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区全域攻坚人居环境整治,以成果作答

南方日报 南方+  2025-05-29 12:33

盛夏时节,走进汕头市龙湖区北中村,农业无人机掠过绿色田野,田间栈道种植超1.5万株花卉,形成花花世界与稻田相融的独特景观。曾经,这里是一片零散的农田;未来,这里不止是农田,更是融合科技、文化、旅游的生态公园。而这一切的变化,与龙湖区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密不可分。

日前,汕头市龙湖区召开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会议,研究部署5月底实现“全面净化、系统绿化、重点美化、整体有序”和全域城乡环境整治工作。

针对当前工作中的短板弱项和死角盲区,龙湖区强调以实绩论英雄,从区领导到村居“两委”干部,层层传导压力、明确工作责任,全力以赴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质增效,确保“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如期实现。

高频次专题推进环境整治

记者观察到,按照市委主要领导赴龙湖区督导检查有关指示精神,龙湖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赴全区各村(社区)开展暗访,并形成视频在全区会议上播放,就是要让辖区干部红红脸、出出汗、坐不住,做到不见进展不松劲、不达目的不罢休。

事实上,今年龙湖区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已多次召开会议部署相关工作,要求各级各部门想方设法、谋深做实,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任务。

1月10日,龙湖区召开全区人居环境建设会议,要求通过“治、清、拆、建、管”,打好人居环境建设长效长治持久战;3月11日,连夜召开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部署“奋战55天、干出新气象”重点任务;4月12日,召开“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会,明确“13410”实施路径以及“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任务;5月18日,召开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现场督导、现场办公、现场协调解决人居环境问题……

短短几个月时间内,龙湖区高规格、高频次召开人居环境整治相关会议,持续传导压力,体现出这项工作的连续性和紧迫性。记者注意到,龙湖区把人居环境建设提高到全区发展战略高度,每次会议都要求各部门、各街道自我反思、拿出实招,重点在于统一思想、部署工作,而非简单的精神传达。

人居环境整治不是一朝一夕,既要拿得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更要“标本兼治”“表里如一”,要有打攻坚战、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此外,当前全区距离“全面净化、系统绿化、重点美化、整体有序”的要求仍有差距。

按照龙湖区“13410”实施路径以及“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任务,龙湖持续在风貌提升上打造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引爆点”,加快形成“一核”(汕头高铁站为核心),“一轴”(泰山路、高铁沿线为主轴),“四横”(中阳大道、金鸿公路、汕北大道、汕汾路),“四岸”(梅溪河左岸、新津河两岸、外砂河右岸)的风貌提升格局,推动连线成面彰显初见成效。

龙湖区再次强调,要坚持系统思维,坚持对标对表、突出问题导向、全面自查自纠,由点及面推动问题整改落实到位;要讲究工作方法,梳理全域问题清单,由表及里推进整治,村干部带头干,科学推进面貌提升;要拧紧责任链条,各职能部门扛起牵头责任,协同街道、督导基层推进整治。

“加减法”并举破难题

在系统思维与科学方法的持续作用下,龙湖区的整治蓝图正加速转化为民生实景。近阶段以来,龙湖区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各街道、村(社区)风貌焕然一新,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的成果,从而充分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凝心聚力建设美好家园。

金新北路是中心城区南北走向的主要道路,然而,过去金新北路泰山至嵩山路段却是一条“断头路”。通过实施金新北路东延(嵩山路—泰山路)项目征拆工作,成功在今年3月实现通车,建设面积约2.6万平方米,涉及拆迁约52宗,道路全长约720米,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

针对脏乱、无序等问题,大兴村聚焦人居环境提升,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盘活闲置打造一批绿美生态小板块。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清拆整治等一系列实招,大兴村成为街道首个“零违建村”,并利用好专项债券项目等契机,优化提升村内各类配套设施。如今,大兴村内连片老宅得以盘活,实现产业风貌双赢。

环境蝶变、群众满意背后,是龙湖区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果。今年以来,龙湖区立足清拆整治做“减法”,聚焦重要线路、重要区域、重要节点的风貌实现大提升;立足风貌提升做“加法”,因地制宜打造绿意长廊,构建盎然的生态空间,有效提升区域环境品质。

在龙湖,各村(社区)结合实际,立足自身优势,找准自己不足,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为市民群众带来民生利好。

