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问我是哪里人?我会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国际人’,来到汕头是天时地利人和。”汕头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王嵬这样诠释与汕头的相遇。这位生于湖北、长于东北,研究足迹遍及北京、伦敦、苏黎世、日本九州、西澳大利亚珀斯等国际科研前沿地的学者,最终将目光锁定南海之滨——汕头。
王嵬教授是⼈类遗传学及分子遗传流⾏病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实验室里,王嵬正带领团队颠覆生命科学认知框架,他首次提出的“旁中心法则”将糖科学推向聚光灯下,提出糖分子可能是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之外的另一种生命密码。这一开创性发现为生命科学研究开辟了全新的“糖基医学”领域。
实验室里,王嵬正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
实验室里,王嵬正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
“这是一个‘甜’科学。”王嵬进一步解释道,糖链与生命活动有关,贯穿生命起源、出生、发育、衰老、死亡等生命周期的全过程。采用糖组学方法,目的是更好地针对疾病诊断、药物研发、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用药剂量的精准调控等方面,实现疾病预测、预防和个性化医学的突破。
在王嵬眼中,汕头是“三重引力”交织的创新磁场——百年侨乡的开放基因、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机遇、汕头大学打造的国际化学术平台,而高新区的创新氛围更坚定了他来汕科研教学的信心。他特别提及,华侨华人反哺家乡的赤诚与国际化视野,让汕头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科学港湾。
借力王嵬的国际“朋友圈”,汕头架起了糖科学国际合作的高速路。汕头大学医学院开始布局糖学研究,成立糖组学研究院,相继引进一批专注于糖学研究的中青年科学家,组建了一支有较高水平的糖组学研究团队。
去年9月,2024年欧洲预测、预防、个体化医学协会(EPMA)国际大会首次在汕头举办,“人类糖组学计划—中国”同步启动,这一计划将为糖基医学的研究带来新的机遇;一个月后,南澳科学会议召开“糖组学——中国糖组计划路线图”研讨会,引领糖组学领域未来的科研方向。
实验室里,王嵬正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
实验室里,王嵬正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
王嵬透露,早在2023年,他便带领团队扎根汕头高新区,与汕头大学医学院进行产学研合作,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糖组高通量测序仪,推动中国在该领域的装备与技术上实现了重要突破。未来,这项“甜蜜事业”将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星辰大海,在汕头高新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汕头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推动大健康产业加速向前。
对于汕头这座海滨城市,王嵬多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赞美之词。在他看来,汕头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到科技创新都非常有吸引力,可以作为他的“第二学术故乡”。
如今,全省正式吹响了“百万英才汇南粤”冲锋号,汕头高新区如何招揽人才、吸引人才?王嵬建议,政府不仅要出台好政策,更要配套行之有效的实施细则,让政策真正落地、执行,既要把人才“引过来”,还要“留得住”,期待更多人像他一样把汕头当作自己干事创业的首选之地。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蔡沚彦
链接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