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江织密“心电一张网”,跑出生命救治“加速度”

作者 游卓妍;戴双城 2025-03-09 18:40

2024年9月16日,东莞市黄江镇田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内,52岁的罗师傅因胸痛、头晕被家属紧急送医。从分诊到完成心电图检查仅3分钟,通过“心电一张网”上传数据后,黄江医院专家5分钟内确诊其为急性心肌梗死。随后的绿色通道开启、救护车转运、支架植入手术一气呵成,全程仅两小时,患者转危为安。

这一案例正是黄江镇构建“心电一张网”心血管疾病救治体系的缩影。作为东莞对接深圳的“南大门”,黄江镇以科技赋能医疗,通过一张覆盖全域的“救心网”,为28.5万常住人口筑起生命防线,更成为东莞打造“救心高速路”的标杆样本。

破局基层短板:“心电一张网”织就四级救治体系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更是分秒必争。然而,基层医疗机构普遍面临设备不足、诊断能力有限等难题。黄江镇卫健局局长林焱浩指出:“过去,胸痛患者从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平均耗时超90分钟,转运至医院还需辗转多个环节,错失黄金救治时间。”

东莞市现有20家“国家胸痛中心”,黄江医院便是其中之一。黄江镇响应东莞市“心电一张网”民生工程部署,建成“国家胸痛中心(标准版)(三级医院)—胸痛中心(基层版)(二级医院)—胸痛救治单元(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患者”四级胸痛中心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体系。2024年5月,黄江镇“心电一张网”急救模式正式开始运行。

黄江镇作为“南大门”枢纽,其高效运转为全市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心电一张网”的成效不止于急救。黄江医院副院长钟升院提到,系统运行后,社区高血压、心律失常等慢性病的筛查与管理能力同步提升,实现了“急病快治”与“慢病精管”的结合。

科技赋能:“云端诊疗”与“地面急救”双重提速

“心电一张网”的核心在于“互联网+医疗”的创新应用。黄江医院党委书记陈国权介绍,心电一张网”依托黄江医院国家级胸痛中心,构建起“1+8+N”三级诊疗体系——以黄江医院为核心枢纽,8个社卫站点为支点,民营诊所、家庭医生团队为末梢神经的立体网络。

群众在黄江社卫中心做心电图,数据可实时上传至黄江医院,由24小时值守的心血管专家团队远程判读,有异常情况专家马上就能发现,通过协同救治群即时会诊,确诊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直接指挥救护车奔赴现场。

这一过程中,远程指导与地面急救的协同效应显著。2024年“心电一张网”正式运行以来,黄江镇医疗机构接诊胸痛患者数量共2167例,远程传输心电图阳性数量共667例,医疗机构远程心电图会诊医生11人次,通过“心电一张网”成功救治急性心梗患者62人,成功救治率为100%。

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得到拯救,黄江医院救护团队倍感自豪。黄江镇“心电一张网”急救网络,让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得到及时、科学、规范的治疗,胸痛患者转运救治时间大幅缩短,为救治生命搭建了“高速路”。

全域覆盖:从“救心网”到“健康网”延伸

黄江镇的探索并非孤例。2023年8月,东莞清溪镇率先试点“心电一张网”,其“织网救心”模式入选“2024健康中国实践案例”。清溪的成功为全市推广奠定基础,2024年初,东莞市政府将其列入“十件民生实事”,黄江镇成为首批全域覆盖的镇街之一。

站在新的起点,黄江镇将从站点加密、提升能力、全民赋能三大方向着力。

站点加密,民营机构变身“急救前哨”。目前,黄江镇加快统筹规划,探索符合“心电一张网”资质和设备条件的民营医疗机构,向全镇民营医院、社区医疗、护老院、护理院、私人诊所等社会办医疗机构延伸设备覆盖。

强化培训,提升基层诊疗能力。通过培训和远程会诊,提高基层医生的心电诊断能力,急诊急救能力,降低胸痛患者致死率、心力衰竭发生率,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同时,逐步实施病房改造提升、医疗装备更新和医院信息化改造升级等,优化服务流程和就诊环境,全面提升医院服务质量和水平,并进一步深化医联体建设,持续提升特色专科能力,带动整个医院实现质的飞跃。

全民学急救,培育“黄金四分钟”行动力。“急救不能只靠专业人员,每个市民都应成为生命守护者。”强化宣传大众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提升居民自救互救能力;组织家庭医生团队深入居民家中,现场指导辖区群众学习实用的健康技能,将专业的健康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百姓,让群众切实掌握更多保障自身健康的有效方法。将健康宣教融入城市肌理,将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

以“网”为媒,守护万家心跳。黄江镇“心电一张网”的实践证明,科技与制度的双重创新是破解基层医疗难题的关键,更验证了全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可行性。这张“网”织就的是技术之网,更是民心之网——它让“时间就是心肌”的医学信条,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生命保障。未来,黄江“心电一张网”经验或将辐射更多地区,为全国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

撰文:游卓妍 戴双城

黄江供图


编辑 冯文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