作为用0.2平方公里辖区面积承载约7000个常住人口的典型城中村,珠池街道广兴社区具备高密度、强活力、大流量的显著特点。金砂东路、嵩山南路、珠池路等交通动脉在周边交汇,465间临街商铺鳞次栉比,361栋居民楼坐落其中,形成了“楼房林立间烟火升腾”的都市景象,但高强度的空间使用也带来风貌失管、交通阻塞、设施陈旧等治理难题。

自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广兴社区持续探索城中村蝶变路径,在“保留市井温度”与“提升治理精度”间寻找平衡点,演绎一场“空间重生记”。今年5月12日,广寿街文体广场、兴绵街美食步行街改造提升项目招标公告正式发布,标志着珠池街道广兴社区“百千万工程”从“小步快跑”进入“加速冲刺”阶段。

当前,广兴社区将“舌尖经济”作为提升社区产业发展成效的突破口,聚焦辖区珠池路等“美食街”做好餐饮企业跟踪服务、道路卫生保洁、消费宣传引导等工作,成功将贵宾牛火锅餐饮店从个体户培育成辖区首家限上餐饮企业。

此外,广兴社区提升集体资产效益成绩斐然:继去年将综合市场场地、居委会后铺面承包权进行合并竞标、实现年租金翻番至1411万元后,今年依托位于兴绵街中段的两层集体资产场地,招引投资约300万元的金碧幼儿园项目,推动升级美食街片区整体业态。

在龙湖区龙祥街道,改变同样显著。在18.4万平方米清拆违建上种出生态绿廊、让8000万元集体增收从闲置土地里破土生长、打造新能源汽车“地标圈”为镇域经济带来内生动力……该街道以泰山路(南北向)和汕汾路(东西向)为核心发展轴,统筹推进“一纵一横”产业与环境双提升工程,正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强化要素集聚、提升路域环境,推动两大主干道沿线高质量发展,演绎着“产城人”共融的鲜活故事。

近阶段以来,泰山路、汕汾路两侧的集体用地和厂房通过“三资”平台交易26宗,涉及面积3.99万平方米,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468.52万元,让老旧厂房、闲置土地焕发新活力。例如,龙祥街道对如龙社区汕汾路北侧约8亩土地进行清理平整并重新出租;汕汾路新兴社区集体用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三益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新建厂房。

以机制创新狠抓任务落实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的优势塑造工程、结构调整工程、动力增强工程、价值实现工程。这也是龙湖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的关键所在。在两年多的探索实践中,龙湖区率先形成了网格化管理、三级督查、挂钩联系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为把“百千万工程”推向深入打下了坚实基础。

网格化管理,是龙湖区人居环境整治的重中之重。去年3月,龙湖区已制定《龙湖区环境综合整治网格化管理机制实施方案》,合理将全区126个村(社区)划分为581个网格,并由街道班子成员及村(社区)“两委”成员担任网格员,加强日常巡查及入户宣传。同时,由区指挥办采取“四不两直”“随机抽查”形式下沉检查,对网格员点名点姓通报表扬批评,形成比学赶超浓厚氛围。

在夯实网格化管理基础后,如何确保各项措施真正落地见效成为新的治理命题,分级督查机制应运而生。今年2月,龙湖区制定《关于建立分级督查工作机制的通知》,建立指挥部、工作专班、街道三级联动督查指导工作机制,推动街道建立靶向约谈问责网格员、挂钩领导与督查组双检查、网格化管理评分制等举措,动真碰硬推动相关问题整改落实。

记者了解到,自龙湖区分级督查机制建立以来,指挥办层级开展专项督查25次,专班层级开展督查44次,街道层级开展督查超400次。

督查问责虽形成高压态势,但人居环境整治涉及多主体协同,仅靠“自上而下”压力传导难以实现长效治理,需进一步激活全域联动动能。今年3月,龙湖区制定《关于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环境整治提升攻坚行动包片挂钩工作的通知》,在挂钩联系制度的基础上,再次强化区领导包片督导和街道主要领导驻点办公制度,以制度创新推动责任捆绑与资源整合。

“不要搞扫扫地的形式主义,要真正了解基层、发现问题、帮助基层,对落实不到位的,全链条启动督查问责程序。”龙湖区区长黄晓欢强调,将不讲情面、不打招呼、直接问责,持续跟踪督促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强化督查考核,对履职不力、虚假整改等情况提请区委、区政府给予严肃追责问责。

一线实践

精细管理让核心商圈“活而不乱”

作为龙湖区核心商圈所在地,金霞街道日均客流量逾10万人次,节假日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尤为突出。在龙湖区攻坚人居环境整治的关键时刻,金霞街道如何提升市容环境秩序协同治理水平?

