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国际传播作品大赛成功举行

南方+  2025-05-18 11:29
03:22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国际传播作品大赛成功举行

5月17日晚,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国际传播作品大赛颁奖典礼在广州举行。在历经5个月的作品征集和专家评审后,大赛圆满收官。

自2024年12月启动以来,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含港澳)33所高校共206支队伍积极参与,收到近250份作品投稿。青年学子们以文字、摄影、数据、音视频、融媒体五大形式,用一双双年轻的眼睛,观察社会、感知世界、表达自我。经22名专业评委严格筛选和匿名评审,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共50件获奖作品。

本次活动由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联合主办,协办单位为中国外文局-中山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广东省对外传播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青年报-中山大学对外话语创新平台,并得到广东咏声动漫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颁奖典礼现场。

颁奖典礼现场。

让青年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总编辑赵杨在开幕致辞中说,这里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如今依旧是连接世界的重要窗口。他认为,在这样一块文化交汇、文明互鉴的热土上,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未来,我们希望能和包括中山大学在内的高校和机构一起,建设更多国际传播的创客空间。”他说,“让青年人在这里完成从课堂理论、课堂作业到世界舞台的惊人一跃。”

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融融把目光投向传播背后的情感与技术。“国际传播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她说,“它既需要技术赋能,也需要以人为本的共情表达。”她鼓励在场的青年创作者,既要成为中国故事的“解码者”,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也要成为文明互鉴的“践行者”,在多元互动中促进理解与信任。“希望你们也能成为时代的‘瞭望者’,用专业能力回应全球挑战。”

中山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则指出,这场大赛的初衷,是为青年搭建一个“面向世界的表达平台”。她提到,不少参赛作品展现了青年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创造力和专业素养,也体现出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跨文化表达的勇气。“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更多年轻人的表达热情,”钟院长说,“让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青年之声。”

多元议题展现当代青年思考

本次大赛的参赛选手们围绕“中国故事”“湾区发展”“全球文明”“环境气候”“国际新闻”“日常生活”等主题展开创作,不少作品聚焦日常,以平实细腻的视角描绘中国生活的烟火气;有的深入乡村,记录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也有作品直面时代前沿,探讨人工智能与伦理的边界,体现出青年一代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回应。

评审专家点评环节,中国青年网总裁助理、副总编辑王海认为,本次大赛为青年创作者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表达平台,参赛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元。“青年是国际传播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力量。” 他鼓励年轻创作者深入生活、关注时代,用真诚的表达和有温度的内容打动人心,“青年有话语权,中国才有传播力”。

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副总编辑欧阳妍也分享了她在评审过程中的感受。她发现,当代青年学子不再只追求“拍得好看”,而是敢于直面复杂的社会议题,开始追问:“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记录的?”她坦言,虽然一些作品在结构和语言上仍显青涩,但这不是缺点,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不要急着成熟,保留住你们的好奇和热情,那正是你们最大的魅力。”

不仅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参与者”

颁奖典礼当晚,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齐聚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不少在粤的外国留学生也出现在现场,在与团队一起迎接荣誉的同时,分享交流他们各自对“中国故事”的理解。

音视频作品一等奖颁奖仪式。

音视频作品一等奖颁奖仪式。

获得音视频一等奖的作品《古道新声》采用了VR视角,以沉浸式影像记录了中山大学学生在云南凤庆县塘房村参与旧屋改造的全过程。团队成员蔡润琳回忆说:“我们去拍这个项目的时候,不只是为了‘记录’,其实也是在亲身参与,在观察,也在很真实地感受这一切。”她认为,年轻人不仅是讲中国故事的人,同时也是身在中国故事当中的人,“我们能做到的,是提供一个更真实、更真诚、更接地气的视角。”

大二学生卢璇从千里之外远道而来,在无锡长大,如今在南京大学就读的她,格外关注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她的作品《人工智能如何讲述南京大屠杀?》获得了文字报道组二等奖。在作品中,她对比分析了多个主流AI平台在回答有关南京大屠杀问题时的差异,揭示出算法背后的叙事偏见。她坦言,学校的很多非华裔留学生对这一历史并不了解,而这恰恰是“更应该被世界听见的话题”。“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和世界接触很密切的地方,我觉得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走向世界的平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学生事务主任蔡伟亮近年来经常带领留学生参与文化与经济对外交流活动的报道,此次获三等奖的视频作品《始兴的老屋》就由他指导的俄罗斯留学生出镜完成。在他看来,外国留学生在广东生活和学习,他们所见所闻可以真实地反映广东的情况。“国际传播,最终是给外国人看,外国同学的参与可以从他们的角度去分析我们作品的表达是不是合理的。”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留学生参与国际传播实践,让中国故事更自然地“讲出去”。

来自暨南大学的另一组获奖者,也选择了用留学生的旅行讲述文化。视频作品《乐长安》由俄罗斯留学生Vede Elizaveta和赞比亚留学生Faith Mukwena出镜,他们穿上汉服、吃美食,介绍这座古都的魅力。“每次拍视频,都觉得自己像是文化交流的大使。”Mukwena笑着说。

这次参赛经历也让他们对中国故事的内容有了更多想法。“我们看到有很多作品聚焦在中国的科技、环保等议题上,视野非常开阔,也很受启发。”Elizaveta希望未来能尝试不同方向的创作,把自己的视角融入到更广泛的全球话题中。

大赛合影留念。

大赛合影留念。

完整获奖名单:

文字:GDToday记者 陈思媛

表格:GDToday记者 陈思媛

图片:潘嘉俊

视频:潘嘉俊

编辑 张鹏
校对 刘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