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争论”风波已落幕,这些行业痛点解决了吗?

南方农村报 2025-09-18 14:49

近期,罗永浩与西贝之间的争论,备受大家关注。从9月10日,罗永浩发布第一条微博开始,一直到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信,同时罗永浩也表示事情到此为止。这场“风波”算是暂时画上了句号。

预制菜不是新话题,但每次出现,总能引发大家的注意。其在本次的争论中,几个行业发展痛点反复被公众拷问。

“预制菜到底是什么?”

“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算不算预制菜?”

“你使用预制菜,你怎么不承认?”

这些争议的背后,固然有公众对餐饮行业术语与运作模式的理解差异,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消费者抵触的从来不是预制菜,而是背后难以忽视的“低成本、高售价”之间的价值背离,以及消费全过程关键信息的模糊与缺失。

预制菜竟然存在三种定义?

十分有趣的是,在此次事件中,双方在争论中句句不离预制菜,却又未能说出其定义,原因很简单:大家对预制菜的定义理解不一致。

在消费者这边,普遍会认为预制菜就是“带包装、经预加工的食品”,只要不是厨师把新鲜食材倒入锅中一顿爆炒,端上桌后鲜香冒着热气,就很难满足大众对“现炒”的情感与风味期待。但连锁餐饮企业不一样,普遍追求的是上菜更快捷,味道更统一。

早前,行业普遍认可的定义是,按照加工的程度,把预制菜分成四类:即配、即烹、即热、即食。随后政策出台,中央厨房、即配(属净菜)和即食(属食品)不纳入预制菜,这样,就只剩即烹和即热了。此外,企业认的是国家标准,所以西贝声称通过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属于预制菜的范畴。

事实上,预制菜品已有官方定义。去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就联合多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在《通知》中明确,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这也给了西贝坚决不承认使用预制菜的底气。

而预制菜的范围也在《通知》中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不难发现,消费者眼中的预制菜、企业口中的预制菜和政策文件中的预制菜,三者说的不是同一回事,定义与认知的层层错位,也成为了本次争论的导火线。最新的消息显示,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一举措有望让更多人树立更科学认识——预制不等于廉价和低质,现炒也非天然美味健康,无论如何烹饪,公开透明、干净卫生,才是食品安全的底线。

中央厨房与预制菜有区别吗?

既然西贝坚称使用中央厨房,那它与预制菜有什么区别?两者是否能画上等号?

首先我们要厘清其概念。根据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中的定义:中央厨房,是指由食品经营企业建立,具有独立场所和设施设备,集中完成食品成品或者半成品加工制作并配送给本单位连锁门店,供其进一步加工制作后提供给消费者的经营主体。

简单来说,中央厨房属于“餐饮服务”,预制菜生产则属于“食品生产”,两者属于食品行业的不同领域。中央厨房通常为连锁餐饮企业提供集中加工、半成品或成品配送服务,产品直接供应至旗下门店,不直接面向消费者零售。这与预制菜既能直供餐饮端(B端)、也能直达消费者(C端)的流通模式存在本质区别,二者不应混为一谈。

另外,两者在监管上也存在着差异。中央厨房依托《食品经营许可证》保障餐饮链安全,预制菜生产企业通过《食品生产许可证》规范工业化生产,二者分属不同监管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若餐饮企业通过中央厨房生产预制菜并以预包装形式对外销售,则需另行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回到本次事件中,以“罗永浩菜单”举例,西贝使用中央厨房半成品,如预调味的葱香烤鱼需现场烤制,在法律规定上可能不属于预制菜,属于中央厨房半成品,然而在消费者认知中,“鱼肉非现切现腌”就已带有工业化预制痕迹,足以被归入广义的预制菜范畴,进而质疑其知情权受侵害。

平心而论,消费者并非不能接受预制菜,许多家庭自烹时也会使用半成品。但外出就餐时,大家真正抵触的,是信息不透明和选择权被忽视。无论是中央厨房配送还是预制菜加工,消费者都希望商家明确告知制作方式,并愿意为透明和诚信买单。

西贝如何重塑品牌新叙事?

争吵已然落幕,西贝也发出产品整改公告,但其相应的品牌叙事改变了吗?

资料显示,西贝最初以“母女农家厨房”模式呈现的窑洞餐厅,通过西北风情服饰、黄馍馍等元素,成功讲述了一个“去老乡家吃热乎饭”的温暖故事。然而,随着西贝进入商场时代,中央厨房机制的加持,产品版本已彻底变革。

但西贝的故事版本却未能同步更新。门店仍在强调“手工制作”、“家庭厨房”,服务员依旧告诉顾客“我们的面条都是手工擀制的”,这种营销不可避免导致品牌叙事与产品现实之间的巨大裂缝,被欺骗感便不可避免地产生。

相比之下,老乡鸡和萨莉亚却提供了两种叙事样本:老乡鸡主动公开其采用中央厨房模式,将部分菜品提前预制,以此建立“透明化、可信任”的现代餐饮叙事;萨莉亚则直接明确“平替专家”定位,以后厨无厨师、无炒锅的极致效率匹配其超低价策略,实现叙事与产品的自洽。

品牌建设从来不只是讲一个好故事,而是要确保这个故事与产品版本真实匹配。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任何裂缝都可能迅速演变为一场信任危机。显然,西贝需要坦诚面对自身已从“家庭厨房”蜕变为“餐饮工业化企业”的现实,并找到一个新的、真诚的叙事,来连接这个新现实与消费者的期待。

END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黄俊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