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清远英德市迎来高光时刻:荣获“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称号。
一座城市的文明具象化在哪里?在于斑马线前礼让成风,在于老旧街巷焕发新颜,在于万名志愿者织就温情网络,在于乡村外嫁女返乡倡新风……城市里的点滴变化,如北江水流的润泽,汇聚成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自2015年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英德坚持“创城为民、创城惠民、创城利民”,以十年接续奋斗书写“文明蝶变”答卷,让文明既浸润街巷烟火,更扎根百姓心田。
全国文明城市,这份荣誉,英德每一个人民皆是主角。
英德荣获“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称号。 胡斯听 摄
英德荣获“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称号。 胡斯听 摄
统筹推进聚合力
构筑文明城市创建大格局
英德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超120万。自2015年以来,英德历届党委、政府锚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对照创建要求,一茬接着一茬干,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美丽城市、文明城市初具雏形。
特别是近年来,英德紧抓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历史机遇,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深入贯彻“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利民”的理念,大力推动功能聚合、资源整合、力量融合,举全市之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于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改革创新,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英德城市航拍。曾德韬 摄
英德城市航拍。曾德韬 摄
英德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英德市委十大行动”,市四套班子领导成员发挥指挥员、打分员、督导员作用,“四下基层”督促检查所辖领域和挂点镇街文明创建工作。同时,坚持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与“网格化+信息化”“网格员+信息员”相结合,建立社区包联共建工作机制,将城区5个社区划分为100个网格,党员干部主动“亮身份、听民意、送服务、解民忧、作表率”助力社区微治理,调度干部职工4000多人下沉网格开展环境治理、政策宣传、文明劝导等惠民活动,促进文明创建工作提质增效。
英德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全市组建党员突击队、志愿服务队、邻里先锋队,试点开展党员包楼联户服务群众工作工程,深入开展“文明安全进万家”活动,推动1万多名党员干部扎根基层,构建“党政齐抓、市镇联动、全域创建、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
2023年以来,英城街道创新开展城市基层党建“党员包楼联户服务群众工作工程”,推行“楼栋长”自治的方式进行自我管理,主动上门联系服务群众。“有了‘楼栋长’,小区的管理和服务更好了,生活上有哪些烦心事都可以向他们反映。”城西社区英德碧桂园小区一业主说道。
“我们鼓励小区党员楼栋长积极收集业主们的意见建议,听街坊们诉说心里话,联合物业和社区开展一系列便民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英城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说道。
价值引领树新风
文明理念深入民心
日前,英德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举行“周末‘艺’小时”文明实践品牌活动,通过文艺演出、公益集市及文化人才招募等环节,吸引近千名市民驻足参与,形成全民共建文明城市的生动图景。
英德举行“周末‘艺’小时”文明实践品牌活动。陈咏怀 摄
英德举行“周末‘艺’小时”文明实践品牌活动。陈咏怀 摄
在义剪摊位上,志愿者娴熟地为市民理发,一番精剪细修下来,他们变得精气神十足;手工制作环节,志愿者耐心指导,市民纷纷动手制作艾灸锤,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这样的活动很不错,既增进亲子互动,又自然接受了文明教育。希望以后英德能多举办类似的活动。”带着孩子参加的李女士说道。
文明如血脉,浸润着英州大地的城市肌理。英德大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推动文明新风尚融入市民日常,走进群众心里。
英德注重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阵地作用,建强用好325个文明实践中心(所、站)、32个文明实践点(基地)和836支志愿服务队伍,11万名志愿者活跃在文明实践一线,带动全市人民争做文明风尚的培育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2024年以来,英德开展“反对浪费 崇尚节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倡导婚恋新风尚”等移风易俗主题文明实践活动824场次。
英德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英德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与此同时,该市利用“大榕树下小讲堂”、赶集日、社工入户等有利时机,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深入村(居)广泛宣传移风易俗,打造了“回娘家、感亲恩、倡新风、促发展、赶集课堂”“乡村新闻官——有事话你知”等文明实践品牌项目。
志愿者为困难长者安装上盼望已久的热水器。
志愿者为困难长者安装上盼望已久的热水器。
好人好事作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在润物无声中构筑起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英德持续10年举办“最美英德人”评选活动,选树各级好人及道德模范1000余名,先后涌现出“中国好人”傅继成、李鼎新,全国劳动模范张秋华等一批先进典型和道德榜样,引领和带动广大市民群众以先进模范为榜样,让更多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英德还建成粤北首家县级“好人馆”,展示英德434名好人的感人事迹,形成“一盏灯照亮一片天”的辐射效应。
英德建成粤北首家县级“好人馆”。
英德建成粤北首家县级“好人馆”。
英德市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旨在通过好人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英德打造“尚德之城·文明英德”汇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市民素质的显著提升是文明城市创建最宝贵的成果。英德通过开展交通整治、文明劝导、增设市政基础设施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引导群众养成文明意识。
如今,英德人文素质提高了、遵守交通法规的人多了、礼让行人的机动车多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带来的不仅是干净整洁的城市“颜值”,更是其内外兼修的城市“气质”。
傍晚时分,英德市区英州大道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在英州大道与教育路交会处,当行人踏上斑马线时,原本疾驰而来的机动车纷纷平稳减速,在斑马线前缓缓停下。“以前过马路都是人让车,现在司机老远就停下来让行人先走,这种变化让人感到温暖。”市民王阿姨说道。
小小斑马线,足以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温暖,展现一个城市文明的量尺。
物质精神双丰收
