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从山房路出发,见证千年古镇的蝶变新生

作者 张紫微;钱文攀 2024-09-12 18:44

唐家古镇,一个始于唐朝末期的古老村落,坐落在珠海北部,依山傍海,风景秀丽。这里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见证了无数商船的来往与文化的交融。

千年之后,高楼大厦与碧海蓝天在珠海高新区交织成一幅现代科技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画卷,这里既保留了珠海作为宜居城市的清新与宁静,又成为无数科技追梦者实现梦想的热土。

在古与今之间,一条穿越时空的纽带,将珠海高新区与唐家古镇的悠久历史紧密相连。这就是唐家古镇的核心街道——山房路。

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老街上,青砖绿瓦、木刻砖雕,无不传达着历史的低语,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沧桑与变迁。

空中俯瞰唐家古镇的核心街道——山房路。

空中俯瞰唐家古镇的核心街道——山房路。

 留学报国,百年不改赤子心 

山房路不仅见证了古镇的兴衰更替,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道路两旁,斑驳的墙体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碧绿的青苔在墙角恣意生长,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秘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文人旧居的雅致,也能感受到市井生活的烟火气。

老街上最有名的文保单位当属唐绍仪故居。

唐绍仪,字少川,是晚清与民国前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1874年,唐绍仪作为第三批留美幼童赴美留学,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881年被召回国。他曾被清政府指派为中英西藏问题谈判全权大臣,签订《中英续订印藏条约》,确定中国对西藏的领土主权地位。

1912年,唐绍仪加入同盟会,后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 1912年6月15日,唐绍仪因不满袁世凯种种行为提出辞呈。1915年,袁世凯复辟,唐绍仪联合其他同盟会重要成员,联名致电袁世凯劝其退位。

五四运动期间,他曾去电巴黎,要求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他的女婿顾维钧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外交权益。

唐绍仪故居。

唐绍仪故居。

这栋两座两层连成一体的楼房,就是唐绍仪的出生地。后座为唐绍仪祖父于清朝年间所建,前座为唐绍仪于1929年扩建。清咸丰十一年,唐绍仪诞生(家中排行第四)在这里,正巧屋前的万年青开花。唐母梁氏认为四儿有富贵命,花费更多心血培育他成长。

此楼正厅中央竖一木柱,乃主人寄意子孙将来都成为国家的栋梁,所以唐绍仪给儿子取的名字都与木有关,如唐榴、唐栋、唐梁、唐柱、唐栎、唐楗。

值得一提的还有唐绍仪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初期花园里收藏着一件“小玲珑水晶球”,故取名为“小玲珑山馆”。

古村与共乐园依山面海,有“岭南植物园”之称。

古村与共乐园依山面海,有“岭南植物园”之称。

共乐园依山面海,占地50多亩,种有许多名贵花木和荔枝,种源大多从国外引进,有“岭南植物园”之称。

1932年,唐绍仪任中山县县长时将该园赠予唐家村民共同所有,并改名“共乐园”,表达“与民共乐”之意。园中有许多历史名人遗存,如孙中山赠种的日本黑松,京剧大师梅兰芳手植的柠檬、桉树等。

幼时远行留学,归来乡情不改。百年前留学生坚定报国的情怀和抱负至今仍在珠海流传。

 实干兴邦,经商闯出新天地 

在唐家村这个小小的村落,曾经走出许多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名流巨擘,除唐绍仪外,还有近代民族实业重要奠基人唐廷枢、中国律师协会的创办人唐宝锷、著名外交家梁如浩、中国电报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唐元湛、中国第一家内地自来水公司创办人唐杰臣、同盟会女杰梁定慧、粤剧剧作大家唐涤生、农学家唐有恒、政治学家唐悦良等。

唐家村众多祠堂中,最富丽堂皇的一座当属瑞芝唐公祠。它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民族企业家唐瑞芝的家族祠堂,也是唐家湾镇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岭南建筑风格祠堂。相传当年祠内装饰多用金箔,并请来晚清岭南著名的画家杨瑞石绘制壁画。

如今,祠堂已被活化利用成了唐家村史馆,馆内通过“源起金涌”“声名鹊起”“模范县治”“艰苦奋战”“珠海之初”“蓬勃发展”“今日唐家”七个章节,系统介绍了唐家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人文风貌。

小朋友在唐家三庙玩耍。

小朋友在唐家三庙玩耍。

漫步祠堂,斑驳的石雕、砖雕、木雕、壁画和装饰,让人仍能领略当年几分遗韵。细细阅读文字介绍,一个近代巨商家族的传奇跃然纸上。

“事事以利我国家、利我商民为务。”1884年,唐廷枢在为《瀛海采问》一书所作的序中写下了他融贯一生的信念。

作为中国第一位近代企业家,唐廷枢创造了许多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家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家煤矿开平矿务局、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第一个油井、第一条电报线等。

唐廷枢少年时曾在香港的马礼逊教会学堂接受过6年的西方教育,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后来给港英政府担任翻译,接着做起了买办,后又转型为民族企业家。他以开拓的视野、非凡的前瞻意识、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创办和经营近代企业的方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唐廷枢的族兄弟唐瑞芝和唐翘卿都是当时的巨商,曾参与中国第一家民族茶叶厂的创办。而他的侄儿唐杰臣和侄孙唐纪常,也继承了他们的事业。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在这个家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香山素称“买办之乡”,珠海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认为,香山买办在外商洋行中汲取近代对外贸易和企业管理经验、提升能力和眼界,进而积极参与洋务、创办新式企业,他们灵活识时务,敢为人先,以实际作为推动了中国工商业的转型与进化,自身也成为民族工商业先驱。

