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市宝光街道高垌村是一个拥有16个自然村、4788户籍人口的村庄,曾依托丘陵地貌发展传统种养,效益低下。
近年来,高垌村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村建设为抓手,找准“城郊融合”的定位,干群同心谋发展,在产业升级、环境提升、治理增效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村集体收入突破130万元。
立足区位优势
激活产业增收新引擎
“以前守着几亩田靠老天赏饭吃,现在家门口的企业、基地务工都能挣钱!”高垌村民龚大叔的话语,道出了村中产业升级发展的显著成果。
高垌村地处高州城郊,紧邻207国道,立足区位优势,盘活闲置土地资源——通过土地发包、厂房出租等方式,吸引了手套厂、建材厂、五金厂等39家中小型企业入驻,年总产值达5亿元,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3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攀升至2.9万元。
高垌村茶花基地。
高垌村茶花基地。
在农业提质上,高垌村走出了一条规模化发展的特色道路。600亩茶花基地、550亩香蕉园通过科学管护实现亩产提升,荔枝、龙眼等岭南佳果借助电商渠道销往珠三角。
今年,村里引入光伏发电项目,预计为村集体和村民额外增收20多万元;新落户的高州市智发金属有限公司、宏源机械厂,还将为村组集体再添20万元年收入,产业升级在持续,成为激活增收的新引擎。
共建共治共享
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
高垌村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突破口,铁腕清拆破旧泥砖房、鸡栏5处,清理房前屋后杂草杂物180处、垃圾约50吨,村容村貌实现“颜值”跃升。
基础设施建设同样按下快进键。550米村道完成硬底化,510米原有道路拓宽升级,3900平方米门前空地变身整洁庭院;投入25万元新建2个篮球场、2个晒谷场,5个入口村牌成为村庄“新名片”;甘村道路两旁700米绿化带绿意盎然,4处“四小园”见缝插绿,“村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愿景照进现实。
为了让村庄美出统一高度,高垌村把风貌管控纳入村规民约,成立理事会,通过“集体筹资+乡亲捐资+土地置换”的模式,推动18栋“赤膊房”完成外立面改造,主路沿线6200平方米农房及围墙实现“颜值逆袭”。
为激发村民主动性,村中还推行积分制,开展做好事赢积分活动,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绿化管护等可获得积分兑换日用品,有效带动村民自主清理房前屋后卫生,提升村民环保意识,构建长效管护体系。
开展积分制,激发村民干事热情。
开展积分制,激发村民干事热情。
“如今我们村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深入民心,村子里里外外都变了,大家伙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倍儿足!”龚大叔骄傲地说。
“下一步,我们将盘活原高垌小学、甘村小学等闲置资源,推进农文旅融合项目;培育茶花、香蕉等农产品品牌,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稳扎稳打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村建设,让‘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图景成为实景画。”高垌村“两委”相关负责人说。
撰文:邱茜 通讯员 黄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