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怡海第三小学的科学教育实践系列报道——家门口学校飘来“科学味”

粤派名师 2025-04-08 14:37

汤满成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怡海第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学历,MBA学位,高级教师(副高级)。历任桂城街道中心小学副校长、文翰第三小学校长(2016—2019年代管文翰小学)。南海区首批骨干教师,佛山市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培训名师培养对象。获南海区优秀校长、南商基金南海区教学能手、佛山市优秀教师、佛山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全国科学教育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科学教育是一个大课题,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础,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目前,中小学在科学教育上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教学与实验相分离、讲得多却做得少、开展进度不均衡等等。

    如何办科学教育?不少一线城市的中小学仍处在探索阶段,镇街学校更是对之望而却步。“小”学校,是不是真的做不了“大”课题呢?并非如此。

    在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的石硝村内,有一所小学屡次在科创类竞赛中获奖,先后获得2022年广东省“小小科学家”中小学生科学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一等奖、2023年佛山市“小小科学家”科学教育体验教育活动一等奖、2023年大湾区信息学创新大赛佛山市选拔赛一等奖、2023年全国“小小科学家”中小学科学教育体验活动展示团体一等奖、2024年佛山市南海区中小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一等奖等成绩。

    一所镇街小学,为何能在“科学教育”的赛道上崭露头角?记者走进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怡海第三小学(以下简称“怡海三小”),解读该校如何从无到有,尝试着把家门口的学校办得有“科学味”。

专业引领,让学校有了“科学味”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风向标。怡海三小的“科学味”,离不开一味专业的“掌厨人”。该校校长汤满成是南海区第一代科学老师,多年来一直从事自然、科学教育,有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

    汤满成一直扎根于乡村教育,他没有拘泥于有限的资源里,而是始终保持着“靠前望,向前走”的治学态度。踏上讲坛的第三年,他就提出在小学阶段开展实验操作的教学与评价探索实践,这个创新的教学模式后来在地区全面推广,经验材料在《实验教学与仪器》发表。

    “科学与实践结合”是他多年来一直在攻克的课题,在他的带领下,怡海三小开始了科学教育的探索。起步阶段是困难的,可以说连摸着过河的石头都没有。所以该校从常规入手,不断提升办学品质,再结合办学特色,在落实“怡于心,悦于行”的基础上,探索出以科普为抓手、以科创为带动的办学特色。

    要办好科学教育,光有理想是不够的,硬件设施就是首先要克服的困难。“在桂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教育发展中心以及石𬒔社区居委会的关心支持下,经历了一年多的建设,学校第一期改造工程已完成。新教学楼、创客室的神秘面纱揭开了,崭新的场室、先进的教学设备,拓宽了孩子高品质成长的空间,孩子们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享受优质的创客教育资源。”汤满成说。怡海三小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提升,让这所家门口的小学有了办好科学教育的“硬实力”。

    制定具有特色的校本实施方案、配备科学领导班子、建设科学探索实验场室……一系列的专业资源整合,为怡海三小科学教育教学提供了软硬件支撑。

何家杰同学展示了他的作品——弹射飞车

实践创新,让“科学味”更浓

    课程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怡海三小要想让刚起步的科学教育探索走上正轨,抓课程是必然的选择。

    学校在开足、开齐、开好科学类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立足学校特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办好少年科学院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为方向,因地制宜地探索着科学创新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之路,让每个生命都精彩。

    该校在2020年组建少年科学院,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孩子“今天争当小小科学家,明天成为社会主义高素质拔尖科技接班人”。为了让少年科学院成为孩子追梦科学的摇篮,学校完善领导组织架构,落实岗位责任到人,组建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由教导主任、科学老师、信息技术老师担任组员的领导工作小组。领导工作小组周密部署科学教育规划与安排,每周坚持集体备课和听课评课,教学研究工作落实到位。记者了解到,汤满成仍坚守在教育一线,为少年科学院讲授物理和天文课程,无论是早上7点的早训,还是傍晚5点的晚训,课堂上总能见到汤满成的身影。“只有走到课堂,才能了解学生,才能听见学生的声音。”汤满成希望办学生真正需要的科学教育。

    该校致力于通过开展小小科学家活动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开设了生物、天文、物理等课程,开展实验演示、指导设计实验和探究分析,实施个性化教学。社团还注重课内外结合,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科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将科学原理应用到生活解决各种问题。

    与此同时,该校深入挖掘镇街小学的优势,将科学教育和生态教育、劳动教育、乡村振兴相结合。连续四年开展生态基地春耕活动,在校内劳动实践基地或校村共建的农业科普基地里,同学们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科学知识培苗育土,再拿起锄头,弯下腰,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下树苗和菜苗。当树苗茁壮成长,当菜苗成熟,科学带来的幸福是真切能看到的,是实实在在能捧在手心的。

    “只有不断地求学才能够创新,才能够像科学家一样想办法,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小孩子更需要学习科学课程,才具备科学素养去解决日常的问题。”汤满成认为,科学不是束之高阁、遥不可及的事。

    加强特色课程开发、创新课程实施机制,打破固定的班级、学科和课时安排,对有潜质的学生早发现和早培养,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让怡海三小的“科学味”更浓了。

信息技术课上,学习氛围浓厚

快乐学习,让“科学味”成为学生喜欢的味道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开展科学教育的目的。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是快乐的。怡海三小建于1952年,半个多世纪时光变迁,原来的石硝小学在城市化命名中强调了“快乐”的基调,“怡海”意为“快乐的大海”,“三”寓意着“三生万物”。

    “你长大后想做什么?”“想当科学家”是不少学生会脱口而出的答案。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让科学课变得更有吸引力?上好科学课,激发学生兴趣是关键。怡海三小以学生为本,重视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做到学思结合、寓教于乐,自觉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孩子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

    与此同时,该校将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科技社团与科创活动。“这是我做的弹射飞车,拉动装置,它就能‘飞’很远。在班级的展示活动中,同学们一人一票进行评选,我获得了一等奖。”六年(1)班的何家杰同学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了他在课堂上设计和制作的科技作品。作为少年科学院的一员,他选读了生物学院的课程,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还会把学习到的知识用于种植,时常把收获的果蔬带回家与家人分享。

    科学教育是育人的过程,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育人成效的体现。科学教师陈小雄告诉记者,不少学生在参加科学实践活动后,表达能力、自信心、执行能力、学习成绩都有明显的提升。该校重视过程评价,为学生制作成长档案,将学生实验、探究实践能力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在镇街办有“科学味”的小学,有难点、有堵点,怡海三小已经迈出了探索的步伐,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前行,“学校将继续探索科学教育实施有效途径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开发新课程,壮大师资队伍,拓展科学活动资源。相信将来会有更多孩子走向赛场,走向高等学府从事科学研究,为振兴家乡贡献力量。”汤满成坚定地说,对未来,他充满信心。

学生参加垃圾分类创意机器人挑战活动

(本栏由本刊专题记者组撰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