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山水为卷文化为墨 打造乡村文旅新样板|以文兴产 向新图强

作者 邱茜;叶洁 2025-05-22 11:19

五月荔红,荔乡热闹起来了。

60万亩荔枝在阳光的催促下,逐渐红了脸,一拨又一拨的游客走进柏桥荔博园,尝果游园。从新春嘉年华,到赏花叹蜜游;从第十五届全运会到2025年茂名荔枝嘉年华,千年荔乡年吸引游客数百万人次,“流量”变“留量”的背后,是“文化”这张牌。

农业是“根”,文化是“魂”,旅游是“路”。

去年,省首届农事运动会在分界镇火热开赛,泗水镇滩底古荔园乡村嘉年华引人趁“墟”而入,荔枝文化节、龙眼文化节、丰收节等一系列乡村活动激发文旅发展潜力;“非遗+节庆”“非遗+旅游”,“婚姻登记+文旅”、杏花研学、短剧经济等新业态崛起……一个个欢快的音符此起彼伏,组成了文旅交融的乡村振兴田园交响曲,唱出了荔乡人民的新生活,也敲响了高州入选全国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的新鼓点。

5月22日,南方日报《以文兴产 向新图强》特别报道高州篇。

5月22日,南方日报《以文兴产 向新图强》特别报道高州篇。

着眼全域

打造五条文化带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高州的乡村振兴,始于一幅“山水为卷、文化为墨”的蓝图。

“高州立足千年古郡的文化底蕴与生态禀赋,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纳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整体布局,构建‘一核二屏五带多点’乡村文旅发展格局。”高州市文广旅体局局长廖远说。

以水库为“核”,云开山与浮山岭为“屏”,五大文化带如脉络延伸:东部的冼夫人庙前香火缭绕,南部的荔枝林海望不到边,西部的稻田里智能农机轰鸣,北部的森林康养步道蜿蜒入云,中部的鉴江畔渔舟唱晚。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柏桥村,青瓦白墙的民宿错落有致,游客捧着荔枝雪糕漫步古巷;深镇镇仙人洞景区内,瀑布飞溅凉意,300多间民宿周末一房难求。

甜美果海文化示范带。陈兆武 摄

甜美果海文化示范带。陈兆武 摄

如今这张规划蓝图正逐步变成乡村全面振兴实景图。高州特有的“冼夫人文化”和“千年荔乡文化”凝聚成强大内核,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曹江镇高凉墟依托冼夫人文化,以“产业筑基、文化铸魂”为核心,整合高凉岭、旧粮所、梁氏大屋等历史地标,打造集食、游、购、娱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带动23个村集体、8万农户增收,辐射周边22个镇街,成为乡村振兴样板。

作为全国荔枝核心产区,高州种植面积近60万亩,年产量超20万吨,品牌价值122.2亿元。根子镇以荔枝文化为媒,串联中国荔枝博览馆、贡园等资源,建成4A级“大唐荔乡”国家田园综合体,年吸引游客380万人次。当前,全省首个以荔枝为主题的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即将开业迎客,景区正向5A级柏桥荔博园升级,打造“交农文旅商”融合发展新样板。

5月20日,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正式开业迎客。邹祥亮 摄

5月20日,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正式开业迎客。邹祥亮 摄

“规划不是纸上谈兵,要让每个镇都有‘拿手戏’。”廖远说,高州将以文旅内核带动经济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正在实现“唯美高州”和“富庶高州”双向奔赴。

坚持“一乡一品”

“老名片”生出新业态

高州是千年古郡,文化底蕴深厚,乡村资源禀赋丰富多样。去年以来,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高州文化“老名片”生出一个个崭新业态,实现文化资源“提现”,助推文化软实力“变现”,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去年,高州举全市之力高标准打造占地1.5万多亩的柏桥荔博园,横跨甜美果海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根子、分界、泗水3个核心乡镇,园内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农特产品和自然景观资源。

荔红时节,游客走进荔枝之乡尝果游园。冯章 摄

荔红时节,游客走进荔枝之乡尝果游园。冯章 摄

借柏桥荔博园东风,多个村庄实现美丽蝶变。柏桥村探索“婚姻登记+文旅”模式,新人可享“一站式”婚庆服务,开辟荔乡“甜蜜经济”新路径;泗水镇推出“滩底古荔园”文旅IP,乡村嘉年华活动带动人气旺起来,庭院经济、短剧经济,为村民增收240多万元;分界镇储良村探索“杏花研学”,盘活老资产,设计农耕体验、自然教育等课程,暑期吸引近千名学生参与,村集体增收数十万元。

荔博园外,深镇镇仙人洞村依托自然优势发展民宿经济,现有30多家民宿、300余间客房,去年村集体收入达140万元。马贵镇高山草甸、古丁镇梯田等以“文化”为魂的景点竞相发展,乡村价值被不断挖掘。

在乡村文旅的带动下,2024年,高州累计接待游客约456万人次,同比增长17.13%;实现旅游收入20.32亿元,同比增长16.18%。

首届农事定向赛在高州分界镇成功举办。

首届农事定向赛在高州分界镇成功举办。

“高州将发挥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社会效益,加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塑造‘一乡一品’‘一乡一艺’‘一乡一景’特色品牌,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旅游文化名片,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廖远说。

以入选全国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县为契机,高州目标明确:2025年,形成“好心高凉、中国荔乡、红色文化”三大文旅品牌,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8亿元,80%以上行政村建成美丽宜居乡村。

高州泗水镇大联滩底乡村嘉年华热闹场景。

高州泗水镇大联滩底乡村嘉年华热闹场景。

【一线案例】

滩底短剧“变现”

创收500多万元

“老何,下一场拍摄再帮我招10名群演呗!”眼下,“三农”微短剧《荔乡新梦》剧组正在高州市泗水镇大联滩底村火热开拍,村民何清海作为“编外”助理,也忙得不亦乐乎,对何清海来说,这些忙碌都是甜蜜的负担。

2024年9月,粤港澳(茂名)“三农”短剧拍摄创作合作区在滩底挂牌成立,正式把滩底村与短剧产业紧密相连。同年10月,茂名·滩底短剧经济服务中心成立,为前来拍摄的剧组提供吃住行、群众演员、设备服装租赁等服务。

剧组取景、村民当“群演”,半年来成了村子里的常态。从“剧组进村”到“游客进门”,滩底村还靠短剧实现“流量变现”,创收500多万元。

为了抓住短剧风口,去年滩底村结合茂名“三统一四工序”新模式提升农房风貌,完成了150多栋农房风貌提升,并将闲置房屋、空地和庭院进行整合利用,庭院改造的酒馆、商店等场景慢慢吸引剧组拍摄,最忙的时候同时有七八个剧组找过来,逐渐形成了“影视+文旅”融合模式。

短剧也在茂名刮起了一阵快打旋风。去年10月,“金荔奖”湾区(茂名)首届短剧邀请大赛在滩底启动,吸引108个剧组前来踩点拍摄,以茂名文化元素促农产品的叙事既“上头”又“走心”。

1月7日,高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出台《高州市推进滩底整村运营和支持三农微短剧经济发展工作方案》,在五大方面制定25条具体举措,深入探索“微短剧+”发展模式。

根据方案,高州将投资建设“岭南乡村题材微短剧创作基地”,首期规划10个拍摄场景,涵盖荔枝园、古村落等特色元素,预计2025年底建成后可吸引200个剧组入驻。后期逐年加大投入,规划建设微短剧创作、拍摄、制作、发布全链条基地。

撰文:邱茜 叶洁 通讯员 甘军亮 张景明

编辑 朱慧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