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绿”成金!江门新会莲子塘村的“美颜攻略”藏不住了

作者 黄绍侦 2025-07-05 16:57

晨光微露时,

江门新会莲子塘村的同心湖最先醒过来——

湖面碎金闪烁,

水鸟掠过涟漪,

岸边稻田翻涌绿浪,

戴着草帽的阿伯踩着新修的机耕路去插秧,

放学的孩童追着蝴蝶跑过刷着彩绘的巷道……

摄影:周瑞泉

摄影:周瑞泉

这幅流动的乡村画卷,是江门市新会区睦洲镇莲子塘村用三年时间,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交出的“风貌提升”答卷。

党建“擎画笔”绘就底色

“这条路修通后,运化肥的农用车能直接开到田头,再不用挑着担子踩泥坑!”站在平坦宽敞的银侧山合益围机耕路上,种了20年水稻的陈叔笑得眼角堆起褶子。这条曾让村民头疼的“泥水路”,正是新会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睦洲镇党委书记韩强驻村后,带着干部走遍全村摸需求、跑资源,硬是把“老大难”变成了“民心路”。

从机耕路硬底化到巷道升级,从污水处理站建设到停车场改造,镇领导班子带着党员干部扎进田间地头,把村民的“急难愁盼”列成清单:

村民出行不便?改!

污水横流?治!

老人活动没地儿?建!

三年间,50.6万元投入机耕路改造,3.6万元升级北湾巷道,1050米污水管网覆盖80%村域……这些数字,最终都变成了村民脚下的坦途、门前的清流、饭后的好去处。

生态“调彩盘”焕新亮色

要说村里最出圈的地标,非同心湖莫属。改造前,这里是杂草丛生的荒水塘;如今,同心湖成了水鸟乐园,环湖步道铺着青石板,晚饭后村民搬来竹凳纳凉,手机相册全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景致。这31.3万元的生态提质投资,不仅让村庄多了个“网红打卡点”,更串起了农文旅融合的新脉络——

北边的拓展基地里,青少年在稻田边学插秧;

新前村的摄影公园里,发烧友举着“长枪短炮”追光;

深水湾的影视拍摄地,剧组搭起的竹篱笆与古榕树相映成趣……村里请来专业运营团队,把古榕、老房子、稻田这些“老宝贝”变成了“新资源”,“乡村大地艺术村落”的名片越擦越亮。

全民“共执笔”晕染绿色

“张婶,您家门前这盆三角梅开得真艳!”每天清晨,“绿美先锋队”的小红旗都会在村里飘起来。这支由党员、志愿者、企业代表组成的队伍,带着村民在房前屋后“见缝插绿”——三年种下2000多棵树,围墙边是紫薇,巷口有黄皮,连废弃的瓦罐都成了种花的容器。

河道清淤现场更热闹,老支书脱了鞋下到泥里捞垃圾,小学生举着“保护母亲河”的标语当“监工”。5公里河道清出10吨垃圾,曾经浑浊的河水又能看见游动的小鱼。“现在洗菜都愿意去河边了!”在河边洗衣的李阿姨笑着说。

摄影:周瑞泉

摄影:周瑞泉

广播里循环播放着“绿色公约”,宣传栏贴着村民拍的美丽庭院照片,村民大会上讨论着垃圾分类的积分奖励……当“绿美”从口号变成习惯,连刚会走路的小娃娃都知道把果皮扔进分类亭——村里新置的5个垃圾分类亭,成了检验“绿美共识”的小考场。

产业“涌活水”提振气色

风貌变美了,日子更要过得“有滋有味”。村里700亩稻田翻涌着希望,160亩市级高产示范片里,“美香占2号”水稻垂下金穗;冬种的芹菜绿得发亮,装上车直接发往珠三角的超市。“现在不仅自己种能赚钱,给合作社打包蔬菜每天还能挣120块!”正在分拣芹菜的王大姐,手指沾着泥土却笑得开心。

产业兴了,人气旺了。乡村大舞台成了“村民秀场”,周末有广场舞比赛,农闲时请师傅教做新会陈皮,连外村的戏迷都赶来唱粤剧;罗北幸福老人院升级后,老人们在院子里晒着太阳下象棋,窗台上的兰花正开得热闹……

从泥泞小路到生态绿道,从污水横流到鱼翔浅底,从单调田埂到网红村落,莲子塘村的风貌提升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而是用党建引领破题、以生态底色立骨、靠全民参与添彩、让产业活力赋能的系统工程。

站在新修的机耕路上远眺,稻田尽头是错落的白墙黛瓦,屋檐下的红灯笼随风轻晃。

这三年的“美颜攻略”里,藏着最朴素的道理:

乡村的美,从来不是“刷”出来的,而是党员干部带着村民,用汗水“种”出来、用真心“护”出来、用智慧“活”出来的。

这样的莲子塘村,你爱了吗?不妨找个晴好的日子来走走——说不定,你也会成为画里那个追着蝴蝶跑的“画中人”!

撰文:黄绍侦

图片:新会区委宣传部(除署名外)

编辑 李衡昌
校对 马海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