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食品、聊纺织、探量子……一系列高端平行论坛在广东举行

广东科技头条 2025-09-23 13:12

近日,2025年岭南科技创新论坛的多个平行论坛在东莞、江门开平等地举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等院士专家在论坛上作主题报告。

院士领衔探秘量子前沿

量子科技浪潮正加速重塑世界,推动前沿科学与产业变革,但随之而来的技术挑战与应用难题也日益凸显。

9月20日—21日,2025年岭南科技创新论坛平行论坛——2025年粤港澳量子科技论坛在广东东莞理工学院举行,政产学研用各界精英共同探讨量子科技发展的新路径,分享量子前沿最新成果,推动构建开放、协同、可持续的量子科技创新生态。

本次论坛设置1个主论坛、7个专题研讨会,共85场学术报告,聚焦原子、分子、光学和量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和统计物理等前沿方向,深入剖析量子科技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与产业化瓶颈,展示量子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应用进展,共同探讨标准体系建设、技术路径选择与人才培养机制,为粤港澳及全国量子科技创新生态的构建提供重要借鉴与参考。

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恩哥围绕“凝聚态氢及全量子效应”作主题报告,以凝聚态氢为例子,介绍全量子效应引起的各种物理现象。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以“非常规高温超导”为题作主题报告,就非常规高温超导机理的思考、铜基/铁基超导机理研究、镍基氧化物薄膜超导三部分展开介绍,通过各类示例与图文展示,深入剖析非常规高温超导研究中面临的多样化科学问题,分享其潜在机理探索与关键技术突破的最新进展。

用新质生产力赋能食品产业

9月19日—21日,2025年岭南科技创新论坛七大平行论坛之一——新质生产力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江门开平举办,设置1个主论坛、3个分论坛,以学术报告、分论坛研讨、实地参观等形式,为广东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探索新路径。

论坛以“探寻新质、赋能产业”为主题,对食品产业如何培育和运用新质生产力,围绕“健康食品研发”“食品安全监管”“农产品副产物利用”等核心议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广东药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陈振宇以《膳食纤维与大健康——从短链脂肪酸谈起》为题,阐述膳食纤维与慢性疾病预防的关联,解析短链脂肪酸的生物学功能,并结合食醋产品案例,探讨其对胆固醇代谢的调控作用,为大健康食品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针对对虾加工流通中的“保活难、损耗高、附加值低”等难题,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刘书成在报告中提出绿色加工、品质保鲜等技术方案,为国内对虾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新思路。

五邑大学研究员刘磊聚焦农产品副产物资源化利用,通过筛选专用益生菌、优化发酵工艺,解决豆渣“豆腥味重、口感粗糙”问题,并成功研发豆渣饼干产品,大幅提升豆渣食品化利用率。

9月20日下午,大会同步开设“预制菜品质提升研讨会”“焙烤及休闲方便食品产业沙龙”“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素研讨会”三个分论坛,针对食品产业细分领域展开深度研讨与经验交流。

纺织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升级

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东省纺织工程学会承办的2025岭南科技创新论坛纺织板块系列活动于9月19日—21日在江门开平市和五邑大学举行。

本次活动,通过一个平行论坛、两个分论坛、20多篇高水平学术报告、两场静态展示和两场动态展示,全方位展现了纺织产业科技创新成果,为培育壮大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专题报告《2025我省纺织产业形势的展望报告》中显示,广东省纺织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严峻局面和市场环境,呈现出“风雨兼程,创新融合,提升韧性,开拓新局”的必争态势。而随着广东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多,对新型化纤、数码印花新技术的投资意愿提升,化纤产能明显增长。

在“纺织新质生产力确保高品质生活平行论坛”中,专家们提出,在绿色低碳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时代,纺织服装这一传统产业,依赖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更多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新质生产力破解发展难题,才能实现“降本、提质、增效”的核心目标,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他们聚焦纺织新质生产力与高品质生活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分享了科技创新如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江门开平是“全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纺织服装产业规模超过百亿元。纺织服装产业已成为江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24年,江门纺织服装产业工业产值突破205亿元,规模与效益同步提升。江门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2家,构建起从“原材料生产—服装制造—品牌运营—市场拓展”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全省重要的纺织服装及化纤生产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纺织服装行业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推动生成式AI可信可控健康发展

日前,2025年岭南科技创新论坛之平行论坛“人工智能+大数据创新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来自AI研发、网络安全和法律领域的专家分享前沿技术方案,共同推动生成式AI在可信可控的框架下健康发展。该论坛由广东省计算机学会承办。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内容治理已经成为全球趋势。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鹏认为,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大模型在不同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同时也面临各种风险问题。“模型水印技术作为一种主动防御手段,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深度模型的版权保护和生成内容溯源。”张新鹏介绍了如何深度学习模型水印的发展历程,探讨判别式模型水印和生成式模型水印的核心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展望AIGC水印未来发展。

公安部鉴定中心高级工程师康锦涛提到,目前AI生成的伪造语音足可以假乱真,且技术仍在不断迭代,给语音真实性的司法鉴定带来了新挑战。“使用新范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他指出,通过构建灵活的AI生成语音数据集、动态更新鉴伪算法与鉴定方法、充分利用法庭科学常用的校准与验证工具,将焦点从明确鉴定意见转换为挖掘证据信息,以更好满足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活动对证据评价科学性的要求。

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方面已有良好的发展基础。《2023年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广东的人工智能产业产值已位居全国前列,广州和深圳等地聚集了大量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的龙头企业。广东通过建设“5G+人工智能”示范园区,进一步推动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

南方+记者 钟哲

通讯员 科记协

编辑 宋佳宁
校对 胡柔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