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潮阳金灶镇工作队:开启订单农业2.0,擦亮桑葚“金招牌”丨驻在千镇万村⑩

南方农村报  2025-04-30 10:24

本文收录于#驻在千镇万村

4月,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的桑葚迎来采摘季的尾声,桑葚园里仍是一派热闹丰收景象。枝头上果肉丰盈的紫黑色桑葚被农户小心翼翼摘下,它们将被送到金灶镇特色果品中心进行分拣,最后经由冷链运输运往大江南北,最快48小时就可以到达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

从售价低、品质参差不齐到品质优良、被市场追捧,由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等帮扶单位组成的驻金灶镇帮扶工作队正在书写这场华丽的“桑葚实践”。2024年7月,第二轮驻镇工作队入驻金灶,从第一轮工作队手中接过接力棒,在队长林泽丹和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个桑葚产销难题迎刃而解,助力金灶镇走出了一条扎根农田、产销结合的产业帮扶道路。

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驻金灶镇工作队合照。

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驻金灶镇工作队合照。

 订单农业更新2.0版本 

“出走”企业“回心转意”

作为潮汕地区特色水果的主产地和重要集散地,金灶镇素有“百果之乡”的美誉,盛产桑葚、杨梅和油柑等水果,其中桑葚种植面积约1.3万亩,年产量约3.25万吨。2021年,第一轮工作队进驻时,金灶镇的水果种植模式多为零散的小农作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让农户们大多只能“听天由命,看天吃饭”。

后来,在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指挥部的支持下,第一轮工作队协调深汕两地企业引进订单农业模式——合作企业预订农户果园,免费提供农药和技术引导,农户按照企业要求进行管理,再由企业负责保底收购。喜茶(深圳)企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便是合作企业之一。这种“订多少种多少”的模式解决了以往“种了卖不掉”的难题。但好景不长,农户种植分散、专业程度不高等问题导致金灶镇整体桑葚品质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农药残留超标、以次充好等情况,喜茶等企业决定终止合作。

为解决桑葚产销两端难题,林泽丹带领新一批工作队深入各村调研,了解果农们遇到的困难。桑葚保鲜期短,未进行保鲜处理的桑果在常温下半天时间内就会开始霉变。他介绍,过去,金灶镇的果农担心桑葚卖不出去,“只能以一块多一斤的价格卖给收购商”。销路和保鲜问题是桑葚果农最头疼的问题。

林泽丹和队员们于是决定升级订单农业模式,探索“2.0版本”。“包园反聘农户”便是他们的一项尝试——合作企业高价承包农户桑葚园,统一交由专业的技术服务公司管理,再反聘农户为其摘果和部分农事服务,技术服务公司按照企业标准种植。工作队协助引入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建立实名制溯源监测链条,对桑葚的种植、采摘、分拣以及真空预冷、发货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桑葚品质和食品安全。

在工作队的沟通协调下,“出走”的合作企业喜茶“回心转意”。从2024年8月开始,喜茶供应链团队实地走访10个大村,确定近2000亩的首批桑葚合作果园,与近500户农户达成订单农业模式合作意向,并在9月启动了第一批桑葚鲜果的种植。两个月后,工作队携手喜茶在东坑村委会及桑葚园基地举行“农产品流通可持续发展项目”专题交流活动,并为金灶镇桑葚园基地“推进可持续种植示范基地”授牌。

“订单农业2.0”不仅推动实现了金灶镇桑葚的精细化、标准化、科学化种植和管理,还重建了合作企业与种植农户之间的信任。如今,全镇已有20个村、1500多家农户、近4000亩果园以订单农业的合作模式,与多家企业签订桑葚收购合同。

2024年11月,工作队携手喜茶举行“农产品流通可持续发展项目”专题交流活动。

2024年11月,工作队携手喜茶举行“农产品流通可持续发展项目”专题交流活动。

 积极探索桑葚深加工 

 助力产业链“多点开花”

“现在(的产品)主要是鲜果,附加值比较低,难以为果农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于是,工作队对照浙江杨梅的模式,开始谋划延长桑葚产业链条,探索深加工领域。

