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制造,正被AI“改写”。
这个春夏,一场声势渐起的“智造革命”在东莞加速上演。4月23日,东莞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滨海湾新区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发布会(下称“大会”)举行,推出首批32个AI+制造业应用场景城市机会清单;滨海湾新区获省级支持,朝着“人工智能领域的广东创新发展试验区”的目标加速前行。
再往前回溯,3月19日,全国首个面向制造领域的城市级大模型中心在东莞开服,打通AI落地东莞产业一线的“最后一公里”;2月6日,《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作为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出台,锚定“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主轴,向外界释放出全方位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信号。
这是一场从“制造”跃向“智造”的主动进击。眼下,东莞全市500家人工智能企业势头正劲,AI服务器产值达550亿元。政策护航、场景驱动、生态共建齐头并进,推动智能硬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广阔前景加速铺展。
从“千行百业”到“千家万户”,这座“世界工厂”正以AI为翼,加速迈向智造时代。
一场大会,AI全链生态面面观
东莞的“AI含量”有多高?从大会同期举办的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体验展便可窥一二。
匍匐前进的、端立在侧的、互动对话的……大会现场,多种用途、形态的机器人各安其位、引人注目。“我们这次携四个机器人参会。”广东全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华表示,东莞作为制造业大市,在技术应用转化环节具备强大的落地能力。
走进体验展台,一个由AI驱动的“万花筒世界”跃然眼前。头戴华为智能眼镜、手握电子阅读器,记者目光自上而下轻轻一扫,书页竟随之翻动,实现“意念翻书”,这一幕引得现场观众发出阵阵惊叹。
当这一充满科技感的眼镜被置于AI魔镜的检测之下,一段实时语音便娓娓道来:“这是一款黑色眼镜,结构精巧,由镜架和镜片组成……”三奕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张庆斌介绍道,这款产品专为3-8岁儿童设计,可通过语音功能唤醒。用户只需拍摄物体便能获取及时的语音解析,提升孩子的探索乐趣和认知能力。
AI也正在改变人们的睡眠体验。东莞本土企业慕思携第九代AI智能床垫参会,该产品内置了23个柔性智能传感器,可在20秒内精准识别用户睡姿,并匹配支撑力参数,为用户提供全面的睡眠监测和睡眠报告,实现深度睡眠定制。
将视线从卧室模拟区转移至车间模拟区,一段导轨之上,一块车辆发动机零部件在自动滑动,上面的两组高亮条形光对射成像,通过另一边电脑实时更新,以精准捕获车辆划痕的位置、数量,“我们的视觉软件内置深度学习模块,有效利用AI工业模型,可对汽车表面划痕进行智能识别分类,大幅提升检测效率与质量。”广东奥普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邱鸿钊表示,作为自动化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公司扎根在东莞长安,其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范围设立30多个服务网点。
当天,10多家行业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企业、智能硬件企业、创新型初创企业竞相展示,涉及全身、全车、全屋、全厂、全店、AI+政务六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展现不少东莞本土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成果。
如今,越来越多的莞企投身AI蓝海:广东机器人“七剑客”之一的拓斯达为工业机器人装上“小脑和脊柱”,让机器人从“能干活”变得“会干活”;模德宝在智慧工厂探索AI,领衔全产业链降本增效;东阳光药业接入Deepseek,借助AI为药物创新研发提速;明惠电子装上“AI之眼”,让产品质检跑出“加速度”……
东莞,正成为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
一套礼包,“组合拳”保障稳稳当
如果说一场大会展现了东莞AI产业的广度与活力,那么背后的“组合拳”“连环招”,则是这场跃升的底气所在。
众所周知,东莞作为制造业大市,现已培育形成184万户市场主体、22万家工业企业、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23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家上市企业、3家营收千亿级企业等组成的优质企业梯队,工业体系涵盖34个大类、6万多种产品。
东阳光集团利用AI技术赋能药物研发生产。麦晴怡 摄
东阳光集团利用AI技术赋能药物研发生产。麦晴怡 摄
这座城市还拥有强大的产业底座,华为团泊洼数据中心、vivo AI研究院、OPPO全球算力中心等超大型数据中心多点布局,盘古、蓝心、安第斯等国产化大模型蓄势待发,华为昇腾芯片实现全栈国产化。
OPPO全球算力中心。滨海湾宣
OPPO全球算力中心。滨海湾宣
