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艺术融合:一场“粤味”的重新扎根|南方深读

南方深读 2025-09-30 06:31

濒临失传的传统曲艺“地水南音”悠然回响;

萨克斯、小提琴、夏威夷吉他等西洋乐器交织其间;

……

9月27日晚,一支主要由香港演艺学院学子组成的室内乐团“竹韵小集”,在星海音乐厅奉献了一场风格十足的粤乐音乐会,勾勒出一幅既传统又当代的岭南音画。

香港演艺学院,是传承粤乐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

21年前,粤乐大师余其伟赴香港演艺学院中乐系任教,并开设了到目前为止仍然是香港唯一一个培养中国器乐专业演艺人才的广东音乐课程。

时至今日,从中乐系走出的一批批青年学子,已逐渐成长为香港乃至大湾区重要的民乐新生代。

01:00

(9月26日,香港竹韵小集乐团以传统五架头等形式,亮相广东省博物馆的“粤博之夜”,为观众带来一场公益讲演音乐会。)

秋“粤”无边音乐会: 一场跨越百年的粤乐对话

此外,还有一场粤港合作的艺术跨界实验于9月19日上演。在《乐动·舞界》音乐舞蹈剧场,星海音乐厅的舞台被“重置”为一个极简的几何空间。

广州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以弓弦会友,指尖跳动间,一旁的香港舞者脚步轻盈、舞姿舒展。在AI光影中,舞蹈与音乐完成一场跨越媒介的对话。

广州交响乐团乐手与香港舞者联袂带来《乐动·舞界》音乐舞蹈剧场。

广州交响乐团乐手与香港舞者联袂带来《乐动·舞界》音乐舞蹈剧场。

从广东音乐的跨界新生,到交响乐与现代舞的融合共创,记者透过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观察到,粤港澳三地的艺术家正以更为自觉的共创意识,打破地域与艺术门类的界限,在民乐与管弦、身体与影像、传统与科技之间,展开了一场场充满活力与想象力的艺术实验。

 一批批粤乐种子在香港成才 

星海音乐厅内,一曲“地水南音”《客途秋恨》如丝如缕,粤剧大师阮兆辉苍凉的唱腔将观众带入离愁别绪。

一曲唱罢,听众还没来得及回味,一首中西乐结合的《庙街探戈》,小提琴、木琴、架子鼓又碰撞出独特的探戈旋律,瞬间把人拽到霓虹登闪烁的香港繁华夜市庙街。

这场由香港竹韵小集带来的“乐动岭南”粤乐音乐会,如同一场声音的“时空穿越”,在2个小时的演奏时间内,带领观众走过了广东音乐100多年的发展历程。

粤剧泰斗阮兆辉演唱濒临失传的地水南音和古腔粤曲。

粤剧泰斗阮兆辉演唱濒临失传的地水南音和古腔粤曲。

“我们希望向大湾区观众介绍具有香港特色的广东音乐。”竹韵小集创始人、行政总监陈照延介绍,曲目的选择从几成绝唱的古腔粤曲、地水南音,到近年来乐团委约的新创作,再到用广东音乐改编的港乐金曲,试图展现出粤乐在大湾区文化土壤中既植根传统、又大胆新生的独特生命力。

广东音乐自诞生起就“自带”融合基因,不仅与粤剧传统的民歌、小调、歌谣及粤曲中的大量牌子曲有密切关系,还引进了小提琴、小号、黑管、萨克斯等西洋乐器。上世纪30年代还出现“精神音乐”的风格,将广东音乐爵士乐化及流行化。

竹韵小集此次广州之行的一大亮点,便是精心修整了风靡一时的“精神音乐”。

例如不少乐迷朋友津津乐道的《饿马摇铃》,原曲是描绘“饿马”摇动铃声动态的琵琶谱,当晚演奏版本则加入了彻底“粤化”的小提琴、萨克斯、架子鼓等西洋乐器,交织出全新图景:人困马乏,却步履蹒跚、充满欢愉,恰到好处地诠释了岭南人“身处困顿亦能起舞”的乐观与韧劲。

