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人心。”说起南海大地艺术节给南海带来的变化,大地艺术节中国团队、瀚和文化副总经理何海洋最为自豪的是,是本地村民们对艺术节从疑虑旁观变成了热情参与,“这是对艺术节本身最大的认可。”
大地艺术节是世界级艺术IP,起源于日本,被誉为“没有屋顶的美术馆”。自2022年起连续举办两届的南海大地艺术节,由南海区政府主办,是国内首个集在地性、全域性、高品质、国际化于一体的地域型艺术节,打造文旅融合新引擎,推动全区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吸引投资额连续三年增长。
第二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舞蹈作品《寤》登场展演。廖明璨 摄
第二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舞蹈作品《寤》登场展演。廖明璨 摄
借此,南海区全面深化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建设。大地艺术节更成为汇聚本地村民、企业,还有艺术家、外来文化和商业资源等各界参与乡村建设的平台,实现乡村资源活化、产业融合与治理创新三重突破,成为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实施的生动实践。
艺术家进村
全域活化乡村资源
南海大地艺术节首届启幕于2022年11月18日,可以说是南海近十年最“出圈”的一张文化名片。
如何以大地艺术节为窗口,敞开怀抱,广迎天下客,向外界展示山水相济、人文共美的岭南水乡?何海洋记得,三年多前,艺术节团队初到南海时,首要任务是发掘藏在乡村的资源“宝库”,“惊喜,也有幸福的烦恼。”



大地艺术节连接各方资源,让人文经济“遍地开花”|佛山十大改革案例
那是因为,千年古郡南海是岭南广府文化核心起源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广袤的乡村蕴藏着数不尽的风情、记忆以及让人着迷的故事,但也长期面临着乡村资源“沉睡”难活、利用低效的难题。而接连两届艺术节,让可喜的新变化不断。
累计270多位艺术家从31个国家和地区受邀而来,从南海的乡村文化资源、闲置物业土地资源、水域资源着手,就地取材进行创作。各方合力构建文化驱动发展范式,推动乡村资源全域活化。
2024年11月16日,“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4”在西樵启幕,西樵民乐小学学子表演《醒狮操》。廖明璨 摄
2024年11月16日,“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4”在西樵启幕,西樵民乐小学学子表演《醒狮操》。廖明璨 摄
“丝潮集”项目是探路“旧厂创墟”的鲜活案例。成立于1966年的南海丝厂,被誉为珠三角蚕桑丝织产业发展的“活化石”,可惜因为业态变迁逐渐式微,并于2022年11月最终停办。而两届南海大地艺术节,让约6000平方米旧厂房被顺势改造成丝潮集文创园,成为艺术节的点位之一,还通过举办“丝潮集·明日派对”等活动,实现“工业锈带”向“艺术秀场”蜕变,有效带动文商旅加速融合发展,旧厂房迎来人气新爆点。
九江烟南村是连接西樵与九江的重要节点,村内保存了大量清代古建筑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华侨何晃钊旧居。在42位中外艺术家的创作下,风格独特的闲置老宅转化成“宅生记”主题文化体验空间。
“宅生记”是一个不被限定且在自由浮动中生成的系列独立项目,邀请了42位中外艺术家参与,位于烟南村华侨何晃钊旧居内。廖明璨 摄
“宅生记”是一个不被限定且在自由浮动中生成的系列独立项目,邀请了42位中外艺术家参与,位于烟南村华侨何晃钊旧居内。廖明璨 摄
还有依托西江、北江、桑园围等水系网络的“水上南海”游线,串联听音湖、儒溪村等10个艺术片区,打造起“水陆联动”的文旅消费场景,让消失了许多年的水上船只繁忙往来的场景重现,在两届艺术节正展期累计迎客6200人次。
接连两届的南海大地艺术节,用131组、350多件艺术作品吸引了277万人次的市民游客。艺术家着眼于本土文化,用艺术讲述南海故事,其中部分艺术作品还长期保留在了本地,成为属于南海的新的文化财产。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在留言本上和自己的社交媒体上留下艺术节观览的感受,表达对作品和在地文化融合的认同:“很喜欢这些作品,它们与空间、环境密切相关。”
接连不断的新变化,儒溪村党委书记陈旺弟是见证人,“村里闲置的房子被盘活了,而且旺丁又旺财,带动力很强!”
全员“合伙人”
“村办”公司应运而生
说起南海大地艺术节,陈旺弟最感慨的是,在儒溪村,不论是村干部还是村民,村民们不论男女老少,都成为了艺术节的“合伙人”。
此言不虚。在南海,大地艺术节的带动力直达“神经末梢”。在儒溪村,从前期布展到展览日常运营,村干部为艺术节落地付出努力,一众村民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创作甚至整个艺术节的运转中去,唤醒自信自强的内在力量,促进乡村共建共治共享。
乡村志愿者也是参与者。第二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正展期期间,在西樵、九江,从全职妈妈到退休长者,从大学生到热心村民,不同身份的志愿者以同样的热情推介家乡,成为这场文化盛宴中不可或缺的亮丽风景线。
南海大地艺术节上,乡村志愿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图为第二届艺术节期间,志愿者为游客观众在专属护照上盖章。 陈梦 摄
南海大地艺术节上,乡村志愿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图为第二届艺术节期间,志愿者为游客观众在专属护照上盖章。 陈梦 摄
艺术节聚强乡村共建动能,还在乡村“变现”,让人文经济成为发展的新增长点。人文经济,南海近年来的热词之一。对城市来说,文化繁荣与经济领先常常同时出现,这一现象也被当代学者称为“人文经济”。南海是岭南广府文化核心起源地,拥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同时是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龙头”之一,发展人文经济兼具潜力和前景。
以人文经济为关键词,艺术节影响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创新氛围持续改善,吸引年轻人归巢创业。仅在儒溪村,赵家炮楼前,就已集聚5间茶啡饮品店,茶咖青年创业“新主场”就在眼前。不远处的平沙岛上,远道而来的艺术家设立了工作室和体验空间,长期定居成为了“新岛民”,也成为了拉动外部交流、激活小岛活力的主理人。



游客翻番,乡村尝到了艺术的甜头|佛山十大改革案例
“越来越多村民返乡致富,还带动村里成立了自己的文旅公司。”陈旺弟说,儒溪村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10月成立,“村办”公司闯市场,目标是助力打造一个集农业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大家都充满信心,一定会越来越好!”
好戏继续有来。按计划,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以两年为一届,在未来10年间举办五届,从小全域开始,逐步扩展到西部甚至全区更大范围,形成具有南海显著标签的全域性地域型艺术节。
2024年10月23日,西樵镇儒溪村农文旅公司揭牌成立。西樵镇供图
2024年10月23日,西樵镇儒溪村农文旅公司揭牌成立。西樵镇供图
统筹:赵越 王芃琹 周欢
撰文:陈梦
拍摄:戴嘉信
剪辑:萧皓隆
相关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