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晚,距离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大湾区站开演还剩15个小时,因今年第17号台风“米娜”登陆广东而带来的活动取消疑云,在官方推文发出“明天见”的一刻终于尘埃落定。
回望这一天,众多已购票乐迷的心情仿佛坐过山车,不断在社交平台刷新帖子,企图寻找确切消息。而同一时间,主办方也在争分夺秒,配合政府研判、多方协调、制定预案。
最终,两天的音乐节得以如期举办,从第一天风雨交杂,到第二天彩虹和晚霞点亮风雨褪去后的天空,造就了这一站的特殊记忆。
对于车滢来说,这一站的经验亦极为特殊。泡泡岛创立于2023年,在新老音乐节“厮杀”激烈、洗牌加速的两年当中,它迅速站稳脚跟,成为国内头部音乐节IP。此次是泡泡岛首次来到大湾区举办,也是其2025年的收官之站。作为主办方创娱无界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她在一线经历了所有的筹备与考验。
一场音乐节如何筹备?风雨考验之下,这一承载盛名的音乐节IP来到大湾区表现如何?大浪淘沙之下,一个初创音乐节有哪些打法?在操盘手的眼中,当下音乐节市场有着哪些趋势和隐忧?南都记者独家对话泡泡岛大湾区站操盘手,并展开观察。
如期举办是天时地利
也是当地政府和主办方的共同担当
一场音乐节往往最先被关注到的是艺人阵容。两天的泡泡岛大湾区站邀请到林俊杰、吴青峰、华晨宇等头部歌手,自8月官宣起就备受关注。据主办方数据,两天共带动近8万人入场。
车滢透露,一场音乐节的筹备千头万绪,而大艺人是一切的“锚定点”,他们自今年年初就已展开邀请。“我们先确定了要做大湾区站,继而围绕大湾区站邀请大艺人,然后才确定了要在佛山落地。”
她曾考察过佛山、东莞、深圳坪山、广州南沙等地,综合考虑场地档期、承载条件等各方面因素,最终选择将首次大湾区站落地在佛山禅城大草地音乐秀场。
大半年的筹备,却在将要举办的前一天遇上台风登陆。如期举办的背后,有天时、地利,更有当地政府与主办方共同的努力与担当。
“台风登陆时间提前,登陆后的强度迅速减弱,其运行路径也能够被更精准预判,当时气象部门研判台风不会对广佛造成恶劣天气的影响。在多方综合研判以及佛山和禅城政府支持之下,我们当晚发出了如期举办的公告。”
为确保安全,团队对舞台局部结构进行加固和拆除,并增加配重措施。原本设计感十足的云朵异形大屏,上方和侧边均进行了镂空处理,缩减呈现面积,牺牲美观度,以降低风力的冲击。除此之外,数万件雨衣和热水均免费提供。“下雨肯定会降低体验,我们有遗憾,但确实也尽了最大的努力让这一站得到更好的呈现。”
当天在现场,南都记者注意到,尽管持续多时的大雨让原本平整的草地变得泥泞,但仍有大批观众早早来到舞台前排占位,等待心仪歌手的演出。同时,现场可以免费领取雨衣、充气沙发、热水姜茶、卫生巾等物品,并设置了可供休息的雨棚、数量充足的可移动卫生间。尽管体验有所折扣,但这些细微之处的服务也被入场观众感知,是社交平台上众多分享参与体验的帖文中,被多次肯定的细节。
然而与此同时,第一晚结束后的散场管理未尽如人意,成为了当晚帖文集中反馈的焦点。车滢告诉南都记者,当晚他们发现这一问题后,连夜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整改散场方案。从第二晚社交平台的反馈来看,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据“禅城发布”官方账号,第二天用时仅18分钟就完成了场内疏散,200台免费公交有序将观众载至地铁站。
车滢坦言,在她过往因音乐节而接触过的地方政府当中,她格外感受到此次禅城政府对于音乐节这一产品的真诚和热情。“无论是活动审批、场地基础配置,还是对乐迷体验的考虑上,整个班子都非常专业。”
舞台上演出阵容要有新鲜感
舞台下以独特内容营造节日感
泡泡岛创立于2023年,尽管诞生时间不长,但每次均能以亮眼的艺人阵容和新奇的体验引发乐迷关注,迅速跻身国内音乐节头部梯队,这背后源于团队对音乐节的深入理解和丰富经验。
泡泡岛的创始人张翀硕、联合创始人车滢均在音乐节行业深耕十多年。在车滢看来,泡泡岛的打法可以从其完整IP名称中提取“音乐”“艺术”和“节”三个角度进行拆解。
“音乐”依托舞台上的演出呈现。阵容同质化是近年音乐节被乐迷广为诟病的现象,相似的演出阵容复制黏贴,致使乐迷审美疲劳,导致部分音乐节即使请到原本是票房保障的艺人,也陷入了“卖不动”的境地。
车滢表示,泡泡岛在艺人选择上希望能制造新鲜感,比如注重带来艺人在音乐节的首演首秀,也推动艺人之间的跨界合作舞台。法国音乐人FKJ、日本现象级音乐组合YOASOBI等具有知名度的海外艺人,均将其首次中国内地演出留在了泡泡岛的舞台上。新生代演员庄达菲登上泡泡岛,分别与唱作歌手陈婧霏、曾在电视剧中饰演其“母亲”的姚晨跨界合作。凭借《边水往事》“拓子哥”一角走红的演员江奇霖,亦在泡泡岛完成其音乐节首秀,并留下了跟痛仰乐队跨界合作的舞台。
