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智造:15个传统产业转得快,18个特色产业万亿来

作者 林洛峰 2025-05-12 20:09

5月12日,佛山市南海区召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现场会,在实地调研中看项目进展与成效,在会上通报全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与下阶段工作计划,镇街和企业代表现场分享经验做法,现场开展一系列合作签约、授牌授旗和方案发布仪式等,锚定“人文引领、科技驱动”,推动15个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并以产业总规模破万亿为目标推动18个特色产业发展。

佛山作为中国工业“第四城”,正加快实现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两条腿走路”。南海作为佛山的制造业大区,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担起重任,被寄予厚望。今年4月22日,佛山市委书记唐屹峰带队到南海开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题调研,要求南海要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面貌。

本次会议,既是南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的阶段性总结会,更是贯彻落实佛山市委、市政府要求,推动产业转型再出发、攻坚再深化的动员部署会。

三年前,南海区委、区政府吹响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冲锋号”;三年后的今天,南海上下带着成绩单、新目标再聚首,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动员全区上下坚定信心、铆足干劲,勇闯转型“深水区”、啃下升级“硬骨头”。会上,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强调,传统产业大有可为,必须进一步强化转的信心与决心;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必须进一步提升转的速度与力度;转型发展时不我待,必须进一步壮大转的声势与合力。

看成效:

三年攻坚、“五变”共进

当日一早,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南海区区长王勇等一行前往丹灶钧和五金智谷项目和西樵靛蓝纹学酒店实地调研,以项目抓进展、看成效。

5月12日,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南海区区长王勇等一行前往丹灶钧和五金智谷项目实地调研。  林洛峰摄

5月12日,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南海区区长王勇等一行前往丹灶钧和五金智谷项目实地调研。  林洛峰摄

钧和五金智谷项目是丹灶推动五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该项目总投资约22.9亿元,整体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引入约250家企业,预期日均处理1万吨废水,预计每年为五金企业节约成本30亿元,有效解决现存分散式表面处理环境污染问题。项目一期已于2024年9月动工建设。

5月12日,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南海区区长王勇在西樵靛蓝纹学酒店实地调研。 林洛峰摄

5月12日,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南海区区长王勇在西樵靛蓝纹学酒店实地调研。 林洛峰摄

在西樵,越来越多纺织企业在新业态上探索创新。其中,由佛山市黄氏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靛蓝纹学酒店,自2024年6月开业以来积极打造集设计、产业、品牌、文旅、研学于一体的牛仔主题酒店,累计接待游客及商客4.8万人次,已开发数百款丹宁文创产品。

会上,南海区发改局通报南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及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通讯员供图

会上,南海区发改局通报南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及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通讯员供图

在随后的会议上,南海区发改局通报了南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及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据统计,超过13个支柱特色产业集群,贡献了南海全区60%以上的工业产值,成为南海经济发展的压舱石。2022年6月,南海按照“淘汰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率先谋划,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南海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呈现出“五变”共进的新局面。

在思想转变上,南海各级党委政府明确传统与新兴产业协同共生的新定位,企业激发出“二次创业”的变革自觉。

质的变化,体现为数智化转型成效显著。据统计,在南海13个传统产业中,超12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数智化改造,占比近70%;同时,新增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近285家、隐形冠军企业11家、高企899家。

量的变化,体现为企业和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13个传统产业新增培育超900家“四上”企业,规上(限上)企业总产值(总营收)跃升至超7700亿元,累计增长15%以上。

在形态变化上,一批“小散乱”村级工业园向“三生融合”的现代产业社区蝶变,如西樵纺织示范园、林氏家居产业集群制造基地等建成投产,园区亩均税收增长3倍;丹灶钧和五金智谷、环球水产品工贸一体项目等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加快建设。

生态上的变化,体现为企业提速绿色转型,通过政、企、民协同发力,产业生态加速重构。

新部署:

传统、特色产业“两手抓”

面向未来,南海上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凝聚起“1+2”共识,其中的“1”是指一个目标,即通过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2”是指两大举措,包括坚持人文引领,让传统产业更有底蕴;坚持科技驱动,让制造基因更有智慧。

集群化发展思路,同样是南海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今年,南海将大沥盐步内衣、里水印刷包装行业新增纳入重点转型行业。自此,南海重点推动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达到15个。会上,顾耀辉向大沥镇党委书记罗伟海和里水镇党委书记邓秀娟进行授旗,两镇党委书记进行了表态发言。有色金属是南海的千亿产业集群,本次会议也对该产业绿色转型工作路径和重点任务进行了发布,致力让这张产业名片“含金量”更高、“含绿量”更足。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带动至为关键。会上,狮山镇和名杰纺织有限公司现场分享经验做法,展现人文引领、科技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效果。而在去年已授牌13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的基础上,今年南海又评选出7个示范园区和13家示范企业,本次会议向这些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代表进行了授牌,引导广大园区和企业向标杆学习,争当示范。

