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番禺,被这些“微不足道”的善举深深感动

作者 钟晓宇;吴伟洪 2025-09-02 21:46

地铁“小孩哥”自觉清理车厢,“2号餐”暗号守护尊严,“救火哥”危难时刻显担当,“钢琴奶奶”用音乐抚慰患者……近日,在广州番禺,一个个暖心故事被各大媒体频频点赞。

当镜头对准番禺,当“小孩哥”“钢琴奶奶”“救火哥”“2号餐”成为网络热词,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城市气质的集体彰显。

番禺人用最朴实无华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的城市精神: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常生活的坚持;没有豪言壮语的承诺,只有默默无言的行动。这种刚健朴实、向上向善的特质,已然成为番禺鲜明的标识,动人的城市名片。

番禺的善,流淌在日常生活中,闪烁在细微之处。

近日,广州地铁五号线车厢内发生一幕暖心场景:一名约十岁的小男孩在饮料不慎洒落后,主动蹲地擦拭干净,并将污渍纸巾一直握在手中,直至找到垃圾桶才丢弃。

这个小小的举动被同车乘客记录并发布至网络,刷爆全网还被人民日报点赞。据了解,该男孩是广东仲元中学莲花湾学校的学生黄同学,即将升读五年级。

“当时担心其他乘客踩到饮料滑倒,所以觉得应该马上清理干净。我只是做了一名小学生应该做的事。”黄同学朴素的话语,道出了番禺人刻在骨子里的文明素养。

黄同学的妈妈表示,她对孩子的这一举动并未感到意外:“他性格是比较乐观的,有责任感,能勇于承担责任。”网友纷纷称赞:“这才是新时代好少年”“他小小的身影、默默的举动,让无数大人汗颜”。

番禺的善,体现在困难时刻的伸出援手,隐藏在不动声色的温柔里。

在番禺钟村的添记隆江猪脚饭店,一个特殊的“2号餐”已经默默提供了近十年。

门口立着的牌子上写着:“如果你在广州找工作,生活暂时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跟我们的店员说‘要个2号餐’,不用不好意思,吃完直接走就行。”

饭店老板黄展护是一名退役军人,他和妻子用这种方式既提供温暖,又维护尊严。“每个人都有困难的时候,也有不好意思开口的时候。用‘2号餐’代替免费饭菜,或许可以让他们少一些窘迫。”

为什么是“2号餐”?黄展护笑着说:“‘2’也就是‘爱’的谐音。”这份善意,源自他自己的经历——初到大城市时,兜里只有几十块钱,是一位同乡商户请他吃饭,帮他走过了最难的时候。

当“2号餐”悄然温暖了无数困境中的人们,也感动了无数网友,而这只是这座千年古邑向上向善城市精神的一个缩影。

比如:在市桥街,一家名为“八迎潮味”的汤粉店门口同样为暂时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免费餐食。店主赖游龙说:“我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把伞。”当一幕幕暖心故事在番禺经常上演,也展现了番禺这座城市的内在温度。

番禺的善,彰显在危难时刻,体现在平凡人的英雄义举中。

8月11日傍晚,番禺区雅居乐花园北苑佰利山小区内一栋高层住宅突发火灾。在消防车赶到之前,隔壁楼的一个阳台上先喷出了一道水柱,减缓了火势蔓延的速度。

这道水柱来自业主叶金峰。发现火情后,他立即拨打了119,然后打开楼梯间的消防栓,把水带拖进家里,把水枪头架在了自家阳台上。

平日里不熟识的邻居,在危急时刻通力合作。同楼层的邻居于佳帮忙开阀门,物业保安和其他邻居也陆续赶来帮忙。水压很大,叶金峰几乎是跪在地上扛着水龙头喷水。

“我不觉得自己是英雄,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而已。”这位有16年党龄的“救火哥”叶金峰说道。

番禺的善,跨越年龄界限,在暮年时光中依然闪耀。

在番禺区中心医院门诊大厅,90岁高龄的邬品贤老人端坐钢琴前,演奏着悠扬的《我和我的祖国》。不少步履匆匆的患者和家属都驻足聆听,情不自禁地给邬姨竖起大拇指。

从2023年8月底开始,邬姨就成了医院门诊大厅的钢琴演奏志愿者,几乎每周四上午都会用琴声温暖着每一位来医院的人。“去做好事,尽力而为。”这是邬姨的人生信条。

央视新闻在报道“钢琴奶奶”时特别强调了老人背后的故事:右眼视力受损,需要将曲谱先大大地抄写下来再背熟;老伴过世,却通过志愿服务找回人生价值。“邬姨的故事告诉我们,年龄不是服务的界限,困难不是放弃的理由。”主持人如此总结。