2024年9月,林泽丹在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指挥部开展的“双到三同”活动中,结识了金灶镇绿色水果协会会长、农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浩铭。两人在为金灶镇的桑葚产业谋划出路时碰撞出了许多想法和思路。“除了怎么开展订单农业2.0,我们还探讨了怎么考虑产业布局、怎么规范标准化种植等问题。”陈浩铭是一名从深圳返乡创业的青年,拥有多年从事水果批发和供应链的工作经验。在与陈浩铭的交流中,林泽丹对金灶镇桑葚产业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发展规划。

“一拍即合”的两人将目光投向了科技特派员黄永平所在的单位韩山师范学院,决定委托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开展“HPP桑葚果汁制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项目,打造优质的桑葚加工产品。陈浩铭介绍,目前已做出几款样品,但尚未投产。

韩山师范学院与农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HPP桑葚果汁制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工作的合作协议。

韩山师范学院与农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HPP桑葚果汁制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工作的合作协议。

此外,工作队并不满足在桑葚上“做文章”。在林泽丹看来,桑葚全身都是宝,“桑葚的根和叶也可以发挥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继续挖掘桑葚的“全身宝”也在工作队的产业帮扶规划里。

 好品质卖出好价钱 

 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目前,金灶镇的桑葚采摘已经接近尾声,但在金灶镇特色果品中心一楼的恒温车间分拣中心里,仍有不少女工在认真分拣从种植基地运来的桑葚,将残次品筛掉,留下品相好、质量佳的果品,再装进篮子,运往市场销售。

分拣中心的落地,为附近村民创造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陈浩铭介绍,分拣中心的工人大多来自附近径头、宫山等行政村。桑葚采摘旺季时,分拣中心可以吸附100多名村民就业,每人每月可获得4000多元的报酬。不少女工自去年11月底分拣中心投产以来,就一直在车间工作,来自径头村的陈阿姨便是其中一个。她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这家水果厂(分拣中心)开业了,我们最开心。”在分拣中心开业前,大多数女工基本依靠其他手工活赚钱,如今她们有了新的就业选择。

桑葚采摘旺季时,桑葚分拣工作可以吸附附近1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桑葚采摘旺季时,桑葚分拣工作可以吸附附近1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如今,工作队在金灶镇的“桑葚实践”初见成效。“以前桑葚一到清明就滞销,价格甚至跌到2元/公斤。去年到现在还没遇到过这种情况,桑葚价格最高可以达到12~13元/公斤,且持续时间长,是近15年维持高价最久的一季。”陈浩铭介绍,“订单农业2.0”实施后,桑葚价格再没有严重下跌,不仅提高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也让更多农户加入订单农业模式。

订单农业的成功迭代,给了工作队极大的鼓舞和启示。他们意识到,标准先行是金灶镇桑葚产业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打造全域无公害绿色果香小镇的关键。“现在桑葚已经不愁卖了,下一步要做大做强,首先要‘标准化’。”林泽丹提到,工作队正在依托科技特派员洪佩霞所在的单位汕头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金灶镇绿色水果协会,为桑葚种植制定施肥、用药等标准。林泽丹希望,实施标准化种植后,能够为农户带来更高的收益。

工作队与桑葚种植户罗锦亮交流。

工作队与桑葚种植户罗锦亮交流。

对于工作队而言,金灶镇的桑葚产业帮扶任重而道远。“本地品种受季节影响大,口感和质量不稳定。”金灶镇留给了工作队许多亟待解决的产销难题,但在金灶镇特色果品交易中心3公里外的桥陈村,新品种的桑树苗已在种植基地的大棚内种下。不久前,在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金灶镇引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新品种,预计3年后将上市品质更稳定、糖度更高的桑葚。大棚外的农田上,另一个桑葚新品种也在孕育中。“等它长起来,我们在枝条外面这一圈嫁接其他新品种,最快明年就可以收成。”桑葚种植基地的工作人员指着刚扦插上的桑葚枝条说。


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驻金灶镇工作队成员:

林泽丹 队长,金灶镇党委副书记(挂任),来自广东省深圳市交通运输局

王清炜 副队长,来自广东省深圳巴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杨文秋 队员,驻桥陈村第一书记,来自广东省深圳巴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许振峰 队员,驻花园村第一书记,来自广东省深圳巴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黄永平 科技特派员,来自广东省潮州市韩山师范学院

洪佩霞 科技特派员,来自广东省汕头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

郑杰 科技特派员,来自广东省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沈碧双 金融助理,来自中国农业银行惠州惠城支行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张嘉敏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 谢晓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