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带我们去买点东西?”
何鹏飞在广州当了三年外语导游,他精心设计的风景名胜路线,如今总会被客人的这个问题改写。
广交会如期而至,忙碌的外语导游们发现,现在外国客商不仅带着订单,更流行拖着“空箱子”来——那是专为“China Travel”预留的购物空间。
在持续放宽的免签政策下,越来越多国际旅客将广州列入行程。很多人的旅程从“Shopping first”开始,离开时塞满的行李箱与包车,是对这座“购物天堂”最直接的致意。
当他们在岭南的市井烟火中穿梭,为琳琅满目的“中国制造”驻足买单,旧印象也正在被刷新。
游广州,shopping first
何鹏飞最近在网络上小火了一把。他的社媒主页上,一条名为“歪果仁游广州,不能再买了!装不下”的Vlog获得上千点赞。
视频里,巴西游客们正在展示“战利品”:手上提着泡泡玛特盲盒袋,腿上横放着电子鼓的大码包装盒,行李箱一只只叠放着,快碰到车顶。有网友留言:“这世界颠倒了,以前是我们去欧美日本扫货。”
何鹏飞在社媒主页上发的帖子获得高赞。
何鹏飞在社媒主页上发的帖子获得高赞。
随着接单量增多,何鹏飞逐渐意识到,外国游客在广州,“买点东西”并非旅途插曲,而更像贯穿始终的主线。短短几天的行程,不少人会安排接近一半的时间购物,买到心满意足再移步去景点。
这种“购物优先”的倾向,在外语导游圈里差不多是共识。
英意双语导游Sunny接待的客人里,很多人对景点一知半解,但购物清单却列得门儿清,从电子产品到服饰箱包、手机配件、便携电风扇,品类丰富。她不得不迅速摸透各大商场的定位,遇上清单“超纲”的,就要临时搜寻目标店铺。如果客人停留得久,Sunny还会帮忙网购。
00后导游刘润茵常见到游客给亲朋好友视频直播采购,买到行李箱实在装不下为止。“但很多采购点同时设有箱包店,他们就会当场买个行李箱再继续逛。”
即便没有明确的采购目标,游客也会主动提出 “想逛逛当地特色市场”。广州“购物天堂”的名气,早已在国外社交平台传开。
去年11月珠海航展期间,俄罗斯传奇飞行员博格丹被偶遇在文创商店挑选战斗机模型。返程前,他专门到广州“扫货”。走进服装店的飞行员像个熟练的买手,从容挑拣,为了测试裤子舒适度,更是当场做了几个标准深蹲。
“在广州,你想买任何东西,几乎都能找到对应的专业市场。”除了天环广场、太古汇等高端商城,白马服装市场、中大布匹市场、华林玉器街、芳村茶叶城等特色市场也广受青睐。
何鹏飞曾陪同马来西亚客人仅在站西就流连三日,“会散发香气的笔”这类神奇小物件常常让他们啧啧称奇,爱不释手。还有人寻着Labubu的足迹,逛遍每一家泡泡玛特零售店。
有客人告诉何鹏飞,“中国制造”早已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但亲临产地之后,过去那个“物美价廉”的抽象标签,才更直观地展现出它的丰富性:除了价格便宜、质量上乘,在“好玩儿”“有趣”“新潮”方面也当仁不让。
佛山也在外国客商的shopping list上。一个“千年商都”,一个“家具之都”,广佛同城的独特优势让采购行程如虎添翼。“几乎就是‘王炸组合’了。”何鹏飞说,不少游客在广州满载而归后,会顺道去佛山挑选家具——直接下单,邮寄回国,有时包裹比人先到家。
“来都来了”
一年两季的广交会,是外商客流量的巅峰时刻。距离今年秋季广交会还有一个多月时,刘润茵的导游行程就已排满,在马不停蹄的展会导览中,也夹杂着“city tour”。
客商们常带着好奇抵达:现在市场上流行什么?作为全球制造的前沿阵地,这里又有哪些新奇有趣的产品?
