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腾讯司晓:技术重塑个体创作生态,我们进入AI平权时代,时长共20秒)
腾讯司晓:技术重塑个体创作生态,我们进入AI平权时代,
“大模型重塑个体创作生态,未来会有更多小微甚至一人创意公司诞生。技术演进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一位创作者加上AI工具就具备相当于一个专业团队的生产力。”
5月27日,2025年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分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作《大模型时代文化内容生产的范式革命》主题演讲。
他指出,人工智能的加速演进正推动文化内容行业进一步智能化,并为行业发展带来创新与扩容的新机遇。
从技术趋势看,尽管基础语言模型的scaling laws确实存在放缓迹象,但多模态迁移,即大模型在图、文、音视频及3D等领域的生成能力的进化,成为现阶段大模型发展的最大亮点。例如,最新的GPT-4o模型已经实现图像“端到端”生成,达到传媒、广告等生产场景直接可用的水平。从应用生态看,技术迭代到行业应用的周期持续缩短:以Sora为代表的视频生成模型,从发布到商用短片落地仅用了1个月。
“文化内容产业成为智能实践先锋领域。”司晓指出,腾讯研究院2023年面向百余位行业专家的调研显示,文化领域凭借业态丰富、场景明确的优势,其大模型应用水平高于金融和医疗等行业,位居各行业中上游。同时,大模型也在全方位助力文化内容产业的转型升级。过去数百年,人类创作中大部分精力用于改善技艺和改进工具。如今,文化创作者得以更加聚焦于创意本身,与大模型协作生成原始创意、提升制作效能,并超越传统的单一形态区隔,打开跨模态创作的可能性。
“大模型的目标是突破抽象的语言世界,真正理解我们生活的物理世界。不仅能够生成三维多模态内容,还能与世界产生交互。”司晓说。
司晓提到,文化内容生产呈现新范式,AI带来新的平权,诞生更多超级创作个体。比如,在蒸汽与电力时代,机器从力气上超越人类;进入AI时代,机器正在智力上展现优势。未来的人机关系,必定是互补协作而非彼此替代,从中诞生新的生产模式、创作模式和商业模式。
回溯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历程,数字技术推动创作主体从专业创作者(PGC)向大众(UGC)延伸,内容分发模式持续演进,然而创作环节的专业性门槛始终存在,难以兼顾优质与海量。
司晓认为,大模型技术的突破正在改变这一局面,带来三重变革:一是创作大众化,消弭专业技术门槛,比如Suno让音乐爱好者实现三分钟创作。二是生产智能化,节省专业创作者在重复性工作中的投入。三是生态普惠化,跨模态创作形成“AI平权”效应,让创作者不再以作家、画家、导演等单一门类进行划分。
“智能体模式进一步重塑个体创作生态,未来会有更多小微甚至一人创意公司诞生。”司晓说,技术演进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一位创作者加上AI工具就具备相当于一个专业团队的生产力,对影视、动漫、游戏等高度工业化的领域的生产和组织形态变革深远。这标志着“超级个体”时代的来临。
未来,司晓说,随着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的共创协同,一定会有更多模式创新。可以预见,图书馆、出版社等知识机构将逐步进化为智能体,按照学科门类实现知识的智能化重组;而互联网生态也将迎来结构性变革,基于可信大模型重构现有应用体系。人工智能将更好地服务人类,实现可信应用,走向和谐共生。
采写:南方+记者 郜小平
拍摄:南方+记者 王俊涛
剪辑:南方+记者 龙达洋
设计:吴颖岚 谭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