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绕城,绿意满街。走进汕尾市海丰县,一幅“红蓝交融、产城共生”的和美画卷正徐徐展开。近日,汕尾市县城规划设计及镇村风貌提升工作会议在海丰召开,与会代表实地探访梅陇镇“圩镇客厅”、梅陇村、海丰县城红城大道项目现场,感受这座红色热土如何以规划为笔、以风貌为墨,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梅陇镇。
梅陇镇。
产业转型带来风貌焕新
“马路圩镇”变身“财富走廊”
驱车驶入梅陇镇区,一座银光熠熠的钛金属戒指雕塑矗立于南入口,周围花木扶疏,成为“首饰之都”的新地标。这座由热心企业捐建的地标,不仅象征着梅陇与企业的携手共进,更见证了小镇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华丽转身。
梅陇镇美丽圩镇入口。 受访者供图
梅陇镇美丽圩镇入口。 受访者供图
曾经的惠海路,是梅陇人心中“堵心路”的代名词——断头路阻隔通行,违建棚屋侵占河道,广告牌杂乱如麻。如今,这里已成为“三纵四横”方格路网的示范主街:外立面真石漆焕发新颜,空调外罩整齐划一,护栏与绿植相映成趣,“三线”乱象一去不返。梅陇镇以“清、拆、改、美”四字诀,动员群众拆除占道房屋、清理乱搭乱建,让“马路圩镇”变身“畅通走廊”。
惠海路房屋外立面提升项目。
惠海路房屋外立面提升项目。
产业升级与风貌提升双轮驱动。梅陇镇依托“中国首饰之都”的底蕴,打造环保集聚区与国际商贸城,推动传统产业“触电”转型。
走进首饰环保集聚区,标准化厂房林立,电镀企业入园生产,污水集中处理,昔日的“散乱污”蝶变为绿色集群。“上个月,我们接待了一批欧洲客户,他们对我们安全环保的厂房环境大加赞赏。”雅丽金属表面处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庄远志介绍,2023年,该公司入驻海丰首饰产业环保集聚区,依托园区统一的废水处理设施,综合治污成本降低近30%。
眼下,投资15亿元的梅陇珠宝首饰国际商贸城正加快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70亿元,带动就业2000人,将以“前店后厂”模式重塑产业格局,让“梅陇制造”从车间走向世界舞台。
风貌提升激活乡村文旅
“千万村”引来“八方客”
步入梅陇村,白墙黛瓦的民居与葱郁的火山榕相映成趣,西山公园里老人闲坐、孩童嬉戏,云边咖啡馆人气火爆。谁能想到,这里曾因“青山白化”、污水横流而饱受诟病?梅陇村党总支部书记高剑川带领党员群众,以“支部统筹、党员包片、群众参与”的机制,拆除违建、整治“三线”、贯通断头路,让村庄焕发新颜。
梅陇村西山公园。
梅陇村西山公园。
梅陇村的“致富经”更令人称道。该村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发力,整合闲散土地资源,盘活集体经济“瞌睡资产”,通过“农贸市场经营+物业租赁”模式,去年成为海丰县首个村集体经济突破“千万元”大关的行政村。村里还引入“强村公司+返乡青年”联营机制,将闲置空间改造成网红咖啡馆,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
梅陇村云边咖啡馆。
梅陇村云边咖啡馆。
党建引领下,梅陇村不仅“眼睛亮”,更让村民“腰包鼓”,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板。“我们今年计划继续盘活资产,开展新一轮固定资产投资和发展‘联村带组’集体经济。”高剑川说。
“面子里子”双管齐下
城镇化有速度更有温度
漫步海丰县城,历史与未来在此交织。外立面复古改造、老邮局变身文创空间、旧市场升级为肉菜综合体……通过“留改拆”并举,海丰将坚持品位与特色并重,推动红色文化、历史建筑与现代业态深度融合,让老街区既留得住乡愁,又看得见未来。
南门湖畔,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巍然屹立,这里是全国首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也是海丰红色文旅的核心。依托“东方红城”品牌,海丰将串联红宫红场、名人故居等节点,打造红色文化街区,让革命精神与市井烟火共生共荣。而红城大道的风貌提升工程,则以统一风格、色彩与店招,重塑街道气质,成为新型城镇化的示范窗口。
海丰将串联红宫红场、名人故居等节点,打造红色文化街区。
海丰将串联红宫红场、名人故居等节点,打造红色文化街区。
城市的“里子”同样经得起考验。海绵化改造让内涝顽疾成为历史,雨污分流管网、透水路面与绿化带协同发力,让市民雨天不再“蹚水过街”。通过“东进、南延、西拓、北融、中优”的扩容战略,海丰拉大县城框架,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吸引农业人口落户,让城镇化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从梅陇镇的产业蝶变,到梅陇村的共富实践,再到海丰县城的红城新韵,这片土地正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笔,勾勒出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样本。
海丰的探索证明,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空间的拓展,更是产业、生态与人文的共生共荣。未来,这座“东方红城”将继续以规划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以更高站位聚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打造“全域镇村典型示范”中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
南方+记者 陈欣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