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传喜讯。日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东莞顺利通过复评,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这是自2008年首次入选以来,东莞连续第六次获得这一荣誉称号。与此同时,东坑镇黄屋村、东莞市黄江医院、熊兴东家庭、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等镇村、单位、家庭、学校揽获或继续保留“全国文明”荣誉称号。
目前,全市已有20个全国文明村镇、24家全国文明单位、5所全国文明校园、3户全国文明家庭。随着荣获“全国文明”荣誉称号的队伍不断壮大、示范引领效应不断增强,东莞的城市文明建设水平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也是最具价值和竞争力的城市品牌之一。从产业重镇到宜居新城,从制造之都到文化强市,东莞不断用文明回应城市的发展命题。
近年来,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东莞将精神文明建设与城市治理、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精神文明向细微处落地:文明条例落地生效、农村风貌持续提升、文明实践阵地遍地开花……
文明,不是静态的标签,而是有机的生命体。它既藏在街巷一隅的礼让与微笑中,也写在千万人口的奋斗与归属里。今天的东莞,正以“文明之光”持续点亮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底色,积蓄更坚实的底气与更柔软的力量。
模范当先、条例护航:
文明行为有了行动指南
一座倾斜塌陷的废墟前,张家杰弯着身子,在被压成“千层饼”般的楼板缝隙中作业,仔细搜索着生命迹象。
这是发生在今年缅甸地震国际救援中的一幕。现场温度逼近40℃,余震不止,张家杰穿着防护服、戴着头盔,作业时闷热难耐,但手头上的敲击破拆动作却不停息。
张家杰是东莞市蓝天救援队队长,曾被评为“东莞好人”、东莞市道德模范,2024年入选“广东好人”。东莞市蓝天救援队建队十余年来,张家杰和队员们参加过深圳山体滑坡救援、东江沉船搜救、虎门沉车搜救等特大事故救援任务,奔赴过河南抗洪抢险、土耳其大地震等救援一线。
张家杰参与2023年土耳其大地震国际救援
张家杰参与2023年土耳其大地震国际救援
今年4月,他又带领7名救灾经验丰富的队员前往缅甸,驰援地震灾区曼德勒。他们在一线连续奋战,排查搜救、打通救援通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敬意。
张家杰是东莞万千“凡人英雄”的一个缩影。在这座城市,还有带领团队资助9000余名寒门学子的公益人“坤叔”,有常年为病患免费提供餐食的基层医生刘小伟、搭起莞澳学子交流发展桥梁的高校教师陈晓君、默默见义勇为的社区工作人员叶海涛……他们用“更好的自己”创造“更好的城市”,共同构成了东莞“全民文明”的温暖底色。
刘小伟的爱心助学事迹被编入中考模拟试题
刘小伟的爱心助学事迹被编入中考模拟试题
近些年,东莞持续擦亮“东莞好人”品牌。2021年以来,全市共推选“东莞好人”329人,东莞市道德模范及提名奖40人,其中3人获评“中国好人”、1人获评“广东省道德模范”、41人获评“广东好人”。
好人不仅被看见,还被记在心里、暖在身边——节日期间,模范人物总能收到专属慰问;市文明办联合“莞家福”共保体共同发起的礼遇关爱行动,将部分有特殊医疗保障需求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纳入公益行动受捐对象,为他们送上安心守护。
“莞家福”为道德模范和“东莞好人”赠送公益保障
“莞家福”为道德模范和“东莞好人”赠送公益保障
文明之光,也在一代代莞邑少年的心田点亮。来自南城的聂琳溪、石龙的谢诗玥入选省级“新时代好少年”,她们不仅是校园里的好榜样,更是东莞文明图景中跃动的青春注脚。相关宣传视频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展示,将激励更多未成年人成为新时代的追光少年。
一城风尚,既靠榜样引领,也靠制度护航。
2023年5月,《东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实施,友善东莞有了“文明之法”的加持。两年以来,从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到池塘边、榕树下,文明宣传走进东莞的每一个角落,文明理念悄然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围绕文明餐饮、爱国卫生、文明旅游等话题,“两月一主题”宣传、文明守约挑战赛、有条有“礼”、文明游“礼”等活动接连开展,市民的文明习惯在点滴中养成,善意与自觉也在人与人之间悄然传递。元旦期间,市文明办还创新推出“归途向暖 文明同行”竞速答题赢返乡车票活动,鼓励在莞工作者带上“文明”出发,让这座城市的暖意,伴随返乡脚步一路同行。
《东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两月一主题”宣传海报
《东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两月一主题”宣传海报
乡风焕新、阵地扎根:
“百千万工程”里播下文明种子
文明,不只在城市社区中熠熠生辉,更在田园乡野间温润生长。