刘润茵接待的几名希腊客商是第一次参加广交会,他们趁着免签的便利,来寻找五金生意商机。带着明确的目标和十足的耐心,在偌大的展馆细细逛了三天。一个个摊位探访过去,“好像怎么也逛不完”。
也有客商白天在展会上拾捡些生意上的灵感,晚上再奔赴展馆外的各大商场摊铺,满足私人消费欲,顺便“感受下广州人的夜生活”。
刘润茵和希腊客商在广交会。受访者供图
刘润茵和希腊客商在广交会。受访者供图
展会和购物,为外国游客打开了一扇认识城市的窗口。跟随导游深入城市的过程中,他们的好奇心蔓延开来。
电子支付、共享充电宝、刷卡搭地铁、便捷高效的地铁公交和外卖服务……本地人习以为常的日常,在外宾眼中都充满新鲜感。
澳大利亚客人拿手机对着自助咖啡机和送餐无人机一通狂拍,连连对刘润茵感叹,“如果我们那里也有(这样的超智能服务)该多好”;有游客指着街上显眼的绿牌照汽车发问,Sunny便立马化身新能源车“科普达人”;也有人在预定行程时提出“想试试中国车”,何鹏飞便特意安排国产品牌车辆接待,让客人从“久闻其名”到获得“亲身体验”。
免签政策持续扩容,过境游客被允许停留的时间更长、活动范围更大,便捷的办理流程更使其像一个不断增强的引力场,吸引更多人走进这里。
“很多客户原本只是在广州转机,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索性玩几天。”何鹏飞说。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广州白云边检站查验免签入境外国旅客超76万人次,同比增长约123.5%;近5万人次外国旅客享受到过境免签政策便利,同比增长25.6%。
在政策加持下,1—5天的短途行程成为外语导游接单的新主流,以小时计算的轻量“中转团”也应运而生:从2024年7月开始,白云机场便推出“免费中转游”服务,过境旅客凭护照和联程机票在机场柜台即可报名,利用转机的几小时间隙,来一趟城市“微旅行”。
不止如此。2023年底,深圳率先推行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政策,截至今年8月,除深圳外,广东省内离境退税商店数量已接近900家;今年10月12日起,广州地铁首次实现境外银行卡“拍卡过闸”,外籍游客出行更加丝滑……类似的便利仍在不断加码。
百闻不如一见
旅途中的点点滴滴,也悄然改变着认知。
曾有一名印度游客问何鹏飞对印度印象如何,他坦言自己从未去过印度,但从短视频里看到的画面“并不积极”。客人立刻解释:“印度也有像中国大城市那样整洁繁华的CBD。”
那一刻,何鹏飞意识到一个镜像:正如他对印度的陌生印象,许多外国游客来华前对中国的认知也仅源于短视频和新闻碎片——那些拼凑的刻板印象里,常夹杂着误解。
“我觉得我们就像民间的‘文化纠错师’,”何鹏飞说,“通过真实的交流去消除误解。”
今年5月初,他带一对来自危地马拉的年轻情侣游珠江夜景。在间接信息构筑的想象里,中国是个由故宫的红墙黄瓦、长城的苍茫砖石构成的“古老国度”,但随船行进,两岸亮起的灯光勾勒出另一种轮廓——“小蛮腰”广州塔闪烁着七彩流光,高耸的IFC大厦直插夜空,灯光照耀下的猎德大桥泛着珠玉一样的白色。下船后,他们来到广州塔脚下,男孩单膝跪地,在见证古今的珠江边向女孩求婚。
另一名独自来体验广州城市生活的美国青年,刚抵达时还带着几分局促与不安,何鹏飞带他到山姆、沃尔玛会员店采购,看见熟悉的货架与标识,他顿时有了意外的“归属感”。他未曾料到自己家乡的零售形态也融入了这里人们的生活。
“挺多客人参加完中转游,都说下次旅游要专门来中国。”Sunny说,改变他们印象的,不仅仅是导游的讲解,更是那些实实在在的同行——一起挤地铁、逛街市、尝小吃,边走边聊,在每一种日常里真正认识一个陌生的国度。
有游客把这趟“China Travel”拍成视频上传到自媒体平台。镜头里记录着未经滤镜的城市街景、与偶遇市民的热情互动。这些来自普通人的真实视角,展露出更强的说服力。
何鹏飞接待的危地马拉客人,在广州塔前留影。 受访者供图
何鹏飞接待的危地马拉客人,在广州塔前留影。 受访者供图
行程结束后,刘润茵发现客人更新了微信状态,那位阿拉伯青年用带着翻译腔的中文写道:“我当然打算将来再次访问广州。”他们约定,下次来广州,还要再相见。
同样地,那些始于展会和购物的“China Travel”,也会在告别时装满惊喜。装进箱子里的是心仪的“中国制造”,装进记忆里的,则是鲜活真实的“中国印象”。
你可能还想看看:
采写:南方+记者 李菀瑄
设计:张雅
策划:黎詠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