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档升级,那龙镇以“三净三好一平”专项行动为突破口,通过高位统筹、复盘自纠、内外联动、长效管护“组合拳”,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乡村面貌从“脏乱差”到“美净齐”的蝶变升级。
攻坚“三净”擦亮乡村生态底色
钩净积存垃圾,啃下乱堆“硬骨头”。针对大件废弃家具、建筑垃圾、干枯树干积存堆放难题,镇调配8台挖掘机、6台装载车组成专业攻坚队伍,采取“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作业模式,对村道两侧、闲置院落、沟渠周边等区域开展清理。在历屯村、那龙村等典型村连续作业,将堆积多年的废弃建材、枯死树木彻底清运,有效解决了积存垃圾难题。
通净下水道,疏通镇村“毛细血管”。针对排水不畅问题,开展多维度专项治理。一是联合区公路事务中心对325国道(那龙段)沿线下水道进行排查,调用高压水枪、吸污车等专业设备,清掏余泥杂物;二是联动那龙镇农贸市场经营方开展集中整治,重点清理镇圩周边下水道系统中各类堵塞物,修复破损管网,更换老化井盖;三是针对餐饮店管道堵塞难题,组织清淤队伍逐户排查和深度清掏,解决油污沉积问题,打通排水“肠梗阻”。
割净杂草,提升乡村“绿色颜值”。采取“绿植修剪、杂草拔除、集中清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清理辖区杂草。针对道路两旁、公园绿地、房前屋后的成片高草,由专业人员操作机具集中割打,高效清理。对于路边树坑、砖缝、墙角等小型“顽固”区域,组织志愿者、村民人工拔除,确保杂草清理不留死角。截至目前,共出动车辆清运杂草30余次,保证了绿地干净、整洁、美观。通过大喇叭、宣传横幅等方式,发动群众自觉清理屋地周边杂草,共同巩固环卫工作治理成效。
推进“三好”提升乡村宜居品质
围好“四小园”,打造乡村“微景观”。按照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的原则,开展“四小园”建设。由村委会的统一规划设计,采用红砖围挡,大地村村民们种出了一片片玉米地,既美化环境又增加村民收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阳江市惠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向龙胜村委会捐赠了5万元环保砖,打造23个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乡村微景观,涉及移民新村、凤山村、东方红村等自然村,为做好“四小园”工作打好“砖基础”。同时,那龙镇利用“美丽庭院”建设契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广大群众积极投入“美丽庭院”建设,共绘村庄绿美画卷。
理好杂物,整治乡村“乱现象”。一是组建突击工作队,联合区政协、市公安局阳东分局、区自然资源局等6个挂点单位,针对“六乱”顽疾开展“地毯式”清理。二是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挨家挨户发放《门前三包责任告知书》,引导村民将乱堆的废旧家具、泡沫箱等废旧物品进行清理,将柴草、农具等杂物分类整齐码放。三是建立“红黑榜”机制,对落实到位的家庭予以表彰奖励,对拒不整改的通报督促,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圈好家禽,改善乡村“净颜值”。全镇17个村(社区)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推进家禽圈养工作。那龙社区、移民新村等部分村庄已全面拆除违规鸡舍,从源头治理散养乱象。部分村庄规划建设了集中圈养场所,为村民提供集约化养殖空间。个别村庄引导居民采用围栏圈养,灵活规范养殖行为。多措并举之下,有效解决了家禽散养带来的粪便污染、噪音扰民等问题。
落实“一平”夯实乡村发展基础
烫平拆除地面,消除乡村“伤疤”。针对拆除后的危房、废弃猪牛栏、残垣断壁等遗留场地,清理地面物后,由工程人员利用推土机、压路机等设备对土地进行精细平整。目前,通过“一平”整治,许多村庄已将曾经破败荒芜的闲置地,转化为休闲娱乐的“后花园”、停放有序的便民停车场、承载活动的民俗文化广场、美景与经济效益兼具的“四小园”。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更盘活了乡村“沉睡资源”,为后续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特色产业腾出空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从家禽归圈到土地焕新,从环境整治到民心凝聚,那龙镇以“三净三好一平”行动为笔,在乡村大地上勾勒出生态宜居的壮美画卷。镇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整治成果来之不易,唯有长效坚守方能行稳致远。”随着政府规划引领、群众主动参与、社会多元治理格局逐步成型,那龙镇正向着乡村振兴的新征程阔步前行,让“三净三好一平”不仅成为环境蝶变的注脚,更化作群众幸福生活的永恒底色。
撰文:陈步上 林方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