文明创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英德的文明城市创建不局限于城区,而是城乡一体推进,实现了文明创建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在乡村文明建设方面,英德注重将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今年3月,横石塘镇仙桥村黄祖塘村民小组,一场别开生面的邓氏外嫁女集体回娘家活动温情上演。齐种树为乡村添新绿、移风易俗快板舞倡导文明新风尚……别开生面的活动环节为这次外嫁女返乡增添了文明新风尚。
外嫁女齐种树为乡村添新绿。
外嫁女齐种树为乡村添新绿。
一直以来,宗祠庆典、“外嫁女回娘家”等各类民俗活动,是英德市民群众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英德立足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以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为抓手,通过创新形式,围绕移风易俗主题,将树立文明乡风植入文明培育、融入文明实践、汇入文化传承,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地见效,逐步改变农村地区不适应现代文明的旧习俗、旧观念,推动形成了绿色、健康、科学的乡村文明新风尚。
乡村文明新风的养成,也让英德涌现出了一批好人好事。
广东好人邓红梅作为白沙镇双星村村干部,她不仅孝老爱亲,还情系妇女工作,经常看望村里的五保户,帮助独居老人送医买药,组织村里孩子开展健康活动;中国好人傅继成十年如一日赡养非亲非故老人,并把老人的女儿培养成医学硕士;全国自强模范、独臂医生曾建强,从一名残疾人到助残先锋,他创办的诊所和药店,不仅治病救人,更成为当地残疾人的避风港。
英德还注重发挥“文化传承”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各镇街选送民间民俗、非遗、歌舞、客家山歌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文艺节目,通过“多彩民俗迎新春欢乐喜庆过新年”民间文艺汇演等平台集中展示,既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又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
英德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曾德韬 摄
英德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曾德韬 摄
产业兴旺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近年来,英德紧紧抓住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机遇,加快构建“2+2+N”十百亿农业产业体系,全力打造英德红茶、西牛麻竹笋两大百亿产业和清远鸡、丝苗米两个重点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蚕桑、蔬菜、甘蔗、肉鸽、水产养殖等“N”个特色产业,加快培育特色镇村,推动英德市在县域高质量发展中争先进位,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撑。
2024年底,英德麻竹笋种植面积达86万亩,英德麻竹笋产业成功突破百亿,联农带农超过7.29万人;而英德红茶种植面积超18万亩,带动从业人员15.5万人,不久前,英德红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51.78亿元,首登全国红茶榜榜首。
英德红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51.78亿元,首登全国红茶榜榜首。陈咏怀 摄
英德红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51.78亿元,首登全国红茶榜榜首。陈咏怀 摄
如今,走进英德大大小小的镇村,目之所及都是一幕幕崭新变化:乱搭乱建不见踪影;利用边角地建起来的小果园、小菜园成为“转角一景”;农贸市场整洁亮丽;江边碧道蜿蜒向前;公园绿地上,绿植与红花掩映……英德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不仅注重“面子”,更有“里子”。
民生温度摸得着
以文明擦亮城市幸福底色
文明城市创建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英德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让市民真切感受到创建带来的变化和实惠。
洋塘西路完成破损路面修复和黄土裸露整治,居民坦言“现在出行安心又方便”;城南社区通过水渠改造消除内涝隐患,“雨天不再提心吊胆”成为居民共识;针对峰光市场拥堵顽疾,仙水塘村实施道路拓宽与停车位增设工程,实现“旧巷换新颜”的人居环境蝶变……
市容市貌“换新颜”是英德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成效体现。近年来,英德积极实施“创文微实事,改善大民生”行动,以“微”“实”“快”,解决居民群众身边的小事、实事、难事。近三年投入200万元实施“微实事”项目,截至今年5月中旬,已完成“微实事”114项;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2个,整治城区背街小巷443条,铺设排水、污水管网61千米等,市容市貌焕然一新。
英德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市容市貌焕然一新。
英德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市容市貌焕然一新。
市民对文明城市创建的幸福感、获得感,还来源于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改善提升。英德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将85%以上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让群众共享创建成果。
在教育领域,英德大力推进教育强市建设,近三年新增学位5715个,推动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迁建项目全面开工,提供了解决东华中学历史遗留问题和增加市区公办学位的“双赢”方案,推动市九小提前一年建成招生,推动西牛镇等6个镇顺利通过教育强镇复评验收,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持续增强。
在医疗方面,英德探索建立了“县—片区—镇—村”四级医共体运行体系,形成了当地群众30分钟可享受二级医院服务水平的医疗服务圈。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3个,省卫生镇12个,清远卫生镇19个,英德市人民医院和英德市中医院相继创建为“三甲”医院,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的就医格局逐步形成。同时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建成清远市县域规模最大的英西北区域性敬老院并投入运营,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
北江西岸滨江公园品质提升、打造“月桂湖灯光秀”等城市地标景点、英德荣获“绿美广东竞风华”全省十强、国道G358线英城至大湾段改建工程动工建设、推动群众期盼20多年的市区石门台饮用水工程项目(一期)建成通水……英德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变化,市民感受最为真切。一位在英德生活了五十年的老教师感慨:“现在的英德,环境更美了,秩序更好了,人心更暖了,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城市生活。”这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正是英德文明城市创建最宝贵的成果。随着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英德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持续提升,文明之花将在粤北大地绽放。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英德将以此次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为起点,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理念,深化文明内涵,在精管善治中提升城市温度,于共建共享中凝聚文明力量,奋力谱写“文明常驻、幸福常新”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南方+记者 陈咏怀
通讯员 英宣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