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临床常会见到痛经、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的女性,再询问下去,多半伴有手脚冰冷,小腹不温,来例假时喜欢抱个热水袋,比平日里更加困倦腰痛,面色晦暗,有些人在经期还会出现腹泻、浮肿的情况,平素有白带量多、清稀,性欲淡漠等症状。
上述种种,基本上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宫寒,也就是“子宫寒冷”。
“子宫寒冷”最早见于宋代窦材所著《扁鹊心书》,其在“紫金丹”条下写道:此丹补脾肾虚损,活血壮筋骨,治下元虚惫,子宫寒冷,月信不调,脐腹连腰疼痛,面黄肌瘦,泄泻精滑,一切虚损之证。
但在中医看来, “宫寒”所指的“宫”,并不仅仅指代解剖学上的女性子宫,还包括卵巢、输卵管等多种器官,中医统称为“胞宫”。
宫寒不仅仅影响月经,还容易诱发多种妇科疾病,譬如子宫、卵巢、输卵管的疾病,也会导致不孕、流产,早衰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宫寒?
外来:
人体受到外界寒邪的侵袭,导致寒邪停滞胞宫,比如贪吃冰镇饮料,长时间在空调房里被冷气吹着,穿衣不注意保暖等。
内生:
譬如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此外,平素情志不畅、有过流产史、过度减肥的女性也容易宫寒。
可见,我们常说的“宫寒”,要么是被外来寒邪侵袭,要么是人体脾肾阳虚导致内寒,使寒邪停滞胞宫,导致胞宫功能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疾病的统称。
按严重程度,“宫寒”一般分为三级:
1、轻度
白带量多、清稀;轻微痛经;手脚容易发凉。
2、中度
月经量少、月经紊乱,经常痛经、手脚冰凉、困倦腰痛;伴有阴道炎、盆腔炎等妇科炎症。
3、重度
月经紊乱、月经颜色明显异常(暗红甚至发黑)、闭经、痛经严重、腰骶腹部冷痛;并出现早衰、不孕不育等病症。
轻度宫寒,可通过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譬如少吃生冷,多晒太阳、适量运动、泡脚,或可把身体里的寒气慢慢驱除。
中度或重度宫寒,已出现明显不适,则需要配合医生的治疗。中医治疗宫寒导致的相关症状,可以通过外治法,譬如艾灸,也可以通过中药内服调理的方式。
这里介绍常用的治疗宫寒及其相关症状的两个方子。
1、艾附暖宫丸
功能主治:
艾附暖宫丸具有理气补血,暖宫调经的功效。用于子宫虚寒,月经量少、后错,经期腹痛,腰酸带下。
组成:
艾叶(炭)、香附(醋炙)、吴茱萸(制)、肉桂、当归、川芎、白芍(酒炒)、地黄、黄芪(蜜炙)、续断。
了解中医的朋友,应能看出方中有个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地黄),用来补血调血。其中当归补血和血,川芎活血行气,白芍养血敛阴,地黄滋阴补血。
有了四物汤打底补血,要知道,气也能生血,于是加入补气的黄芪,且气为血之帅,气补足了,还能推动血更顺畅地运行。
女性宫寒与肾关系密切。因此温暖肾阳尤为重要。
方中肉桂和续断,便可以补肾阳,强腰肾。肉桂对宫寒、腰膝冷痛、肾阳虚都有很好的作用,可以增强命门之火。而续断,能补肾阳强腰肾,还能安胎元。
全方考虑补益的同时,还考虑与祛邪一并进行。
温经散寒的要药便是艾叶。当然也可以通过直接艾灸的方式散寒。再配合吴茱萸,暖肝暖肾。
还有一味香附,行气止痛。
2、少腹逐瘀汤
少腹逐瘀汤:小茴香 炒(七粒,1.5g) 干姜炒(二分,3g) 元胡(一钱 3g) 没药 研(二钱,6g) 当归(三钱 9g) 川芎(二钱 6g) 官桂(一钱 3g) 赤芍(二钱 6g) 生蒲黄(三钱,9g) 灵脂 炒(二钱 6g)水煎服。
这个方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主治少腹寒凝血瘀证。少腹,就是腹股沟上面的位置。
哪些情况可以用这个方呢?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少腹作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瘀血阻滞,久不受孕,舌暗苔白,脉沉弦而涩。
顺便说一下,有一个容易混淆的名词~小腹,就是肚脐下子宫的位置。不但在古代,就算现代中医教科书,使用时,也常将少腹与小腹混淆。上面王清任说的少腹,实际更可能是小腹。
来说下方解
君药:五灵脂、蒲黄
活血祛瘀、止痛止血。
臣药:川芎、赤芍、没药、延胡索、当归
皆可助五灵脂、蒲黄活血祛瘀止痛,当归又可补血和血,去瘀血而不伤新血。
佐药:小茴香、肉桂、干姜
小茴香散寒理气,肉桂、干姜温经散寒。
方中诸药合用,共同起着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的功效。
艾附暖宫丸与少腹逐瘀汤在临床上使用有什么不同?一贯性宫寒,更常用前者;时见宫寒,更常用后者。
治疗宫寒,还有一个名方叫温经汤,但其适应症的掌握略为复杂,无基础者不易把握,所以这里暂不讨论。
由于个人体质不同,具体用药还是建议在中医指导下进行加减更为妥当。艾附暖宫丸是有中成药的,切记对症使用。■
【来源:潘毅讲堂,作者: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潘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