番禺的善,扎根在乡土之中,体现在责任担当之上。

在沙湾街福涌村,面对卫生死角、杂草丛生、杂物堆积的“老大难”问题,村里专门调用挖掘机20余架次进行集中清理。钩机轰鸣中,多年未清的树丛、废弃堆被一一移除。

60个卫生死角被彻底清理,2片约3000平方米的连片荒地“重见天日”,45吨垃圾被清运出村。村庄底子越清越净,人居环境越变越美。

“整治不是‘一阵风’,得有章法、成常态。”福涌村党委书记方锦标道出了“硬核”背后的坚持。在他的带动下,福涌村形成了“干部带头、村民参与”的整治热潮,昔日“要我整治”变成如今“我要清理”。

同样在番禺的沙头街榄山村,一位被村民称为田间村头“女汉子”的卫嘉莹,也让环境整治“一路开挂”。她将约7000平方米的闲置用地从曾经的“垃圾场”改造成为村级微型消防站和小公园。

“这么一大片地,要是能好好利用起来,那该多好啊。”作为榄山村“带头人”的卫嘉莹带着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耐心讲解改造好处。最终,这片曾经的“污染源”变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番禺乡村蝶变的又一个生动注脚。

在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和美乡村上,番禺区上下一心,组织1.6万余人次尖刀班成员、2.4万余人次居住地党员冲锋在前,深入社区村居一线,与广大干部群众并肩作战、齐心协力,顶烈日、战酷暑、冒暴雨带头翻盆倒罐清积水,清除卫生死角,整治人居环境,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担当,充分体现了番禺人刚健朴实的精神。

“城市基因”,是刚健朴实向上向善的精神底蕴。

从一个孩子的自觉善举,到一位长者的暮年奉献;从一顿温暖的免费餐食,到一场危急时刻的合力救援;从乡村干部的硬核治理,到普通市民的匿名捐赠——这些发生在番禺的故事,勾勒出一座“善城”的清晰轮廓。

这些善行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深深植根于番禺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社会治理体系之中,体现了一座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追求。

在番禺,“好人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的生活场景。社区宣传栏里“中国好人”的感人事迹引得居民驻足品读,校园礼堂中道德模范分享会掌声雷动。

如今,番禺有17位“中国好人”、27位“广东好人”、174位“广州好人”、256位“番禺好人”,如同璀璨星辰,照亮番禺的精神天空。同时,番禺区构建了“1+16+284”三级文明实践阵地发展格局,让文明之光照亮每个角落。

2024年以来,番禺区组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200余场,累计参与人数超过38万人次,让群众在丰富的文化供给中获得精神滋养、涵养向上向善力量。这些遍布城乡的文明“驿站”,如同毛细血管般将文明实践延伸至每个角落,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触摸到文明的温度。

“一座城,一个家,千万志愿者”。番禺一直致力打造“志愿之城”新名片。作为广州市首个成立区级义工联合会的行政区,番禺历经多年深耕,已培育注册志愿者20.5万人、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1100余个,服务时长、活动规模稳居全市前列。

今年3月,广东省首个志愿服务主题公园正式落户番禺大夫山森林公园,通过打造大湾区志愿服务高地,引导市民群众弘扬志愿精神,共建“志愿之城”。

千年岭南古邑,番禺历来传承着崇德向善、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番禺区深入挖掘慈善内涵,积极探索善治新路,在深化“慈善之区”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据统计,自2016年番禺区社区慈善基金首个试点启动以来,全区已实现社区慈善基金全覆盖,累计筹款8158.47万元,支出5588.55万元,开展慈善社区项目1672个。

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番禺区慈善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凝聚社会力量,累计对接14个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覆盖全区10个镇街12个典型村,链接撬动社会资源超4000万元,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以慈善力量助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在禺山大地绘就了一幅向上向善、全民参与、幸福共享的生动图景。

如今,在番禺,善良是一种共识,文明是一种习惯,互助是一种自然。从环境整治到乡村振兴,从文明乘车到互助救火,从音乐抚慰到温饱相助,每一个故事都展现了一种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力量。这种力量推动着城市进步,也提升着生活品质。

番禺这种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城市特质,源于千年古邑的历史积淀,成于不断地文明实践,兴于百姓的日常践行。它让番禺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成为一个精神符号;当全运盛会来临之际,番禺正以她特有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一座善城的温度与高度。

采写:南方+记者 钟晓宇 通讯员 黄卓鹏

摄影:南方+记者 吴伟洪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 程钰琳
校对 罗健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