其中重要且特殊的群体。该项技术的顺利开展,也将为清远地区的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新选择。

“介入瓣膜瓣环很薄,如果后续再有需要,可以再‘套娃’般继续修复。”李绪东说,不仅是三尖瓣,心脏的其他瓣膜,如主动脉瓣、二尖瓣,只要原来植入的是生物瓣膜,衰败后也能通过“瓣中瓣”技术恢复功能。

据了解,近1年该科已成功完成3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和1例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TVIV),所有患者均效果良好,顺利出院。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科室还将陆续开展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MVIV)、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TEER)和人工心脏等相关新技术,为患者健康提供更多保障。

撰文:陈之瑜 刘秋宜 通讯员 彭可明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林伟杰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