为推动AI产业全面起势,大会现场,华为、OPPO等18家单位签约成立大湾区(东莞)人工智能联盟,将联合超60家人工智能领域重点企业和机构作为发起单位,共同整合产业链资源,推动人工智能产业与技术的创新及应用,增强行业内的合作与竞争力,构建产业、科研、技术等多方协作的生态圈,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平台。
东莞还推出政策“大礼包”——“五个一”举措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一是发布一批“算力券”,三年设5000万元,资助制造企业、软信企业、高校院所等租用算力资源,按不超过实际服务额50%给予每年最高100万元的资助;
二是发布一批算力提供商,包括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大湾区(东莞滨海湾)智算中心、开普云、安华等本土算力提供商,以及深圳鹏城云脑、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韶关数据中心集群等市外算力提供商。同时,东莞将重点对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等三大运营商全国智能算力资源,满足各类企业算力需求,“莞”够“莞”用;
三是发布一批AI应用场景,首批32个AI+制造业应用场景城市机会清单亮相,涵盖AI质检、物流优化、供应链管理、设备维护和产品设计等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的应用场景;
四是设立一批不少于50亿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投向AI软件与算法创新,AI硬件与算力基础设施,以及具身智能、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关联领域;
五是发布政务AI数字人“小莞”,这一政务智能客服接入了DeepSeek,还搭载了东莞市专属知识库,可为企业提供全天候政策解答和办事引导。
浓厚的发展氛围之下,AI正一步步成为这座制造之城的“标配”能力。
一张蓝图,集群式发展欣欣然
在东莞,一个3000亿级AI产业集群的蓝图正现轮廓。
会上同步解读的《关于支持东莞市滨海湾新区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是广东首个经省政府审定、支持地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滨海湾新区也因此被正式确立为打造人工智能领域的广东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应用赋能示范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
而就在政策落地前不久,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在松山湖宣布开服,这意味着全国首个面向制造领域的城市级大模型中心正式落地东莞。大模型中心定位为全市制造领域AI应用基地,依托华为坚实的软硬件基础底座,为企业提供算力资源、开放模型、AI工程化能力三类服务。大模型中心计划2025年打造50个以上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力争到2027年打造135个以上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
在松山湖,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领域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云鲸智能、李群自动化、固高科技等人工智能产业链知名企业皆分布于此。在这片创新宝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有了更多想象空间。
位于松山湖的模德宝智能化生产车间。何绮莹 摄
位于松山湖的模德宝智能化生产车间。何绮莹 摄
水乡也掀起人工智能热。今年4月,东莞水乡人工智能产业园开园。作为全市首个人工智能主题产业园,该园选址水乡河西现代化产业园,其中河西数字产业区作为产业园的首开区,总占地面积163亩,现已建成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主要功能由“一基地一中心一平台N个应用场景”构成,涵盖已经落户的百度智能云(东莞)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正在规划建设的水乡经济区智算中心、人工智能运营服务平台,以及构建N个人工智能技术支撑的智能驾驶、低空物流、智慧工厂等应用案例。
其中,百度智能云(东莞)AI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筹建以来,已吸引了粤牛新能源、智造未来、湾芯智造等10家人工智能企业入驻。极光智能机器人总经理陶洪权作为入驻代表之一,他表示:“我们将在算法、大数据、云平台等与基地进行深度合作,依托大模型做好行业的智能化应用。”
这场集群式跃升,也正在撬动产业结构的大变革。东莞提出,力争到2027年东莞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相关产业规模分别突破300亿元和3000亿。
从这个春天出发,东莞这座“世界工厂”正以AI为翼,加速驶入未来新工业文明的主航道。
采写:南方+记者 龚菊 何绮莹 张珊珊
摄影:何绮莹 麦晴怡 滨海湾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