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雨林寻蛇记

广东第二课堂 2025-04-30 15:04

活中,许多人谈蛇色变,一些自然观察爱好者却热衷在自然中寻找蛇、遇见蛇,他们有发现蛇独特魅力的目光,并且珍视它们在生态中的重要地位。

热带雨林寻蛇记

文/周丹阳

印度尼西亚地跨赤道,由上万个大小岛屿组成,这里全年气候温暖湿润,拥有大片的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热带雨林向来是各种野生动物的天堂,其中也包括各种蛇类,有两百多种蛇栖息在这片土地上。由于雨林里的环境复杂,气候多变,想要亲身找到各种蛇的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这次我来到了印度尼西亚的西巴布亚省和北苏拉威西省,想要探寻当地的各种野生动物。

首先,我来到了西巴布亚,这里是印度尼西亚一个很特殊的省份,地处新几内亚岛的西边,虽然属于东南亚国家的一部分,但这里与大洋洲的生物体系更为接近。初临这片土地,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当地热带雨林的完整度,一眼望不到边的茂密丛林,粗壮的藤蔓在大树之间交织,各种苔藓在树干、石头上蔓延,让人仿佛置身于绿色的天堂。在这种植被密集的地方,寻找蛇的方法会和在国内有一些不同。在国内,很多种类的蛇都会在地表活动,所以我们多加注意道路两边的排水渠,经常就能发现掉落在排水渠里,或是在水沟两侧伺机捕食的各种蛇。而在热带雨林,由于植被覆盖的面积太大,很多蛇都适应了树栖的生活,所以我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路两边的植物上。

到达目的地的第一个晚上,我便迫不及待地带上相机、蛇钩,和向导大叔一起钻进了当地的丛林。当晚下着小雨,林间小路变得有些许泥泞,走在铺满落叶的路上,不少蛙被我们的脚步惊起,趴在树叶上的各种蜥蜴仍自顾自地睡大觉。这里的各种动物对于我来说都很新奇,于是我一路上狂拍照片,虽然蛙和蜥蜴都不少,但我始终还没有发现蛇。

辐纹林蜥

没想到,接下来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就当我蹲在地上专心拍摄一只壁虎时,身后不远处传来“啪”的一声,大叔突然踉跄着“手舞足蹈”起来,嘴里一直喊着“乌拉乌拉”(印尼语蛇是ular)。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一条蛇从树上掉了下来,连同树枝一起砸在了大叔身上,把大叔吓得不轻。我惊喜地冲过去,用蛇钩控制住这条蛇,并仔细端详起来。原来是一条新几内亚过树蛇(Dendrelaphis lineolatus),个头还不小,足足有1.6米左右。这条新几内亚过树蛇惊慌失措地乱窜了一会儿,但在我的控制下,情绪慢慢稳定下来,盘在了原地,并摆出恐吓姿势。其实它背部的颜色本来是黑灰色的,但在恐吓姿态时,会将自己身体的前半段膨起,使自己看起来更大,鳞间白色泛蓝的部分就显现出来了。

新几内亚过树蛇

夜逐渐深了,雨在变大,我们只好提前结束行程。

第二天,我们一大早就起床,整装出发继续观鸟。这时候的外面晴空万里,各种鸟叫声在丛林里回荡着,热带雨林的天气就是如此变化无常。观鸟途中,眼尖的向导突然叫停我们,本以为是附近出现了什么稀奇的鸟种,没想到向导得意地往脚下一指,噢,原来他在落叶中发现了一条小蛇。我蹲下身子仔细观察一番,这陌生的外表并没有让我立即认出是什么蛇,我甚至没能猜出这蛇是什么科的。对于这条不认识的蛇,我掏出随身携带的微距镜头,小心翼翼地给它拍了几张照片。回去查询了资料,我才知道这原来是一条眼镜蛇科的斯氏拟盾蛇(Aspidomorphus schlegelii),毕竟是眼镜蛇科的,毒性理应不弱,所以我们平时在野外遇到不认识的蛇,都应该小心谨慎为好。

斯氏拟盾蛇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乘船来到了西巴布亚的四王群岛,在海边的木屋住下了。吃饭时,我发现桌上摆放着一本介绍当地旅游业的书,翻开首页,上面正印着我心心念念的绿树蟒(Morelia azurea)照片,于是我端着书向房东一家询问是否见过这种蛇,没想到他们不仅说自己见过,而且称这座岛上就有,还拿出之前拍的照片给我看。

我瞬间来了兴致,而房东一家听说我非常想见绿树蟒,当即就有两个大叔自告奋勇来给我做向导,因为岛上树林太过茂密,他们还掏出两把大刀用来开路。于是我们一拍即合,决定吃完晚饭就立马出发。

没想到,就在我们准备出发时,我突然发现木屋脚下的海水里有东西在游动,我心里一惊:“会不会是海蛇?”还好海水不深,我转身抄起蛇钩,一下就把水里的蛇捞了起来。原来是一条瘰鳞蛇(Acrochordus granulatus)!这种蛇完全生活在水中,在外观上和陆地生活的蛇很不一样。为了适应水里的环境,瘰鳞蛇的表皮变得很松弛,鳞片特化成了细小的瘰粒状鳞,摸上去就像很粗糙的皮肤,这使得它在捕食时,更容易缠住水里滑溜溜的鱼类,防止它们逃跑;而它的眼睛长在了靠近头部上方的位置,更适合在水底潜伏时,观察猎物的动向。