珠海高新区。 

珠海高新区。 

 粤韵绕梁,非遗文化入千家 

除了记载珠海商业和历史的变迁,在山房路,人们还能见证经久不衰的文化精华在这里传承绵延。

粤韵堂是珠海高新区粤语粤剧文化传承基地,由宪尧唐公祠活化利用而成。它被列为广东省“粤文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试点,还是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粤剧泰斗红线女入室弟子赖琼霞的名家工作室。

该祠建于清道光十七年,于清光绪二十三年重修,是纪念唐家唐氏第十五世祖唐宪尧的祠堂,祠堂内现存石碑两块,分别为“宪尧祖祠序”和“重修宪尧祖祠序”。

粤韵堂不仅保留了古建筑的原有风貌,还通过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将粤剧的历史、服装、头饰、乐器等文化元素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粤韵堂实行常态化免费对外开放,开放期间每日播放粤语的古诗、剧曲、演唱会、电影、动画等,还定期举办经典粤剧私伙局、粤语相声、民乐表演等公益活动,让市民游客在百年古建筑里,近距离感受到粤剧的独特魅力。

游客在古村打卡。

游客在古村打卡。

位于原珠海县办公楼旁的菊庄唐公祠建于清代,祠堂现作为唐家湾茶果传承基地,通过“茶果”系列课程的手工培训,让非遗走进百姓生活。

不远处,绿树掩映中,一栋岭南建筑风格的小楼自成风景,硬山顶,灰瓦面,这便是巨川唐公祠。该祠堂建于清末,曾是纪念唐家唐氏第二十世祖唐巨川的祠堂,现已被打造为“百岛书房”。

另一座祠堂玉我唐公祠初建于清嘉庆年间,于清同治年间迁建于现址,曾做过唐家卫生院。因祠堂规模较大,保存尚好,现已被活化利用为“无用手工纺织传习馆”,打造成为集中国传统手工纺织技艺展示、研究与体验式教学为一体的专业展览馆。

 古镇新生,活化提升再出发 

山房路,这条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街道,如同一部厚重的历史书卷,记录着唐家古镇的点点滴滴。它不仅是珠海高新区的一张名片,更是珠海乃至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历史文化的缩影。

随着珠海高新区不断发展壮大,山房路及其周边的历史文化遗址也得到了修缮焕新,以便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自2018年起,珠海高新区全面启动“唐家古镇保护与发展”项目,完善古镇民生基础设施、促进古镇的活化与发展。

针对部分文保建筑年久失修,受损严重的问题,珠海高新区通过多年考察调研、专家论证研讨、联合工作坊等形式,形成了包含建筑学、人类学等研究及设计系列学术成果,其中形成《百年印记》调研报告以指导唐家古镇的整体风貌设计。

以共乐园改造工程为例,在百余年的历史中,共乐园遭受多番磨难,存在核心区现状道路局部破损、花池损坏、局部铺装风格不协调、上山步道破损等问题,珠海高新区对此启动共乐园改造工程二期项目进行修缮。

道路修复、烈士纪念碑周边挡墙整治、景观节点的微改造……共乐园的整个修缮过程中,施工方保证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完成了12万平方米的修复。

如今,这座百年乐园既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又处处散发着蓬勃生机,成为唐家古镇的又一“公共会客厅”。

此外,山房路具有百年历史的巨川唐公祠经修缮,变身为充溢书香的书斋;将唐家宪尧唐公祠打造为粤韵堂;盘活老建筑寿山祠设立岭南苏裱书画传承基地……唐家古镇保护与发展项目的持续推进,带来的不只是空间形态的变化,更为古镇居民的生产、生活、生态等空间注入新的灵魂。

老人在洒满阳光的山房路上“遛娃”。

老人在洒满阳光的山房路上“遛娃”。

2023年,珠海高新区开始正式启动“地上改造与活化提升”工作。在确定了唐家古镇一阶段街区风貌设计后,开启了唐家古镇第一阶段活化提升项目的先导工程——珠海留学文化馆的建设。

珠海留学文化馆通过对始建于1981年的原有建筑物进行加固,让“老楼换新意”。该馆建成后展馆共三层,面积约2600平方米,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一所聚焦留学文化的场馆,专题呈现珠海留学历史、留学文化、留学人物、留学故事。

珠海留学文化馆自2023年12月开馆以来,常态化举办主题论坛、沙龙、文化交流、文化体验等活动10余场,吸引近10万人次到馆参观,现已成为市民游客参观打卡的文化新地标。

位于唐家古村里的珠海留学文化馆。

位于唐家古村里的珠海留学文化馆。

与珠海留学馆相距不远的唐家湾乡思馆和唐涤生大戏院,是唐家古镇又一焕新力作,将于10月与市民见面。

2024年,唐家古镇进入“点线面结合”的示范带改造提升工作,计划启动“建设控制地带内的”400米风貌改造提升和“核心保护区内的”沿街公产房的修缮改造,蓄力打造文商旅融合发展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我们希望让山房路成为具有留学文化、唐家湾风情、岭南风韵的古镇名片,让人们留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思,届时游客走一条街,就仿佛阅览一部唐家湾近代史。”高新建投下属留学文传公司总经理赵亮说。

采写:南方+记者 张紫微

摄影:南方+记者 钱文攀

统筹:黄鹤林

编辑 刘梓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