7个南海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获授牌。   通讯员供图

7个南海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获授牌。   通讯员供图

13家南海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获授牌。  通讯员供图

13家南海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获授牌。  通讯员供图

本次会议还进行了企业入园、智转数改、融资授信合作签约仪式,以平台、技术、资金等为企业转型升级强力赋能。2025年获得省级技改奖励的8家南海企业则获颁发支票,其中,广东必得福医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得最高1500万元奖励。

在产业发展之路上,南海既谋传统也推新兴,左右开弓,全面推动产业结构性转型升级。本次会议对拟出台的《南海区“聚力提速”特色产业发展协同推进工作方案》进行了发布。

会议对拟出台的《南海区“聚力提速”特色产业发展协同推进工作方案》进行了发布。  通讯员供图

会议对拟出台的《南海区“聚力提速”特色产业发展协同推进工作方案》进行了发布。  通讯员供图

根据上述方案,南海将聚焦重点发展的水上文旅经济相关产业、赛事演艺产业、氢能产业、电力产业等18个新兴特色产业,以推动产业总规模过万亿为目标,建立全区聚力提速协调发展机制。具体来说,南海将按照产业生态共建思维,形成“部门挂主帅,镇街立主场”的联动格局,推动各部门主动作为,构建“应用场景+政策包+金融工具”精准产业引育体系,推行“链主企业开放供应链+政府部门配套场景”双重协同开放模式,强化要素配置力度。

为此,南海将充分调动全区部门的产业共建积极性,明确落实牵头部门,向内挖资源,向外找项目,深挖特色产业潜力。比如,赛事演艺产业由南海区文广旅体局牵头,将打造演艺消费三大核心区,构建“体育+旅游+文化+消费”产业融合模式,打响“村字号”体育赛事品牌;电力产业由南海区发改局牵头,发挥南网链主优势和龙头企业的“头雁效应”,招引一批优质企业、平台型企业和整机制造企业。

强信心:

人文引领、科技驱动传统焕新

会上,对于接下来南海如何加力提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顾耀辉提出了“三个必须”的具体要求,锚定“人文引领、科技驱动”推动传统产业提质焕新。

会上,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提出“三个必须”的具体要求,推动传统产业提质焕新。  林洛峰摄

会上,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提出“三个必须”的具体要求,推动传统产业提质焕新。  林洛峰摄

首先是传统产业大有可为,必须进一步强化转型的信心与决心。

近年来针对传统产业,南海推动规范化发展稳扎稳打,智能化改造见行见效,融合化发展走深走实,绿色化转型可圈可点,取得显著成效。顾耀辉强调,要从生动鲜活的企业实践中汲取智慧力量,进一步坚定“转”的信心决心,明确“转”的方向路径,以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凤凰涅槃、蝶变升级。

其次是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必须进一步提升转的速度与力度。

顾耀辉认为,南海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前进路上,目前还面临三大堵点障碍,包括“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保守心态未完全扭转;“散而不聚、大而不强”的产业现状未彻底改变;以及“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未充分形成。

直面挑战,顾耀辉强调要坚持人文引领,增强产业软实力,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传统产业文化故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动传统产业变身为时尚产业、高端产业;要坚持科技驱动,增强产业硬实力,一是要走好创新驱动之路,二是要走好智改数转之路,三是要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要坚持开放合作,增强产业竞争力,一方面要做好“开放”文章,带领南海制造走向国际“蓝海”,另一方面要做实“合作”文章,纵向上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横向上加强跨行业跨平台创新合作。

最后是转型发展时不我待,必须进一步壮大转的声势与合力。

要夯实“转”的支撑。顾耀辉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深化“区领导挂钩+专班推进”机制,加快制定包装印刷、内衣等产业转型方案,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和重点产业链常态化服务,加快以“五代”模式打造小微企业园区,加大土地整理、储备、供应力度,围绕产业优化升级动态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重大项目,以项目的节节推进引领转型步步深入。

要提升“转”的主动。顾耀辉希望广大企业家瞄准更新技术、优化工艺、改进装备、升级产品的主攻方向,实施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技术改造,努力在产品链、产业链、创新链加速突围,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天地。

要强化“转”的协同。顾耀辉要求,各行业协会、商会要主动搭平台、建渠道、链资源,为企业转型“铺路搭桥”,希望广大金融机构推出一批适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支持的便捷性、可得性,也希望媒体深度挖掘宣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成效、经验做法和特色亮点,在全社会营造重视传统产业、支持传统企业的浓厚氛围。

会上,王勇要求,要坚持以产业转型带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强化人文与科技双轮驱动,夯实“转”的支撑、提升“转”的主动、强化“转”的协同,凝聚“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以“二次创业”的奋斗姿态,不断提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

采写:南方+记者 林洛峰

通讯员 李军康


编辑 熊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