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补贴“三国杀”,谁会是赢家?|南方产业观

南方产业观察 2025-07-07 18:03

刚刚过去的周末,不少人的一日三餐都选择通过外卖来解决。这是因为来自各大电商平台“史上最大外卖补贴大战”在周末悄然开打:0元的奶茶、5块钱的便当、8块钱的披萨……在巨额补贴的加持下,平台宕机、爆单频发,让商家和消费者疯狂了一把。而在“大战”过后,“闪购”模式得到了什么?又对未来行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为什么开打“外卖补贴大战”?

7月7日,淘宝闪购、饿了么联合宣布,淘宝闪购日订单数超8000万,其中非餐饮订单超1300万,淘宝闪购日活跃用户超2亿。而据美团内网公布信息显示,截至7月5日22时54分,美团即时零售当日订单已经突破了1.2亿单,其中,餐饮订单已超过1亿单。

值得留意的是,在淘宝闪购和美团展开补贴大战单量不断创新高的同时,此前高调宣布入局外卖的京东在这个周末却格外安静,不仅没有集中投补贴,同时也没有相应的单量战报。

据南方+记者了解到,7月5日是暑期消费旺季正式开启后的第一个周末,也是外卖消费的传统促销季。淘宝闪购和美团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开打“闪购大战”,无疑是为这个暑假的消费市场“开门红”打下基础。

资料显示,就在7月2日,淘宝闪购宣布启动500亿元的补贴计划,以持续激发市场消费活力。淘宝闪购方面表示,将在12个月内向商家推出店铺补贴、商品补贴、配送补贴、免佣减佣等措施,以保障商家利润空间,促进商家生意增长。

此前,京东外卖已经宣布上线百亿补贴,将通过“全民补贴+爆品直降”双重机制,一年内投入超百亿元,以真金白银让消费者享受实实在在的优惠,同时与商家生态共建实现长效普惠,助力品质餐饮商家持续提升经营效率。

在业内人士看来,从百亿到五百亿,大量的补贴投入需要给予用户充分的感知,而集中时间开打“补贴大战”,无疑是集中发力的最好办法。

平台补贴之后谁是受益者?

与红红火火的平台战报相比,在资本市场看来,这场外卖补贴大战却是“冰火两重天”。

据南方+记者了解到,在港股市场中,因“外卖补贴大战”而爆单的新茶饮行业个股集体走强,茶百道盘中涨幅一度达15%,古茗盘中涨幅一度超过13%,奈雪的茶盘中涨幅一度超过10%,蜜雪集团盘中涨幅一度达7%。

相比之下,参与“外卖补贴大战”的互联网平台股价却持续走低,其中美团-W盘中跌幅一度超过4%,阿里巴巴-W盘中跌幅一度超过2%。

不难看出,平台补贴下的“外卖补贴大战”,的确让像新茶饮这样的线下商业得到了大量的订单,同时也让消费者薅到了羊毛,但是对于平台本身而言,这种靠“烧钱刷单”的模式引发了市场的担忧。

高盛方面就预计,阿里、美团和京东三巨头加入战火之后,短期盈利层面承压,基准情形下阿里外卖业务未来12个月预计亏损410元,京东亏损260亿元,美团的EBIT利润将下滑250亿元。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生活分析师陈礼腾就认为,此前的团购“百团大战”、外卖补贴战以及网约车、共享单车补贴战,都是百亿甚至千亿规模的“烧钱”,导致大量平台持续亏损甚至倒闭,所以对阿里、京东、美团而言,这场对决的意义重大。“美团凭借其在外卖领域的领先地位,通过‘全品类覆盖+技术优化’巩固优势,重在防守;淘宝闪购依托淘天流量与饿了么运力,以500亿补贴快速抢占市场,重在进攻;而京东外卖则聚焦‘品质堂食’,通过‘零佣金+高福利’吸引商家与骑手,重在突破。这些策略的碰撞,形成了当前即时零售市场的竞争格局。”

未来即时零售将走向何方?

“此次补贴大战对市场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市场竞争中,美团、饿了么等头部平台凭借供应链和配送优势,进一步压缩中小平台生存空间,但由于彼此实力相近,份额难有大幅变动,目前美团日订单量达1.2亿单,占据超60%的即时零售市场。企业间转向差异化竞争,补贴促使各平台强化核心能力,如美团深耕本地商户资源,淘天闪购依托货架电商流量,不再局限于单纯价格战。”知名天使投资人郭涛表示,从持续性来看,短期内,巨头现金流充足,为抢占即时零售心智窗口期,补贴仍会持续1至2年,但强度将逐渐减弱。长期而言,补贴模式将向“服务溢价”转型,单纯低价难以维持,企业需探索清晰的盈利路径。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虎东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则表示,目前市场格局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美团目前仍将会是这个行业的老大。京东虽然依靠免佣金或者品质定位吸引了高端客户,但是补贴的力度相对较小,高品质固然是好事,但是道德的力量还是要让位于实际的利益,补贴不足将直接导致骑手流向美团或者饿了么。而淘宝闪购首日订单翻了将近两倍,证明其协同还是不错的,但是总体上是升级为“淘宝闪购”以来第一次进行这么大规模的补贴大战,说明整个系统的协同效应还是很有效的,不过单纯从数据方面来看,还是低于美团的。

值得留意的是,与此前多次电商大促“卷商家”的损害商家利益来带动平台订单相比,此次“外卖补贴大战”各大平台都声称将“卷自己不卷商家,补用户也补商家”!行业分析认为,这种行业的变化也使得平台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同时也会让平台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陈礼腾表示,即时零售市场的“大爆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订单量的激增反映了消费者对即时、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也为平台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然而,系统崩溃、配送延迟、骑手工作强度增加等问题也暴露了平台在技术能力和服务质量上的短板。此外,面对美团、阿里的大招,压力给到京东这边。

南方+记者 叶丹

话题研究员 刘静

编辑 刘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