瘰鳞蛇

接着我们继续向丛林深处走去,这里的确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由于没有现成的路,我们只能沿着溪流,或是用刀劈开密林往前走。在丛林里行走不是一件易事,不断地有荆棘在拉扯我的衣服,此时相机在肩上也成了行动的负担。好在一路上有不少有趣的小动物,如鞭蛛、捕鸟蛛、各种小型蜥蜴,让我们的行程虽然艰辛,却并不显得无聊。走到一片开阔地时,我们正打算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其中一个大叔拍了拍我的肩膀,并向前一指,我用手电顺着他的方向一照,嚯,树根上盘着一条小型蟒蛇,凑近一看,是一条新几内亚地蚺(Candoia aspera)。这是一种中小型蚺蛇,身体特别短粗,外观看起来和当地一种剧毒蛇New Guinea Death Adder比较像,所以也有人认为新几内亚地蚺是在拟态这种毒蛇。

新几内亚地蚺

随后的路程里,我们又发现了一条褐林蛇(Boiga irregularis),以及一条甲背蛇(Stegonotus sp.)。最后我们在丛林里连续穿行了五个多小时,却依旧没能找到绿树蟒,身心俱疲的我们只好回到了住处。野外探索其实就是这样,并不是每次寻找都能够发现自己的目标物种,很多动物的出现都有着不确定的概率,但这就是野外探索的乐趣所在,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遇到什么动物。

褐林蛇

甲背蛇

在结束西巴布亚的行程后,我又来到了北苏拉威西的唐可可国家公园(Tangkoko National Park)。这座国家公园坐落在北苏拉威西的北端,一半被海岸线包围,南边就是唐可可火山,公园里栖息着很多当地特有物种,很值得自然爱好者们前来探索。

白天,我跟着向导进入保护区内部,寻找当地的各种野生动物。在见识了当地特有的眼镜猴、犀鸟等动物后,我们在树林里继续往下一个观测点前进。忽然一条细长的蛇从地面闪过,我们甚至没看清这蛇长啥样,不由得惊呼一声:“好快!”于是我们快步追上前去。在布满落叶的树林里,这条蛇的运动速度非常快,我们反而被地上的各种树枝阻碍了行动,并且视野里很容易丢失目标。在经过长达十几分钟的追逐战后,这条蛇好像累了,我们也跑不动了,趁蛇停下来歇息的机会,我一个箭步向前,终于将蛇控制住。好家伙,是一条过树蛇,怪不得跑这么快!认真观察了这条蛇的特征后,我确定了它是Terrific Bronzeback(Dendrelaphis terrificus),一种苏拉威西特有的过树蛇。过树蛇是一类日行性的游蛇,它们的视力很好,善于攀爬,行动的速度也相当迅速。我将这条过树蛇挪到一处比较开阔的地方,正好有一个当地小孩儿凑过来,好奇地看我拍照,于是我给这条蛇和小孩儿一起拍了张合影。

第二天,当我正准备出门时,隔壁餐厅的老板走过来跟我说,有人给我带了个好东西。原来是当地另一位向导听说了我要拍蛇,正好他今早在自家后院发现了一条绿瘦蛇(Ahaetulla prasina),专门拿过来给我拍照。我高兴地接过蛇,并连声向他道谢。绿瘦蛇的分布很广,从我国南方一直到印度尼西亚南部都有分布,并且瘦蛇属的瞳孔是横向的,这在蛇类当中是很少见的。它们的身体非常细长,颜色十分多变,通常为绿色,但也不乏黄色、褐色甚至是灰蓝色的个体。在捕食时,绿瘦蛇的身体前半段会来回摇晃,仿佛是一根树枝,再慢慢向猎物靠近,非常有意思。

绿瘦蛇

然而,令我没想到的是,在唐可可国家公园的最后一天,我还将迎来另一份“大奖”。行走在丛林里时,头顶传来啄木鸟敲击树干的声音,于是我们抬头顺着树干向上搜寻,也就在这时,我们几乎同时惊呼了起来。好大一条网纹蟒(Malayopython reticulatus)盘踞在树上!我们拾起一根木棍,小心翼翼地戳了戳这条蟒蛇,它可能因为别人打搅了自己休息,开始不高兴地往前挪动,没想到树枝太脆,承受不住大蛇的重量,竟和大蛇一起掉到了我们跟前。这条网纹蟒非常生猛,落到地上后仿佛一条充满怒气的游龙,朝着人就胡乱扑咬,我们不敢离它太近,只能绕着它周旋,尝试找机会控制住它。附近其他几位向导也闻讯赶来,我们就这样僵持了许久,它朝我们扑咬了上百次,终于快没了力气。我掏出背包里的广角镜头,尝试贴脸给它拍点照片,但很快我就发现,想要手持相机离得很近,还是很不容易。即使已经快没了力气,这条网纹蟒依旧张着大嘴,保持着攻击姿态,一扑咬就能向前扑一米远。我侧着身子,单手伸直举着相机,一点点向它靠近,同时紧盯它的动作,随时做好向后撤步的准备。一点点尝试后,终于,能靠近一点,再靠近一点,最后成功把相机伸到了我想要的距离。此时我的镜头距离蛇嘴不过二三十厘米,它随时都能扑上来咬住我的手。好在我成功地按下了快门,得到了一张比较满意的照片。

热带雨林总是能给人带来各种意想不到的惊喜,这里的生物多样性远超我的想象。不仅是蛇,还有无数的两栖动物、昆虫、蜘蛛、鸟类等生活在这片大地上,吸引着各类自然爱好者前来观摩。我恋恋不舍地结束了这次旅途,希望将来还有机会能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寻找更多神奇的野生动物。

来源:《广东第二课堂》(小学)2025年1·2月刊

编辑:陈土宏  插图:梁美琳

转载请注明出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