“最经典的西洋乐器和最传统的中国乐器自身的特质都部分地被改变,同时生长出新的气质,核心稳定、自成一派,实在是岭南生猛精神的绝好体现。”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张蕾听后不禁拍掌称快。

不同于常见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团,“竹韵小集”仅有约20名乐手,且大部分都是“90后”。乐团在2003年成立之初是业余运作,随着声誉渐起、乐手队伍稳定而专业化,得到香港艺术发展局的年度资助,解决了一部分经费来源,得以更专注音乐创作和推广。

一支主要由香港演艺学院学子组成的“竹韵小集”室内乐团,在星海音乐厅奉献了粤乐音乐会。

一支主要由香港演艺学院学子组成的“竹韵小集”室内乐团,在星海音乐厅奉献了粤乐音乐会。

自2004年起,乐团陆续委约30余位香港作曲家编创作品60余首,首演新作60余首,与其合作演出的内地与本地演奏名家不计其数。业内人士指出,这对于一个规模不大的地方乐团而言,实属难得。与此同时,他们的足迹不仅遍及中国各省市,还走出国门,成为传播广东音乐文化的香港力量。

陈照延将乐团的运营理念概括为“小而美、简而精”以及“最传统、最当代”。“乐团既是‘博物馆’,也是‘实验室’。一方面要延续传统,另一方面也要有能力去实验新东西。”他强调,乐团的年轻人对传统音乐充满敬畏,同时也敢于尝试新的改编与乐器搭配。

难能可贵的是,乐团的乐手全部科班出身,几乎都在香港演艺学院中乐系进行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据星海音乐学院教授、原香港演艺学院中乐系主任余其伟介绍,演艺学院与竹韵小集双向培训,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使学生和青年乐师们能获得粤乐、粤剧界及曲艺界众多资深师傅、音乐家和文化学者的调教和引导,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打破“学院”与“民间”的界限。

如今,这批悉心培育的粤乐种子,已在香江大地生根发芽,开出兼具传统神韵与现代气息的绮丽之花。

 一场场跨界舞蹈在湾区萌芽 

星海音乐厅内,灯光渐隐,一座洁白的T型舞台如画卷般展开。

香港舞者以极简的身体语言在空间中游走,广州交响乐团“PENG&PAN”弦乐二重奏的琴声从四面八方流淌而出。

AI视觉将斑驳的光影投射在舞者身上,与星海音乐厅镇馆之宝管风琴的轮廓相呼应。

这场由星海音乐厅与香港康文署联合出品的《乐动·舞界》音乐舞蹈剧场,也是两度蝉联入选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精品剧目。

该演出以先锋艺术语言,融汇室内乐、现代舞、AI视觉与沉浸式音响,构建了一个“声画共融”的审美空间。

01:42

闪耀焕新!《乐动·舞界》广州篇舞动花城

“我们希望观众不只是‘听’音乐,也不只是‘看’舞蹈,而是用心去感受那些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的连结。”该剧艺术总监兼导演、香港著名跨领域艺术家曾文通说。

《乐动·舞界》并非简单的“音乐+舞蹈”拼接,而是一场从形式到内核的深度交融。随着演奏曲目从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奏鸣曲,到阿根廷作曲家皮亚佐拉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不断流转,舞台色调从单色转为斑斓,舞者也从“画中人”变为“观画者”,动静流转间给予观众丰富的艺术体验。

演出背后,有着粤港两地艺术团队的深度协作。

在本场演出中,曾文通身兼导演、舞台设计、服装设计数职,将声音的疗愈性融入作品,创造出全新的剧场体验。

广州交响乐团乐手在助理指挥丁嘉滢的带领下,从弦乐二重奏到室内乐组合,演奏曲目不断变幻。

星海音乐厅副主任杨震则带领音响团队,对现场录音设备进行“微调”,采用沉浸式扩声技术,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让声音在观众席间流动、回荡。

曾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赴德国深造的香港青年视觉艺术家谭未明,将这次演出的视觉影像设计为一个“能量场”。“声音的节奏与强弱,被转化为光影与抽象的运动,让视觉也具有音乐的律动。”

