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手术”被叫停:停下来是为了走得更稳健

南方评论 2025-07-11 18:02

文|吴三川

近来争议不断的一项“阿尔茨海默病手术”,被紧急叫停了!7月8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发文,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AD)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即人们熟知的“老年痴呆”,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早期的典型表现为记忆减退,病程呈缓慢进行性,严重时完全丧失记忆和认知能力,全面依赖他人照顾。去年4月,《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在网上刷屏,这位教授照护患有重度阿尔茨海默病的85岁母亲的故事,让许多有相似经历的网友产生了共鸣。“困在时间里”的,不只是“脑海中有块橡皮擦”的亲人,照护者也同样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沉重负担。

随着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形势日益严峻,而传统药物治疗效果有限,相关医学技术的进步自然备受期待。可以想见,“阿尔茨海默病可以手术治疗”的消息,让许多人看到了希望。从理论基础上看,LVA手术是将颈深淋巴管/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改善脑脊液的排泄功能,从而促进致病的脑内代谢物的清除,这听起来的确令人振奋。

然而,即使公众的期盼再强烈,医疗技术的推进也必须以安全为基石。以药物为例,一般的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平均需要10年以上,须经过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上市审批和上市后监测等环节。综合多家媒体报道,实际开展LVA手术的医院已超过百家,但患者家属对手术疗效评价呈两极分化,有的说“效果好”,但也有人说“没什么用”。还有业内声音表示,这项手术短期有效果,但长期疗效不明确,存在不可预测的术后反应。可以肯定的是,它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大范围推广仍需谨慎。国家卫健委经过评估认为,LVA手术尚缺乏相关临床前研究的直接证据,适应证及禁忌证尚不明确,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和卫生经济学证据。

从一些乱象来看,叫停LVA手术也很有必要。有报道指出,这项技术对医生显微外科技术和解剖经验要求极高,而且存在较为严重的设备依赖,而一些县级医院和私人医院也参与其中,其是否具备开展手术的条件,还要打个问号。此外,收费标准也不统一,部分医疗机构甚至涉嫌违规操作、夸大疗效。凡此种种,暴露出背后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必须警惕“一哄而上”,防范逐利冲动破坏医疗生态。

需要指出的是,此番叫停的是临床治疗,并非不鼓励创新。国家卫健委还提到,“在该技术具备充分相关临床前研究证据后,指导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强临床研究设计,在伦理委员会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科学、规范开展临床研究”。对新兴事物的包容审慎,就像手术台中的无影灯,通过多个光源的叠加,才能将阴影尽量消除掉。

对抗“遗忘”是与时间赛跑的过程,对于医疗创新而言,却“可以慢一点,但必须亮着灯走”。

编辑 张梦圆
校对 黄买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