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肇始于1924年创办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该校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前身,在教学、医疗、文化、师资、校产等方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一脉相承、自然顺接,其办学历程、办学精神也一直得以延续,从未中断。11月16日,广州中医药大学正式迎来建校百年。
一、筹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1912—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壬子癸丑学制”,颁布《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却未将中医列入“医药学教育规程”,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漏列中医”事件。该事件激起了包括广东中医药界在内的全国中医药界的抗议。1913年2月23日,广东慈善团体九大善堂集会,通电抗议并倡议联合创办中医中药学堂,同时号召广州和香港各地商会和药行给予支持。
1913年3月,广州和香港药行随即行动,在广州寿世会馆集议,决定创办中医学校,此次会议商定并正式发出《筹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宣言书》。筹建会议一致推选卢乃潼为筹办主席。
1913年3月,粤港药行筹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宣言书。
1913年3月,粤港药行筹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宣言书。
从1913年开始,穗港药业积极响应倡议捐资办学,购买了广州市麻行街四间房屋以及南濠街一段地皮作为校址。1917年12月,卢乃潼等向广东省长公署提交立案申请,并附学校简章。简章有十项,详细列举办校计划,内容涉及办学宗旨、名称、校址、经费、学期、学科、校员、学额、学费、设备等。立案申请中阐明学校办学宗旨“研究中医中药为主,采择西医西药为辅,沟通交换,养成完全医药之人才,以注重实习、慎重民命、永保国粹为宗旨”,学校定名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址在广州市麻行街五十二号,学制为五年。
1918年1月15日,办学申请获广东省长公署第151号指令批复,同意成立。同年1月27日,又获北洋政府内务部第58号批文,同意备案。随即学校建筑开工,1919年建成校门首座,1921年建成礼堂。1923年12月18日,广州、香港药业同人在香港联益公司开会,正式推举卢乃潼为第一任校长,着手准备开学事宜。1924年卢乃潼等向南方政府申请备案,获大元帅大本营内政部第198号批文立案。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门。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门。
1924年7月,学校教室完工,校舍已经完备,办学条件具备,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开始招生。入学要求参照当时高等教育中的专门学校标准,学生须18岁以上,中学毕业或有同等学力,经考试后录取,考试科目为国文、数学、物理和化学。首批共录取了60名学生。
1924年9月15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举行正式开学典礼。在开学典礼上,首任校长卢乃潼对学生致开学训词中说:“本校设立之宗旨,习中医以存中药,由中医以通西医,葆全国粹,维持土货,以养成医药学之人材,而举国皆登仁寿域矣!”鲜明地提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为“上医医国,先觉觉民”,前句出自《国语》,后句出自《孟子》。校训既有浓厚的国学底蕴,又鲜明地表达了创办者维护文化、振兴中医的愿景。
当时学校占地有十亩,主体有三座建筑。正门刻有“广东中医药学校”七个大字。在卢乃潼主持下,学校逐步完善教学设施。先后购置了各种图书仪器,在校内筹设中药标本室、建设药物园,又开办了赠医处。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教室。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教室。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药物标本陈列室。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药物标本陈列室。
二、更名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
1927年8月29日,卢乃潼不幸病逝,校董会推选陈任枚继任校长。学校校务继续稳步发展,完善了各类规章制度,扩大图书馆和阅书报室,设立生理模型陈列室,购置各种人体标本与模型,化学实验室也增添教学仪器,药物园增添多种岭南生草药以配合伤科、外科教学。
1929年4月29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公告,要求现有的中医学校不得使用“学校”名称,一律改为传习所。1930年8月14日,学校召开董事会,不得不暂时改名为“广东中医药学社”。1936年,学校在广东军阀陈济棠的支持下正式恢复使用“学校”名称,为“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
20世纪30年代的“广东中医药学校”校徽。
20世纪30年代的“广东中医药学校”校徽。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校的建设成就得到社会及政府的肯定。1928年,广东省督学马衍盘视察学校后,给教育厅的报告称赞其“校舍宽敞,各科讲授,均甚严密”。1937年春,国民政府教育部官员来粤视察,在广东省教育厅陪同下到该学校巡视,也称赞“系国中不可多得之医校”。
三、创建附属广东中医院
1926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在校内开办了赠医处,供教学与学生实习之用,对社会开放,不收诊金。这就是广东省中医院的前身。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赠医处(广东省中医院前身)内科赠医室。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赠医处(广东省中医院前身)内科赠医室。
1928年,学校先后获广东省民政厅批文、省教育厅批文,准予医院立案。广东中医院位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对面(中间隔麻行街),占地约300平方米,楼高3层。内有大小病房20间,病床30多张,另设有各科门诊、药房、医疗室、护理室、煎药室、供应室等,成为当时较有规模的中医医院。医院建设共花费13万余元,均由粤港药业界捐款解决。
1933年8月14日,附属广东中医院正式开业。广东中医院是广州首创有正式留医部(也就是住院部)的医院。广东中医院成立之后,在医学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东中医院制定了《实习生规则》《实习办法》。《实习生规则》除规定按时到岗、不得迟到早退等纪律外,还注重精神面貌方面的要求,强调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穿着制服,衣履整洁,实习时须整饬举止,实习时服从各科主任医生、临床教授的指导或劝告,并须助理诊务。1936年,中央国医馆馆长焦易堂视察学校和广东中医院,对学校和附属医院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迁港办学和战后复校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学校和附属医院所有设施,均在战火中损失。当时不少师生逃难到香港,香港校董决定在香港复校,租定香港跑马地礼顿道37号为校址,于1939年3月复课,校名为香港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
1940年香港广东中医药专科(专门)学校赠医处开幕纪念。
1940年香港广东中医药专科(专门)学校赠医处开幕纪念。
