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湛江实验站研究员欧阳欢等主编的《中国斑兰叶》著作正式出版,标志着中国斑兰叶产业在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成熟,是我国斑兰叶产业绿色发展的白皮书。
该书系统介绍了“东方香草”——斑兰叶的起源与分布、种类与特性、功效与作用、市场应用,分析了我国斑兰叶产业现状、科技进展和产业展望,帮助读者了解我国斑兰叶的前世、今生和未来;重点总结了我国斑兰叶产业的全产业链研究成果,涵盖了斑兰叶良苗繁育、高效种植、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等全产业链技术,以及林下、光伏下间作斑兰叶和斑兰叶单作种植模式,为我国热带新兴作物斑兰叶产业的科技进步和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东方香草”斑兰叶来源
斑兰叶,学名香露兜(Pandanus amaryllifolius Roxb.),又名香兰叶、斑斓叶等,为露兜树科、露兜树属多年生热带草本芳香植物,是典型的热带雨林下的低层植物。
斑兰叶起源于印尼东北部的马鲁古群岛,主要栽种东南亚及印度地区,年产鲜叶仔400万吨。因其天然散发一种“粽子香味”,常被用于添加到甜品、饮品、及菜肴中,具有悠久的食用历史文化,被誉为“东方香草”。
我国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从印度尼西亚引入海南儋州,并先后在海南万宁兴隆华侨农场和广东江门海晏华侨农场试种成功,现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等省区。斑兰叶光饱和度低,适宜在一定荫蔽条件下生长,以荫蔽度30%~60%为宜。其光合作用强,长势好,香气成分含量高。
斑兰叶的功效与应用
在南方,斑兰是最为时下流行的美食元素之一,其踪迹遍地可寻。斑兰椰汁、斑兰咖啡、斑兰蛋糕……斑兰的清香滋味俘获众多吃货的味蕾,有关“斑兰”的美食视频让人应接不暇。
作为一种纯天然的食品香料,斑兰叶富含“2AP”、角鲨烯、亚油酸、叶绿醇、草蒿脑等活性成分。2AP是斑兰叶的主要香气成分,含量是泰国香米的10倍以上,角鲨烯被称为“天然供氧机”,亚油酸被称为“血管清道夫”,叶绿醇是一种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有清热杀菌、降低血压、消除疲劳、缓解压力的功效。
食用上,斑兰叶在烹饪中常用作调味品,可以用于调制甜品、饮品、菜肴、主食和香料等,以增强身体健康。药用上,斑兰叶作为传统草药应用于治疗消化、关节炎、糖尿病和皮肤病等。日用上,可用于化妆品、香气疗法中,如蒸汽浴、按摩和香薰等。斑兰叶还被用于园林装饰和庆典活动中,如盆景、香囊、编织花环、制作礼品等。
科技引领产业发展
我国斑兰叶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工作,形成了以中国热科院下属科研机构和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与研发队伍。
2020年1月,中国热科院在海口市举行斑兰产业融合发展对接会,从而吹响了斑兰叶产业发展新号角。2021年,由欧阳欢主持的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海南省斑兰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项目”启动,聚集了中国热科院下属科研机构和企业组建起专业化斑兰叶全产业链技术研发团队。
团队率先建立了“海南斑兰产业创新中心”,创新构建了涵盖品种培育、种苗繁育、高效种植、产品加工和技术服务的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实现了斑兰叶科技与产业精准对接,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华丽乐章提供了新动能,辐射带动斑兰叶在海南、广东种植达4万亩,建设斑兰叶关联加工厂8家,开发出系列斑兰叶产品30余种,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产业附加值,为我国斑兰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和示范引领。
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发展林下经济和光伏农业,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找低投入、易种植、高效益的林下和光伏下间作的特色作物,是解决林下经济和光伏农业发展难题的重点路径。斑兰叶耐荫蔽,属半光照植物,是林下和光伏下间作的优势经济作物,尤其适合天然橡胶、椰子、槟榔、油茶、果树等特色经济林下间作。
研究证明,斑兰叶具有好育苗、好种植、好管理、好采收、好加工、好前景“六好”特点,经济价值高,一次种植可多年受益。
近年来,海南斑兰叶林下种植发展快速。在万宁、琼海、文昌、儋州、琼中等市县,斑兰叶已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并成为海南新兴高效产业、绿色健康产业、特色致富产业。广东湛江、阳江、江门、茂名等地区也正在迎头赶上,推动斑兰叶绿色产业加快发展。
展望绿色发展新篇章
全球斑兰叶市场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未来几年,随着终端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中国斑兰叶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将持续增长,产业链也将不断完善。
欧阳欢表示:“中国斑兰叶产业在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和市场拓展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斑兰叶作为具有独特香味和天然绿色原材料的香料植物,不论是食品、饮料、化妆品,还是大健康领域等都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斑兰产品更是成为游客热销的伴手礼。”
加快推动斑兰叶产业的绿色优质发展,对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热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一带一路”倡议中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让斑兰叶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增加绿色含金量,更是需要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价值重塑、市场机制等协同发力,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南方+记者 林露
通讯员 马德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