近年来,东莞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聚焦村庄清洁、农房风貌、移风易俗、文化空间以及文旅融合,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不断提升农村精神风貌,为“百千万工程”注入看得见、沉得下的文明力量。
漫步东坑镇黄屋村青创街,眼前是错落有致的民居与清新亮丽的自然风光。门前石凳上,老人闲坐纳凉;街边小店内,年轻人三三两两聊天歇脚;邻里之间一句句亲切问候流淌在空气中,构成一幅人与人温暖相待的日常图景。
东坑镇黄屋村
东坑镇黄屋村
黄屋村作为“丁彭黄”片区组成村之一,于2023年被纳入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如今,这个拥有85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不仅旧貌换新颜,精神气质也悄然发生转变。
在青创街的尽头,黄氏大宗祠静静伫立。为传承黄氏家族的历史文脉,村民自发筹资1800多万元,于2019年重建祠堂,让文化有了落脚点,也让乡愁有了归处。
黄氏大宗祠
黄氏大宗祠
黄屋村同步建成了村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文化阵地,积极培育乡土文化品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村里累计举办各类文体活动120多场,并通过“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优秀共产党员”等群众性评选活动,以“小切口”撬动“大风尚”,营造出崇德向善、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今年5月,黄屋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像黄屋村这样的文明村镇,在东莞已经串珠成链,渐成风景。横沥镇隔坑村以全市首创的“花卉超市”为支点,带动村民共同参与乡村建设;茶山镇超朗村打造“互联网+农贸市场”智慧平台,激活传统商贸市场活力;麻涌镇麻三村则通过美丽河道建设,重塑“古梅乡韵”水岸风貌。
横沥镇隔坑村
横沥镇隔坑村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绿美小园”逾1.2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20个,完成1735栋农房风貌改造、3605户绿色农房的建设或提升,建成红白理事会575个,乡村人居环境持续优化,文明新风加速形成。
依托3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610个实践站和近2000个实践点,东莞基本搭建起“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围绕“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各文明实践阵地不断探索“夜间模式”“假期模式”“共享模式”等机制创新,打响了“五色花计划”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品牌。
在企石镇,文明实践夜校点亮职工下班后的时光,形体精雕、商务礼仪、演讲口才等各类课程应有尽有;在虎门镇,“五虎临门 文明夜市”热闹非凡,市集、展演、宣讲轮番登场,文明实践在烟火气中生动开展。
虎门镇“五虎临门 文明夜市”
虎门镇“五虎临门 文明夜市”
据统计,东莞全市年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逾3万场,形成了贴近生活、富有活力的“莞版”文明实践模式,获中宣部文明实践局高度评价。
在东莞,文明早已不只是贴在墙上的标语、挂在村口的横幅,而是飘进家门口的一缕书香,是屋前屋后的一方整洁,是邻里之间一句温暖的问候,是从“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的日常自觉。
友善东莞、文明共享:
打造千万人口精神家园
真正有温度的城市文明,不在于外表的光鲜亮丽,而在于能否让每一个奋斗者在城市中找到归属、获得尊重、收获成长。
日前,一场“人皇诞”民俗活动,为不少外来务工者送上了熟悉又亲切的节日体验。企石镇的企业员工和出租屋租户代表受邀参与,看麒麟表演、吃“大寿桃”、逛特色摊位,节日的烟火气与文化味扑面而来。
参与者徐添添感慨,“活动很有特色,吃喝玩乐一应俱全,感觉幸福感满满。”这些温情互动,正是“两个文明共享计划”落地基层的真实写照。
企石镇“人皇诞”民俗活动
企石镇“人皇诞”民俗活动
所谓“两个文明共享计划”,即东莞于2022年起实施的企业员工文明共享计划和出租屋文明共享计划。
作为一座典型的制造业城市,东莞非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高达76%。林立的出租屋,不仅是住所,更承载着无数建设者扎根东莞的希望。围绕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的目标,东莞聚焦广大非户籍常住人口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外来人口的文化权益和文明体验,探索建设一个人人都能参与、共享、受益的文明城市。
在夜晚、周末、节假日,市镇两级文明办联合企业、社区,推出了“城市文明执行官”“候鸟亲子日”“租住锦囊”等 18项系列行动。从法治宣讲到亲子活动,从心理支持到技能培训,文明实践真正走进了厂房车间、楼宇巷陌。
