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是人体的“排污站”,负责排出代谢废物,这是多数人熟知的常识。但很少有人了解,肾脏还是守护骨骼健康的“隐形卫士”。近日,清远市妇幼保健院血液透析室接诊了一位特殊患者——透析患者张叔因脚跟疼痛行走困难,每次治疗都姗姗来迟,检查后确诊为“肾性骨病”。该院血液透析室医生指出,这种伴随慢性肾脏病(CKD)出现的骨骼疾病,虽早期无症状,却会悄悄“掏空”骨骼、损伤血管,透析患者尤其需警惕。
什么是肾性骨病?肾脏衰竭为何会连累骨头?
“简单来说,肾性骨病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因肾功能受损,导致钙、磷、维生素D代谢紊乱,进而引发的骨骼病变,在透析患者中尤为常见。”清远市妇幼保健院血液透析室医生形象地将其比作“工厂流水线故障”:
在健康状态下,肾脏如同“厂长”,精准调节体内钙、磷两种“原材料”的平衡,并将摄入的维生素D转化为活性形式(相当于“总指挥”),三者协同维持骨骼“大楼”的坚固。
而肾病状态下,当肾脏功能衰竭,“厂长”罢工,生产线彻底紊乱——磷排不出去,此时血液中磷含量飙升(高磷血症),打破钙磷平衡;维生素D失效,肾脏无法激活维生素D,肠道吸收钙的能力大幅下降,血钙水平降低;还有甲状旁腺“失控”,为弥补血钙不足,颈部的甲状旁腺会像“着急的工头”,过量分泌甲状旁腺激素(PTH),强行从骨骼 “钙库”中抽取钙补充血液。长期如此,骨骼会被逐渐“掏空”,变得脆弱易损。
沉默的“骨危机”:这些危害不容忽视
“肾性骨病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无症状潜伏’,早期几乎没有明显信号,等出现不适时,往往已造成严重损伤。”专家强调,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骨骼损伤。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出现骨痛(常见于腰背、髋部、膝关节),骨折风险急剧升高——有时轻微碰撞,甚至日常活动都可能引发骨折,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骨骼畸形。
二是全身不适。高磷血症会导致皮肤顽固性瘙痒,患者常因抓挠引发皮肤破损感染;同时伴随肌肉无力、关节疼痛,严重影响日常行动。
三是血管“杀手”。多余的钙和磷会在体内结合成沉淀物,像“水泥”一样附着在血管壁、心脏瓣膜上,导致血管硬化、狭窄,大幅增加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靠什么发现肾性骨病?这三项指标是“关键信号”
“由于早期无症状,定期监测是发现肾性骨病的唯一途径。”专家表示,慢性肾病患者(尤其是透析患者)需重点关注以下“三大核心指标”,其正常范围和监测意义如下:
首先是血磷(P),其理想控制范围为1.13-1.78 mmol/L。高磷血症是引发肾性骨病的重要“导火索”,会打破体内钙磷平衡,进而诱发后续一系列骨骼损伤与血管问题,因此控制血磷水平是肾性骨病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
其次是血钙(Ca),需维持在2.10-2.50mmol/L 的正常区间内。血钙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骨骼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过高可能增加血管钙化风险,过低则会刺激甲状旁腺过度分泌激素,加速骨骼“脱钙”,只有将血钙稳定在理想范围,才能为骨骼健康提供基础保障。
最后是甲状旁腺激素(iPTH),理想控制范围为 150-300pg/mL。该激素过高时,会持续“动员” 骨骼中的钙释放到血液中,导致骨骼逐渐被“掏空”,引发骨痛、骨折等问题;若激素水平过低,则可能抑制骨骼的再生与修复功能,同样不利于骨骼健康,因此需将其严格控制在合理区间。
医患携手破局:四招筑牢“骨骼防线”
“肾性骨病虽危险,但并非不可控。只要患者与医护密切配合,通过科学管理,就能有效延缓甚至阻止病情进展。”清远市妇幼保健院血液透析室专家给出四大应对策略:
饮食管理,“限磷”是第一要务。分清磷的“敌我”:磷分为有机磷(天然存在于肉、蛋、奶、豆制品中,吸收率约40%-60%)和无机磷(食品添加剂,常见于可乐、奶茶、加工肉制品、火锅丸子、坚果等,吸收率几乎100%),后者是“重点防控对象”,需严格限制摄入。
掌握“焯水”技巧:肉类、豆制品等食材烹饪前,切块后用沸水焯煮5—10分钟,可去除部分水溶性磷,减少人体吸收。
药物干预,遵医嘱服药是关键。磷结合剂:需随餐或餐后立即服用,药物会在肠道内与食物中的磷结合,随大便排出,错过进餐时间服用则完全无效;活性维生素D:帮助肠道吸收钙,同时抑制过高的 PTH,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增减剂量导致高钙血症;拟钙剂:新型调节药物,可“欺骗” 甲状旁腺,使其减少PTH分泌,且不会升高血钙、血磷,适合部分特殊患者。
充分透析,清除磷的“基础保障”。规律、充分的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是排出体内多余磷的重要途径。患者需严格遵守透析时间,不随意缩短治疗时长,确保每次透析达到预期效果。
适度运动,激活骨骼“生命力”。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散步、太极、轻柔的肢体拉伸等有氧运动,可刺激骨骼,增强骨密度和骨强度。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骨折风险。
图文:黄剑琴 陈之瑜 通讯员 廖思兰 周红梅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