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近日,94版《三国演义》刘备扮演者孙彦军在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开学典礼上的致辞,让德庆这座岭南古城再添色彩。从“刘皇叔”的育人箴言到亚视的落子选择,再到文旅地标的共建规划,德庆藏着太多惊喜,这个国庆假期不妨来一探究竟。
许多人熟知孙彦军,是因为他塑造的“仁义宽厚、胸怀天下”的刘备形象,但鲜有人知他在演艺巅峰期转身投身教育的故事。
2000年,他在东莞一片荒地上创办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如今这所学校已迁至德庆并在2025年新学期迎来了4300余名新生,规模创下历年之最。这位73岁的终身荣誉校长,用二十五载的教育坚守,在德庆延续着“传道授业”的初心。
亚视落户德庆:文化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很多人好奇,为何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会选择从东莞迁至德庆?答案是院校与城市的双向契合。作为获评“中国艺术类高职院校前三强”的院校,亚视学院始终践行“艺工融通、艺文融合”的理念,而德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文旅发展规划,恰好成为其理想的“实践舞台”,形成“教育赋能文化、文化滋养教育”的良性循环。
从德庆的视角看,引入亚视演艺学院是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农文旅融合的关键一步。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有着深厚的龙母文化、儒家文化的积淀,亚视的到来让文化资源与艺术教育实现了精准对接,为德庆文化传承注入年轻活力。如今,学校已发展为拥有40多个专业的高职院校,成为德庆文化活力的重要源泉。
龙母大剧院:文化与旅游的全新连接
合作不止于办学。2025年8月,由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投资1.5亿元建设的龙母大剧院文旅项目正式签约,这个位于亚视校园内的综合性项目,占地面积约180亩,以大剧院为核心,涵盖文化演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多重功能。
△龙母大剧院效果图
项目运营后,预计每年将新增20万人次以上游客。想象一下,当龙母的传说通过舞台演绎、光影技术生动呈现,千年前的文化故事不再停留在文字里,而是变成触手可及的体验——龙母大剧院,即将让德庆的文旅名片焕发全新光彩。
龙母文化:藏在古庙里的非遗盛宴
若说龙母大剧院是德庆文旅的“新名片”,那龙母文化便是这座古城刻在骨子里的“老底蕴”。千百年前,西江既是阻隔交通的“天堑”,也是商船往来的“通途”。南来北往的渔民、商人在此与自然博弈,对平安顺遂的渴望,孕育出了独特的龙母文化,成为广府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龙母祖庙:千年古建里的信仰载体
位于悦城镇的龙母祖庙,是龙母文化最庄严的具象表达。这座始建于秦汉时期的庙宇,历经千年风雨洗礼,依旧香火鼎盛。它不仅是凝聚民族信仰的民间活动场所,同时也是一座荟萃对联、壁画于一堂,集砖、石、木“三雕”及灰、陶“两塑”艺术于一体,以防洪、防雷、防虫建筑技术超群而著称的古建筑群,被誉为南方古建瑰宝。
龙母诞庙会:国家级非遗的狂欢时刻
每年,悦城龙母祖庙都会举行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包括龙母新年祈福月、正月初四龙母开金印、正月十五龙母出巡、正月二十二龙母开金库、五月初一至初八的“悦城龙母生辰诞”、八月初一至初八的龙母得道诞等活动,吸引着西江流域和港澳地区以及海外的信众和游客前往观光祈福。其中,“悦城龙母诞庙会”在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诞会期间,有舞龙舞狮助兴、演戏娱神、抢花炮、摸龙床、吃金猪、吃粽子和吃龙船糕等民俗活动。鞭炮声、鼓乐声、祈福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这是德庆最盛大的狂欢,也是龙母文化最鲜活的传承。
龙母传说:一段跨越千年的温情故事
据《悦城龙母庙志》记载,龙母姓温,秦时人,由于家境贫寒,出生后父母将她放在一个大盆里,放在西江上漂流,被德庆程溪一个姓梁的打鱼人拾起收养。龙母长到十几岁的一天,在西江河边拾到一个巨卵回家,孵出了五条小龙,从此她便养了这五龙子,因而人们称她为龙母。
温氏让五龙施云播雨,保境安民。后来龙母仙逝,五龙悲痛欲绝,化作五秀才,将龙母葬于北岸的珠山下。后人感于五龙的孝心,就此建庙,名曰“孝通庙”,后改为“龙母祖庙”。
从 “刘皇叔” 的教育初心
到龙母大剧院的文旅新篇
再到龙母文化的千年底蕴
德庆正以多元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这个国庆假期
不妨来德庆
赴一场文化之约
遇见不一样的岭南风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