《乐动·舞界》演出现场,视觉影像设计成为一个“能量场”。

《乐动·舞界》演出现场,视觉影像设计成为一个“能量场”。

《乐动·舞界》是星海音乐厅在2023年25周年演出季期间推出的原创跨界品牌系列,自2023年6月23日首演以来不断锤炼,先后携手广交室内乐团、广东现代舞团及香港艺术家参与了第二十届广东现代舞周、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

由香港导演曾文通执导的香港篇曾于2024年10月赴香港文化中心剧场连演三场,广受好评。

香港篇中,曾文通创造性地将管风琴作为视觉元素,打造巨型的白色门框、象征管风琴的多孔光影墙体等,渗透到剧场布置。而今年,演出团队回到灵感起点——星海音乐厅的舞台,管风琴元素从充满想象的视觉符号落为了一个真实的存在,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在作品中。

“《乐动·舞界》在不断迭代中,展现出湾区文艺创作的活力。”星海音乐厅主任、“乐动·舞界”原创品牌总策划王冬云认为,这种持续创作、不断演进的模式,本身就是大湾区文化合作机制成熟的重要标志。“这也是星海音乐厅向‘创作型场馆’转型的关键探索,旨在联合大湾区力量,以开放的心态互动交流,让跨界艺术焕发全新魅力。”

 湾区艺术融合发展有更多可能 

《乐动·舞界》音乐舞蹈剧场的跨界实验,与同期上演的竹韵小集粤乐音乐会,形成有趣呼应:

前者在现代艺术中融入古典元素,后者在传统音乐中注入当代精神,两者从不同维度,诠释了大湾区文化融合的多样可能。

陈照延认为,随着大湾区文化交流愈加密切,大家反而更需要找出能代表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不能说澳门的作品代表香港,香港的作品代表珠海,每个地方都要有自己的特色。”陈照延介绍,竹韵小集于2023年开启了一项“乐游大湾”的计划,便是希望通过音乐这一媒介,探寻大湾区11座城市的独特风貌。

“比如我们用《西江月》描绘肇庆,以《孔雀开屏》展现佛山,以《云山春色》勾勒广州,以《东方之珠》演绎香港。”陈照延介绍,每到一地,还会邀请当地乐团合作,呈现大湾区“和而不同”的音乐文化风格。

岭南传统音乐如何与时俱进?

著名管乐演奏家、广东音乐市级传承人陈芳毅认为,粤港澳三地的民乐发展各有特色,可互相借鉴,从演出交流拓展至创作互动。“广东的民间传统音乐元素丰富,既有粤乐,也有潮乐、汉乐,大型乐团编制丰富、演奏规范;香港的中小型乐团编制灵活、创作班底年轻且充满活力;澳门同样受多元文化影响,民间私伙局氛围浓厚。”

陈芳毅提到,近年来三地也在联手创作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广东音乐作品。如近期正在进行的第七届广东音乐创作大赛,就面向全球招募,明确鼓励创作反映粤港澳大湾区精神面貌的作品。

广东音乐与小提琴、萨克斯等西洋乐器,组合成听觉奇妙的曲目。图中萨克斯演奏者为陈芳毅。

广东音乐与小提琴、萨克斯等西洋乐器,组合成听觉奇妙的曲目。图中萨克斯演奏者为陈芳毅。

王冬云则观察到,大湾区文化合作正在经历质的飞跃:“艺术家们不再满足于形式的拼接,而是致力于从创作理念、表现语言到审美体验的全方位创新。”她认为,《乐动·舞界》正是这种创新深化的案例——香港的前卫艺术观念与广州的专业音乐底蕴在作品中相互激发,创造出既具国际视野又蕴含本土温度的艺术语言。

“从策划初期就深入对接,粤港两地主创团队的精诚合作,不仅打破了地域界限,更实现了文化创意与艺术语言的深度融合。”王冬云期待,未来与更多优秀艺术家携手,催生更多具有创新力的演艺作品。

这或许正是大湾区文化建设最为珍贵的成果:在融合中再扎根,寻找更多个性表达,共同书写中华文化当代创新的生动篇章。

采写:南方+记者 徐子茗 王涵琦 实习生 王雅轩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 何雪峰 伍青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