近日,记者了解到,金霞街道努力在“精”上做文章,在“细”上下功夫,创新推出“网、片、革、案、督、聚”精细化管理“六字诀”,推动金霞人居环境建设迈向“2.0版本”。

“城市管家”织密治理网

走在金霞街道的街头巷尾,网格员已成为市民最熟悉的“城市管家”。依托四级网格体系,金霞街道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将辖区14个社区科学划分为60多个基础网格,N名由社区“两委”、“双报到”党员、挂钩干部等多元主体组成,编织起覆盖全域的治理网络。

“通过强化网格治理,辖区内能够实现问题15分钟响应、2小时处置,效率提升50%。”金霞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网格员们按照“一线工作法”,实行“问题发现—上报—派发—处置”闭环工作流程,日均巡查“8小时+”。

结合辖区人口数量、分布特点、网格人员配比情况等因素,金霞街道整合相邻网格,化散为整,以龙湖沟为界,将辖区划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实行“分片划分”管理。在此基础上,街道将执法队伍分为两组,采取“靠前执法”措施,将“数字城管”案件处理人员编组分批嵌入执法组,分时间段有针对性整治万象城等商圈附近处流动商贩。

如今,在金霞街道总值班室,由街道领导干部、执法人员及协管员等20余人组成的城市管理快速处置执法队伍24小时待命。这支队伍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能够快速响应各类突发事件。

集体会诊提高执法质效

每周,金霞街道的执法骨干总会定期召集在一起,开一场“诸葛会”。围绕街道行政执法重点领域和案例,执法骨干分别从执法主体适格、违法性质定性、法律依据适用、执法程序规范等方面展开“头脑风暴”,积极建言献策,厘清工作思路,提升行政执法效能。

不仅内部讨论,金霞街道还充分用好案件研讨协商会会议研究机制,主动邀请公安、派出所、政法、司法等力量进行指导,强化跨部门执法协作机制,共享管理和执法信息,形成合力,提高执法办案质量,提升行政执法效能。

“过去执法常因程序瑕疵引发争议,现在通过集体‘会诊’,案件办理更规范了。”一名执法人员告诉记者,案件交流活动通过剖析典型案件、共解痛点难点、分享宝贵经验,不断提升执法人员综合素质,达到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标。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金霞街道接收处理数字城管投诉件306宗,通过协商机制解决棘手问题12件,复杂投诉办理周期缩短在7日内完成。

监督力量向基层延伸

延伸治理触角“前移哨”,金霞街道以“督”促改,推动问题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目前,街道党政主要领导每周不少于3日下沉社区,现场督办卫生死角、占道经营等“顽疾”;对整改不力社区党组织书记及网格员进行约谈提醒、批评教育。截至目前,对履职不到位、整改不力的情况批评教育1次,完成群众反馈人居环境问题整改8个。

监督力量更向基层延伸:200余名环卫工化身“移动监督员”,在完成保洁任务时同步巡查商户“门前三包”履约情况,推动履约率从72%跃升至95%;10余名外卖骑手、快递员兼任网格员,发挥其“流动探头”作用;群众通过“百千万·拢来拍”活动,随手监督人居环境。

面对核心商圈治理压力,金霞街道推出“城管+物业”治理模式,联合万象城等商业体建立“物业共治联盟”。联动以来,商圈投诉量下降40%,基本实现30分钟清场流动摊贩。

既要保市容整洁,又得护民生饭碗。值得注意的是,当地坚持“市容”与“繁荣”并重,在苏宁外广场打造室外商业特色集群,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226米长,能放置3至6米长、2.5米宽四种尺寸的20余辆餐车,通过设立固定摊位经营区,让流动摊点“不流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实现城市秩序与民生需求同频共振。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蔡沚彦

通讯员 金怀宇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肖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