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烛火,余霞满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在云浮市郁南县,有位可亲可敬的老人——梁少芝。年过七旬的他,有着很多头衔:熟知民俗文化的郁南“本地通”、爱讲故事的百姓宣讲员、孩子们心中的“知心爷爷”、总是笑眯眯的“老顽童”。
年轻时,他在一线岗位挥洒汗水;退休后,他仍然不遗余力为社会各项事业服务,不移白首之心。
2014年以来,他先后被聘为郁南县创建教育强县专家、县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专家,任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县“五老”宣讲团团长、县百姓宣讲团团长,在乡村振兴、创建文明城市、服务和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发光发热。
“我喜欢读书和讲故事,对郁南的山山水水有所了解,学生们都比较喜欢我这个‘老顽童’。一个人不管退休还是没退休,能够为社会做一点微薄的贡献,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梁少芝说。
梁少芝参加“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活动。受访者供图
梁少芝参加“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活动。受访者供图
润物无声
关爱青少年成长
“梁老师讲一句话,比你们讲几十句好得多!他是优秀的老师,是我的知心人。”每次向父母提起这位忘年之交,小文总是一脸骄傲。
小文口中所说的梁老师,就是梁少芝。
小时候,小文是个沉默寡言但聪明勤奋的孩子,学习成绩多数排在全班第一。但从小学五年级起,只要考试成绩不理想,他就感到十分懊恼,甚至自捶胸口。
“一年多了,孩子一直这样,我们怎么哄都无济于事,去医院检查也一切正常,万一他以后想不开怎么办?”小文的父母向梁少芝打来了求助电话。
接到电话后,梁少芝约了小文一家见面聊聊。他与小文第一次谈话,只是简单交流了日常生活、个人爱好等。“小孩子通常比较敏感,你第一次就直奔主题,他下次就不敢来啦。”曾担任郁南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的他,对于教育下一代颇有心得。
两周后,梁少芝再次见到小文,逐渐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他们谈学习、谈理想,谈高山平地、大海波涛,讲数学家华罗庚的勤奋钻研、百折不挠,张海迪的身残志坚、不为命运所困……
“西江水有浪高浪低,起伏不定,但一直都是向东流。最高的山也有下坡,只要不断前进就是好的。允许别人的进步,也允许自己的失败。”梁少芝的一番话,瞬时打开了小文的心结。
后来,小文的性格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稳步上升,顺利考入大学。
小文的故事并非个例。在许多学生的成长路上,梁少芝就像一位引路人,在迷茫和需要帮助的时候拉了他们一把。
读初中时,由于父母时常争吵,小其无心学习,便有了辍学的想法。梁少芝得知情况后,决定带他去郁南县西江实验学校走走。校园内摆着一架飞机,上面写着“保家卫国,爱我中华”八个大字。
梁少芝便从飞机开始,渐渐引入正题:“人要有本领,才能坐飞机去看世界,我们都要有‘一飞冲天’的理想。现在不好好读书,以后没文化没技术,出去能干啥呢?”听了这席话,小其深受启发,选择继续他的学习之旅。
“要想和学生建立起信任关系,不能靠命令、说教和威严,更多的是靠爱和情感,对他给予信任和尊重。”梁少芝说。
热心公益
参与郁南县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
梁少芝热心公益事业,在公益领域也不断发挥余热。
由于喜欢读书,梁少芝从《郁南县志》了解到郁南的地情地貌,加之喜欢听别人讲故事,又擅长整理记录,他对郁南的地理人文和风俗民情十分了解。2016年,他受邀参与郁南县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倾注满腔热情。
郁南县是典型山区县,山峦起伏,沟壑众多,居民点分散,普查工作繁重。为了弄清地名的“前世今生”,梁少芝顶着炎夏高温,深入乡村走访村民和村中长者、召开调研会和到山体等实地调研,印证史料。
“因为这是留给我们后代非常珍贵的东西,所以我非常认真对待,每一个地名、每一个数据,我都会反复推敲。特别是对地方语言,字和读音都要记录。”其间,梁少芝走遍了郁南每一个村,翻阅了多本字典,每一次普查都跟踪到底。
建城镇有一座山叫金菊顶,是郁南县最高的山峰,海拔876米。资料显示“该山峰因山下一村庄名而得名”,而山下的村名由来显示“该村因近有山峰金菊顶而取名为金谷村”。
在梁少芝看来,“菊”与“谷”不同,这样的取名方式并无关联。为了考证,他进入金谷村走访和分析周围环境,跟着向导爬上陡峭的金菊山顶察看。最后综合地理位置情况、“一普”资料和村民的口传史料,完善了两个地名的由来。
为了考证地名的名称、读音和渊源,梁少芝想办法借阅了大量典籍,如《古壮字字典》《康熙字典》《辞源》《辞渊》《古汉语字典》《广州方言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与专家组一起审定了7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字和读音,对一批地名进行了审音、定名、定字和纳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
最终,他的团队按时按质完成了普查任务,顺利通过了市、省和国家的验收。他撰写的超2万字的《“一带一路”古驿道繁衍南江文化的调研报告》,被县有关部门作为专题约稿选送往市、省有关部门。
由于对地名普查执着的追求和对地名的深入研究,梁少芝逐渐成为一名郁南“本地通”。
不少人见他退休后依然忙碌地奔波于山乡之间,纷纷议论道:“他已年逾六旬,竟还翻山越岭,承担诸多义务工作,真可谓是自讨苦吃。”对此,梁少芝不以为然,乐呵呵地回应:“政府信任我,让我做地名普查工作,我晚年能为国家出点力,这是莫大的荣幸。参与这些公益活动,就当是锻炼身体吧!”
薪火相传
积极参与红色宣讲
“郁南妙门农军武装暴动虽然不成功,但意义重大。农军在被围困的情况下,英勇顽强与敌人激战了十天十夜,真是气壮山河!”宣讲会上,梁少芝慷慨激昂的演讲,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退休后,梁少芝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结合郁南革命老区县的实际,积极参与传承红色基因等活动,讲述一段段红色故事,让英雄事迹飞入寻常百姓家。
无论是在县人大、县人民检察院、县人民法院、县委党校等单位,还是在郁南革命烈士陵园,又或者是中小学的课堂,哪怕是偏远的山村,都有他动情讲述的身影。
令梁少芝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他在连滩中学授课的经历。讲台上,他讲述了郁南革命斗争史、郁南“四一八”武装起义等内容,在谈及革命先烈为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宝贵的生命时,他的眼眶湿润,学生们也纷纷为之动容。
下课铃响,梁少芝从讲台上走下来,不少学生与他握手。在他下楼到广场时,还有不少学生拿着笔和本子走过来:“梁老师,您讲得非常好,能不能写一句鼓励我的话?”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党立功、为民造福”“为了明天的理想,今天就要努力奋斗”……梁少芝被学生们的热情包围了,他写下一句句简单的话语,犹如在学生们心中埋下一颗颗种子,悄然萌芽。
据统计,2021年以来,梁少芝进学校、机关、社区、企业、农村和培训班宣讲革命故事、家乡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家庭教育促进法》等50多场次,受教育的党员干部、群众、青少年达4万多人次。他讲述的《郁南农军妙门暴动激战十昼夜的战斗故事》《党旗在郁南革命斗争中熠熠生辉》入选中共广东省委老干部局《开展“三个100”活动成果汇编》。他还同时参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革命军事展馆、练村农会展馆、妙门红色教育基地展馆、美丽乡村建设等策划和撰写资料。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王谢思齐 通讯员 郁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