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与发展和中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经广东省中医药局批准,刘凤斌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于2020年1月3日立项建设。
刘凤斌教授简介:
刘凤斌教授,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级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干部保健专家、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广州市第四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区域中医(脾胃病)诊疗中心建设单位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党总支书记,国家临床脾胃病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专科带头人,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脾胃肝胆病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2021年,被遴选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薪火工程”指导老师,刘凤斌全国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专家。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首届广东医师奖(2018年)、广东省丁颖科技奖(202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荣获省部级奖励8项。主要从事胃癌前疾病、功能性胃肠病、重症肌无力、慢性肝病的中医药防治和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擅长:慢性胃炎(伴萎缩性/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病(病毒性、免疫性、酒精性、脂肪性)、各种肝硬化代偿/失代偿期、肝硬化顽固性腹水、重症肌无力等疾病的中医药诊治与研究。
工作室使命和目标
工作室主要成员有李培武主任医师、李筱颖副主任医师、侯秋科副研究员(香江学者)、侯江涛副主任医师、庄昆海副主任医师、米红主治医师、江其龙主治医师、文艺医师。工作室团队临床、科研工作均传承于刘凤斌教授,围绕中医药防治胃癌前疾病、溃疡性结肠炎、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肝硬化、慢性肝病、重症肌无力等及临床疗效评价。
学术思想
刘凤斌教授牵头制定了《岭南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该诊疗共识意见体现了脾胃病科多位名老中医及刘凤斌教授以中医药(健脾清热活血法)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诊疗共识意见在省内10余家医院及海南省中医院推广应用,将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颁布、在《中国研究型医院杂志》(2022年2月15日出版)刊出。作为第一执笔人制定《消化系统常见病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在中华中医药杂志发表刊出。另外,作为专家组核心成员制定胃脘痛、胃痞病、大肠息肉、血证、痿病、鼓胀等诊疗方案。
专业特色及服务优势
1.积极开展治法创新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脾胃系疾病的疑难病。刘凤斌教授长期致力于临床一线,基于“脾胃虚弱,胃络瘀毒”的核心病机,首创健脾清热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立项,并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设计进一步验证了健脾清热活血方可有效改善 CAG 患者的生存质量,这一治法的提出为临床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了新方向。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为目前西医的难点、痛点,面对反复发作的胃食管反流病,长期服用PPI疗效欠佳,且副作用较大。刘凤斌教授认为肝胃郁热为本病的基础,首创“开郁和胃降逆法”法用治难治性胃食管反流,并投入大量临床研究,获得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立项,为临床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提供了新思路。
2.中医药理论的临床应用创新
(1)在中医药理论方面,提出“上病下治”、“内病外治”、“腹病背治”、“口病肠治”、“内病局治”等中医药整体治疗方法。
(2)开创了“三位一体”中医药辨证治疗体系,以内服、外治、针灸三位一体,调理脾胃脏腑功能,均取得不错的疗效。
(3)在现代技术应用下,开展围手术期中医辨证治疗体系,融入中医理论的现代治疗技术,如子午流注低频脉冲电治疗、盆底生物信息反馈治疗、红外线生物信息反馈肝病治疗等用于各种脾胃消化疾病的中医药特色治疗。
3.中医特色技术创新
专科重视中医特色技术发展,积极探究脾胃病外治法临床疗效观察及外治法适应症创新,依据中医特色治疗,独创了6种散剂,如清胃散、消水散、消胀散、通便散、止泻散、安眠散等进行穴位贴敷。
开展中药熏洗、艾灸、火罐、火龙罐、中药穴位贴敷、中药灌肠、穴位注射、皮内针、针刺、穴位埋线、耳穴压豆、放血疗法等多种中医适宜技术。并制定了中医特色技术的操作规范,并逐年优化,疗效明显。
4.药物创新及引用
积极开展院内制剂的使用,先后开展加味胃炎消片,消胀片,肠炎安片等院内制剂的使用,保障了患者的临床治疗需求,加强了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疾病的临床价值。
创立调脂养肝茶、安神和胃茶、安神助眠饮、健脾补肾饮等茶饮方,在开展中医药治疗的同时,为患者提供了中医药治疗慢性消化性疾病的日常养护,加强了治疗—预防—养护的中医药内涵建设。
开展了中药膏方的创新与使用,先后开创了安神开胃膏、润肠通便膏、健脾消积散结膏等院内膏方制剂,中药膏作为中医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是中医药治未病优势的充分发挥。
典型案例
陈某,女,77岁,2021年12月29日初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名医门诊。主诉:反复右上腹胀痛,口干口苦2月余。
现病史:患者一年前因慢性胃炎就诊于刘教授,经治疗后好转,生活饮食均正常,无特殊症状。2个月前突发右上腹胀痛,痛感时发时止,近10余天来胀痛发生频率逐渐增高。2021年12月27日于当地医院查彩超提示:胆囊内结石伴胆泥局部淤积。为求进一步诊治至刘教授处就诊。现症见:口干,口苦,恶心,厌食油腻,疲倦乏力,眠差易醒,小便黄,大便不爽,舌暗红有齿痕,苔黄腻,脉滑。
辅助检查:2021年12月27彩超提示:胆囊内结石伴胆泥局部淤积。
西医诊断:胆结石
中医诊断:胁痛 肝胆湿热证
处方:太子参20g,白术10g,茯苓30g,北柴胡10g,黄连5g,黄芩10g,广金钱草20g,鸡内金20g,广藿香15g,麸炒枳壳15,木香10g(后下),穿破石20g,赤芍20g。
初诊按语:患者原有慢性胃炎病史,脾胃功能相对虚弱,现患者右上腹胀痛,口干,口苦,恶心,厌食油腻,小便黄,大便不爽,舌暗红有齿痕,苔黄腻,脉滑,为肝胆湿热之证;疲倦乏力,为脾虚的表现。因此治疗上当扶正祛邪,以清热祛湿,健脾益气,利胆排石为主要治法。方中以广金钱草,鸡内金为君清热利湿,利胆排石;配以北柴胡、木香、麸炒枳壳疏肝行气以助君药利胆排石;黄芩、黄连清热燥湿,以增强全方清热祛湿之力;广藿香芳香醒脾、健脾祛湿;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扶脾固本;穿破石、赤芍活血通经、止痛,可助排石。
2021年1月27日复诊:药后症减,晨起偶有口苦,余无不适。守原方,继服14剂,嘱其清淡饮食,随访至今症状无复发。