1938—1941年期间,先后有4批毕业生在香港毕业。1941年12月,日军攻陷香港,学校停办。香港沦陷期间,学校校董会依然正常运行,1944年校董会议决定到韶关复课,6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韶关告急,复课之举又告停止。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穗港两地校董们将复校提上议事日程,推举黄世河为港方负责人,何信泉为广州负责人,于1945年底赴广州办理具体复校事宜。因为当时校舍为宪兵队进驻,大德路的医院已变成西医院,收回的过程非常艰辛。1946年开学典礼不得不在医院走廊举行,1947年学校只能在医院内上课。1948年9月3日,停顿10年之久的广东中医院终于重新开业。这一时期学校和医院的经费,依然由广州和香港两方药业平均负担。
五、新中国成立后的延续发展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所有资产终于全部物归原主。1950年春,校董会正式委任罗元恺为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校长,陈永梁为广东中医院院长,聘赵思兢为学校教务主任,后改由邓铁涛担任。1951年5月起由校长罗元恺兼理医院院务。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归属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厅管理。
一直到1953年,学校的基本费用仍靠粤港两地药业支持。据记载,香港药行每年拨付学校1.5万港元左右。1924—1955年,学校教育教学制度、自编教材在全国享有盛誉。1933年,中央国医馆向全国中医药学校征集教材,其中以广州中医药专门学校选送的最多,达84册。学校的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在当时的广东高校中非常先进。
1955年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第21届(最后一届)毕业生合影。
1955年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第21届(最后一届)毕业生合影。
1924年至1955年,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毕业生共计21届571人,曾短期就读322人,合计893人。其中,有后来的国医大师邓铁涛、国际知名疟疾专家李国桥,还有全国名老中医继承工作指导教师罗元恺、黎炳南、关汝耀、王德鉴、黄耀燊、刘仕昌、李丽芸、靳瑞、陈全新、刘亦选、赵思兢、钟耀奎等一大批杰出中医人才。
六、并入广州中医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多数传统中医师没有学习过现代医学尤其是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因此卫生部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办中医进修学校。1952年12月,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正式成立,借用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的教室和办公室作为校舍。1953年2月,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董事会一致决定将全部校产和院产献给国家。1953年8月,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卫生厅接办,正式合并改制为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1953年9月起,罗元恺任进修学校副校长,邓铁涛任教务主任。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1953年停止招生,但是没有停止办学,高年级继续完成学习直至1955年7月。
1956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卫生部,同意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分别成立四所中医学院。同年6月18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讨论通过了广州中医学院筹备委员会名单:主任委员古大存,副主任委员陈汝棠、娄光琦、黄省三、陈经镇。古大存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委、广东省委书记兼副省长;副主任委员陈汝棠时任广东省副省长。从领导配备可以看出广东省委省政府对筹办工作的高度重视。1956年7月24日,广州中医学院筹备委员会确定办学地址暂设在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内。经费方面,除政府拨款外,香港中药联商会将原用于补助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的经费4万多港元,全部捐赠给广州中医学院。
1956—1958年,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全面参与广州中医学院的筹建。1958年4月,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正式并入广州中医学院,并在三元里校区建成后随迁往新校区。至此,从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到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完全融入广州中医学院之中。
七、从广州中医学院到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学院作为最早的四所中医学院之一,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逐步扩充规模和完善设施,积极发展教学、科研、医疗和社会服务,培养多层次中医药人才,开启了新的中医高等院校建设之路。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先后成为全国首批拥有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高校;1983年,学校获批博士招收计划,成为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建设发展的探索者和主力军。
1995年,学校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学校由原直属卫生部转为广东省人民政府管理。2004年,进驻广州大学城,形成了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办学格局。2015年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晋级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20年成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2022年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1995年广州中医学院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
1995年广州中医学院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
结语
回顾百年征程,几经更名与波折但办学一直延续的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及后继的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为新生的广州中医学院提供了办学基础的人、财、物和学术等条件。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医医国,先觉觉民”的校训精神亦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梳理这段历史,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具有恒久意义。
内容来源:高等教育出版社《广州中医药大学百年史略(1924—2024)》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