由此而延伸出的一个话题是,今年以来,不少主办方为制造差异化阵容,在影视、综艺、相声、短视频等领域流量较高的跨界艺人,扎堆登上了音乐节的舞台。这一音乐节的新趋势,曾在上半年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和争议。持反对意见的网友质疑跨界艺人没有音乐代表作,且演唱水平参差不齐,破坏了音乐节的专业性和纯粹性,更挤占了专业音乐人的市场空间。
车滢告诉南都记者,邀请跨界艺人上音乐节,泡泡岛是这一做法较早的践行者。她认为,这并非一概而论、是非分明的议题,而是取决于跨界艺人的初心和专业性。“如果你用心准备了,你有请制作人、请编曲、请乐手,你唱歌也是好听的,让观众体验是好的,那么不管你的原生身份是不是音乐人,只要你足够真诚、足够专业,我认为就值得一个音乐节舞台。”
跨界艺人登上音乐节,往往是因其自带的流量,可为票房提供一定的保障。车滢坦言,泡泡岛不拒绝流量,但不会滥用流量。“我们会看这个艺人在审美、艺术主张等各方面是否跟泡泡岛相匹配,从而做出区分和选择。”
“艺术”的呈现则一半在舞台上,一半在舞台下。以大湾区站为例,舞台设计融合了大幅云朵异形屏,尺寸为今年泡泡岛所有站次中的最大。“即使没有演出,舞台本身就是一个艺术性很高的大型装置。”
此外,舞台下还设置了许多艺术内容,注重融合当地传统文化特色。既有装置和展览类的艺术,例如携手作家蒋方舟,与剪纸艺术家尚爱兰、来自广东的手鞠艺术家伟嘉,带来以“泡泡”为主题的艺术创作《不灭》;也有巡游类艺术,如岭南醒狮、会冒泡泡的“Buzz机甲车”等全手工车在现场游走。
“节”则通过舞台下的内容体现。大湾区站现场设置了多项交互游戏,如大话骰子、抓小强、雀神大战等颇具岭南特色的小游戏。观众还可以领取任务卡,化身游戏玩家,解锁隐藏的彩蛋任务。“好的音乐节不只有阵容,我们试图把有意思的内容放到音乐节,让观众在看演出的同时还能吃吃喝喝玩玩逛逛,有种节日的氛围感。”车滢说。
泡沫逐渐消散
音乐节生命力在于独特价值主张和体验
短短两年间,音乐节市场经历了几次潮水转向。从2023年爆发式增长、新老玩家混战,到2024年在持续火热中显现出阵容雷同、不可抗力取消等疲态与危机,再到2025年音乐节愈发呈现冷热两极分化。
一方面,“不可抗力取消”的风潮从去年延续至今年。据音乐博主“毒蘑菇音乐现场”统计,今年以来已有逾40场音乐节宣布延期或取消。另一方面,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全国将有超30个音乐节落地,数量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与此同时,头部效应明显,主办方们的操盘专业度、差异化策略以及由此形成的IP辨识度,已几乎成为音乐节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
在车滢看来,过去十多年里,音乐节经历了三个时代。疫情前,音乐节只是一条小众赛道,甚至尚未形成行业;疫情中能办就好;再到近两年音乐节迎来爆发式增长,“大家都认为这个行业赚钱”。
谈到当前的行业趋势,车滢认为,泡沫逐渐在消散,市场开始进入到淘汰劣币,留下带IP、有口碑、经得起推敲的音乐节的时期。
“关键不是音乐节的规模大小,而是各自的生命力——这个IP有没有独特的审美主张和独特的体验?有没有能够被明确识别的标签?如果只是随便请几组艺人,本质上是一个站着看的拼盘演唱会,这样的音乐节没有生命力,我认为它会逐渐消亡。”
音乐节行业的未来,存在哪些隐忧?车滢说,她对这个行业最大的隐忧,是上游的艺人资源在成长速度上较慢。尤其是华语乐坛,尽管音乐人数量急剧增加,但从成绩和影响力来说,可选择的人选仍然有限。“演出行业的本质是看人,如果上游的艺人资源不够充沛,更新换代的速度没有那么快,好的音乐作品没有推陈出新得那么快,这个行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
正因如此,泡泡岛的策略是“做精不做多”,每年只举办四至五站,而非在打响头炮后快速扩散。“我们会非常谨慎和克制,每年就做这么几站,我们希望保持每站的精彩程度。”
泡泡岛大湾区站落下帷幕。对泡泡岛而言,这是今年的收官之站,更是一次面对突发情况的试炼。有遗憾,但更多的是经验——好的音乐节或许不完美,但主办方的专业度决定了是否能在不确定中做到极致、在暴露不足时及时改进。
而对于音乐节而言,当行业从粗放进入精耕时代,唯有以音乐为核心,以体验为根基,以长期主义对抗短视和浮躁,方能在大浪淘沙中保有持久生命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钟欣
图片:主办方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