截至目前,“两个共享计划”已覆盖企业3000余家、出租屋10万余栋,惠及员工83.6万人、租住人员超227万人。
东莞还在全国首创“健康副厂长”模式,推动医务人员走进车间一线,打通服务职工健康的“最后一公里”;推出“心理关爱示范课”“火柴盒城市音乐TIME”等特色项目,就近就便服务基层群众身心健康和精神文化需求。据统计,普惠性、特惠性和互惠性文明实践活动深入基层、覆盖全域,全年开展9.76万场。
公共服务惠民暖心,文明建设新风蔚然。
依托云端赋能,东莞开展“文明积分进万家”全民行动,搭建文明积分平台、组织“爱心商家联盟”,让每一次文明行为都可量化、可累计、可传递,文明成为一种看得见的行动力和可持续的社会氛围。
与此同时,东莞也在尝试用更轻松的方式“遇见文明”。“友能量城市漫游计划”通过“公益+消费”的融合路径,联动贵州铜仁、东莞本土公益组织和覆盖各镇街的友善小店,推出“友能量 啡尝威”公益特调咖啡、“亿抹友能量”抹茶拿铁等创意产品,让参与文明实践变得像买一杯咖啡一样自然。
文明的影响也不止于城市内部。在对口协作机制下,东莞将“友善东莞”理念延伸至结对帮扶地区:在铜仁市开展“友能量”留守儿童关爱项目,在揭阳市船埔镇建设“友能量小屋”,通过“教育精确帮扶+文化传承振兴”的路径,将城市文明的力量带到更远的地方,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礼赞、情感回响:
“全民文明”也是“全民共鸣”
日前,“我在!一座城和两亿人的在场证明”当代艺术展在北京郎园STATION的X美术馆落下帷幕。展览以“当代艺术实验+城市档案写实”的双轨叙事和双重视角,凝练“人—产—城—文”相融互促的文明密码,不仅受到首都文化艺术界的广泛好评,也让东莞一座城与2亿人的动人故事再次成为美谈。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有超过2亿人在东莞工作过、建设过、奋斗过。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更好的生活背井离乡,在东莞落脚扎根。“2亿分之一”,正是点亮这座城市星空的那一束束微光。
在原创音乐剧《东莞东》巡演过程中,东莞发起“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东》邀您故地重游”特别策划,面向所有曾在或正在东莞的奋斗者,征集在东莞的老照片和记忆故事,邀请他们中的代表故地重游、再忆青春。一时之间,“寻找2亿分之一”成为东莞最鲜亮的文明标签,激起网友们的广泛共鸣。
东莞还特邀环卫工人、高层次人才、素人写作者等不同领域的代表观看演出,让他们在舞台上看见自己。保利长大工程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钱亮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曾担任虎门大桥施工负责人。
受邀观看音乐剧《东莞东》的“2亿分之一”代表和素人写作者代表
受邀观看音乐剧《东莞东》的“2亿分之一”代表和素人写作者代表
钱亮说:“来莞几十年,我越发爱上这座城市。这里不仅经济发展独树一帜,城市进步飞快,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生态文明建设成绩也非常突出,是一座美丽、大气、包容、宜居的城市。”如今,他正参与推进狮子洋通道、常虎高速改扩建、广深穗莞段改扩建等重点交通工程建设,继续为东莞贡献力量。
2024年东莞马拉松期间,“2亿分之一”代表们也受邀而来——跑一场莞马、赏一次展览、看一场篮球、吃一只烧鹅,重走青春轨迹,重拾过往记忆。一场旅程,圆了五个心愿,也在他们心中重新点燃了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寻找2亿分之一”系列活动打卡装置
“寻找2亿分之一”系列活动打卡装置
通过数次城市邀约,东莞营造出“把异乡建设成故乡”的浓厚氛围,让家的情感真正落在脚下、落在心里。
城市对人的致敬,不只在剧场和展厅,也在一场场热闹的“城市之光”亮灯活动中。
什么是东莞的“城市之光”?不是漫天耀眼的星辰,不是闪烁的霓虹灯,而是警察、教师、医生、环卫工人等城市建设者,是每一个平凡却温暖的人散发的点点微光,它如此真实,如此明亮。
东莞以城之名,向每一位建设者致以崇高敬意。
东莞以城之名,向每一位建设者致以崇高敬意。
通过“城市之光”传播项目,东莞大力弘扬以散裂中子源科学家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以优秀东莞民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家精神、以东莞技工为代表的劳动精神,让“双向奔赴的善意 点亮城市之光”“我爱你 东莞”等一条条标语照亮夜空,向每一位城市劳动者表达最高的敬意与美好的祝福。
在这座因奋斗而生动的城市里,“你我他”的点滴努力,正汇聚成温暖而坚定的文明力量,被认真聆听、温柔看见,最终融入城市与千万人口共生共荣的时代脉搏中。
六度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是荣誉的延续,更是一种发展的自觉、一种治理的温度、一种精神的延展。今天的东莞,正以文明为魂,以人民为本,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文明不止步,故事未完待续。未来,这座城市仍将在千万人的接力与耕耘中,持续书写城市文明、友善东莞的新篇章。
南方+记者 王颖 韦基礼
受访单位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