社会影响
刘凤斌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通过对刘凤斌教授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通过工作室的实践和教学活动,培养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在中医药防治胃癌前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疑难杂症上深入研究,提高中医药治疗疑难疾病的能力。积极做好中医特色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开展院内制剂的使用和中药膏方的创新,来满足患者的临床治疗需求,加强了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疾病的临床价值。
除此之外,通过工作室医学知识科普宣传,开展健康教育和脾胃系常见问题等知识分享,提升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通过学术传承和知识分享,在中医药经验传承和发展上取得成果,也为提升居民健康意识及自我保健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刘凤斌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我院工作室成员
刘凤斌
广东省名中医、二级教授、主任中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党委书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区域(中医)脾胃病诊疗中心主任,岭南脾胃病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干部保健专家,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
擅长:慢性胃炎(伴萎缩性/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病(病毒性、免疫性、酒精性、脂肪性)、各种肝硬化代偿/失代偿期、肝硬化顽固性腹水、重症肌无力等疾病的中医药诊治与研究。
庄昆海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副教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脾胃(肝胆)病科主任,全国第七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继承人。亚洲华人生存质量学会会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胶囊内镜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脾胃肝胆病整合康复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道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脾胃系常见疾病(如功能性胃肠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胃癌前病变等)、肝胆系常见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不明原因黄疸等)等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胃肠镜诊疗及ERCP术。
李培武
主任中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区域中医(脾胃病)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副主任。青年岐黄学者,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广东省杰出青年中医药人才,刘凤斌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学术任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道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科分会常务委员等。
擅长:主要从事胃癌前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脾胃消化病中西医结合诊治,超声内镜诊治和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
陈昫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病科副主任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脾胃肝胆病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科医师分会青年医师专业组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院级课题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擅长:主要从事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胃癌癌前病变脾胃虚实证候的科学研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胰腺炎、胰腺囊性病变、梗阻性黄疸、胆管炎、消化道早癌等肝胆消化疾病,熟练掌握消化内镜、超声内镜等现代消化诊疗技术。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脾胃(肝胆)病科】
脾胃(肝胆)病科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脾胃(肝胆)病科,是国家区域(华南)中医(脾胃病)诊疗中心分中心。现有300㎡的现代化消化内镜中心、1个住院病区、3间门诊诊室、1间中医特色治疗室和1个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科室现有一支技术力量雄厚、人才梯队结构合理的中青年专家队伍,包括广东省名中医、学术带头人刘凤斌教授、陈斌教授,科主任庄昆海副教授,以及陈林秀副教授,李雪梅副主任医师,叶圣勇、杨伟东、廖柳主治医师,刘永尚、郑翼欣住院医师等。
内镜中心开展业务包括:各种内镜下手术如: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异物取出术、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硬化术+组织胶栓塞术、精准断流术(ESVD)、消化道狭窄扩张术、消化道支架置入术、黏膜切除术(EMR/EPMR)、黏膜剥离术(ESD)、黏膜下挖除术(ESE)、贲门肌切开术(POEM)、经内镜下空肠营养管置管术等。
专科开展业务包括:1.胃肠优势病种: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Barrett食管,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驰缓症,肠易激综合征,胃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消瘦查因等;2.肝胆(胰)优势病种:病毒性肝炎,各种原因的肝硬化代偿/失代偿期,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害,不明原因黄疸,不明原因腹水查因、慢性胆囊炎,急/慢性胰腺炎等。
另外,科室遵循中医基础理论,开辟“上病下治”、“内病外治”、“腹病背治”、“内病局治”等中医药整体治疗方法,创立中医特色疗法用于脾胃肝胆系疾病的诊治,将穴位贴敷、脐贴疗法、封包疗法、热奄包疗法、耳穴疗法、烫熨疗法等应用于临床,取得不错疗效。
住院部咨询电话:020-86459050
内镜中心咨询电话:020-31218584
咨询时间:上午08:00-12:00
下午14:00-17:00
作者 | 刘永尚
编辑 | 尹兰靖
复核 | 庄梦
责编 | 潘玉菲
↓↓↓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