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音”,与您准时相约。
“打——豆腐嘞——来啦!”
一声清亮的吆喝划破了乡村的寂静。
村里面的老人们一听便知道,是她来了。
她叫李福贵,本名李亚云,网友们更喜欢叫她“卖菜西施”。
两年来,她开着小货车穿梭在河南新乡卫辉市周围的几个乡镇。从豆腐、凉粉、饼干到各种生活用品,这辆“移动杂货铺”塞满了村民的日常所需。
一些超越“买卖”的真情互动,勾勒出充满真善美的乡村模样,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点开视频,李福贵的货车上有豆腐、点心、挂面等日常食品,也有草帽、布鞋、杀虫剂等日用品,价格都很便宜。
西葫芦和卷心菜五毛一斤,凉粉两块钱半盆,村民花十来块钱能买好几样东西。
抹零头也是常有的,五块六能抹成五块,无论买不买,她都递给村民尝一尝,称完重还额外添上一些。
善良和温暖总是相互的。
热情的乡亲送她自家的李子、杏、鹅蛋,多次邀请她去家里吃饭,叮嘱她路上慢点开车……
她说:“他们只是在我这儿买了个东西而已,干嘛要对我这么好。”
她在本子上记着村民需要的各种商品,下次再来时就捎带过来,还开启“以物换物”,村民用自己的小米、萝卜干、红薯干换她带来的货。
镜头下轻松买卖、赠送品尝、家长里短唠嗑的细节,被网友评论说“这哪是生意,大家都爱看这人情味”,也正是这种乡村烟火气和真善美的表达,激起了更多人对淳朴乡情的共鸣。
命运曾递给她一手“烂牌”:父母智力如孩童,叔叔残疾,婶婶离家留下堂弟妹,奶奶离世。
她从五六岁起帮爷爷操持家务,14岁外出打暑假工,后又经历婚姻挫折……
然而,最美的风景在泥土深处,最强的力量在平凡坚守。她选择“把苦日子过成花”。
过去几年,她开着辆不起眼的小货车走乡串巷,一边卖货,一边用短视频记录下与乡村留守老人亲切互动的点滴。
正如她所说:“天有转晴的时候,路有走通的时候,山有翻越的时候,生活不会一直为难我。”
镜头里没有网红滤镜、精致妆容和剧本编排,只有本真生活的切片。
油亮的豆腐、被马蜂蜇哭的瞬间、陷进泥坑的车轮、老人塞来的鸡蛋,还有替独居者拨通子女电话时的絮语……一切都如此琐碎平凡,又如此热气腾腾。
“我其实不缺东西,但我就是想来买你点东西,因为我就想和你说说话”,等待李福贵的到来,是不少村里老人的一种习惯,也是一份慰藉。
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在海外平台转发她的视频,并向全球介绍称:“她让世界看到中国乡村的坚韧与温度。”
前不久,李福贵带着村里46名老人走出大山,去郑州旅游。
她说:“好几天都没睡好,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安全问题,直到送到家的最后一刻,才放松下来。能带他们出去,(看到他们高兴)我心情还挺好的。”
自费带农村老人出游这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她用一场旅行,回馈家乡老人们的真情。
这是一个关于善意双向流动、知恩图报的温暖故事,也是对“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回报于斯”这句话进行的具象诠释。
短视频平台用户超千万,无数人做着走红的梦,为何走红的偏偏是她?
答案就在“真实”二字。
李福贵不仅是卖东西,也是在陪伴。她记着老人的特殊需求,帮独居老人晒麦子,给阿婆梳头扎辫,给牙口差的王奶奶带软糕,为李爷爷捎降压药……
她的小货车也是乡村老人们的“便民服务站”,老人们留她吃饭,送她瓜果——这温暖的日常,正是人们向往的美好乡土情谊。
她关注的是真实却容易被遗忘的乡土角落,连接的是千千万万普通老人的情感愿望。
她做的,是很多人想过,却迟迟没有行动的事。
这些事触动了我们共同的情感软肋,比如,对乡土根脉的眷恋,对陪伴与孝心的期待,以及对真实、温暖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当朝阳再次浸染乡间小路,李福贵的小货车依旧和往常一样在蜿蜒小道上前行。
愿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像向日葵一样,永远向阳而生”。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来源:综合农民日报、安徽时评、央视新闻、潮新闻等
整合:毛帅楠
主播:草莓蘑菇酱
录制:廖春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