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抗日英烈的最后时刻

作者 许俊仟 2025-08-26 12:11

近日,广州花都革命烈士陵园完成升级改造,入园两侧新增的花都区烈士英名墙格外显眼,其中就有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李守纯、王泽民、庾沛全、刘绥华4名烈士。这四位英烈是谁?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沿着英烈的足迹,回望烽火岁月,传承抗战精神。

李守纯:隐蔽战线的忠诚战士

李守纯,原名宋耀宏,1908年出生于花县黎村(现狮岭镇中心村),中共党员。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高明县委书记、西江特委书记、罗定县委书记、“后北特委”代理书记。

1922年,李守纯因家境贫寒赴广州谋生,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工人运动。1932年省委遭破坏后,他辗转南洋,再返高明以教师身份开展革命工作,发展党员并建立党支部。1940年因国民党镇压,他转移至韶关继续斗争。

1944年6月19日,李守纯与爱人陈志良在韶关东河坝因叛徒出卖被捕,后被押往南雄后方监狱。李守纯被捕后,受到敌人的严刑拷打,身体受到严重摧残,但他仍坚贞不屈,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常常给狱中难友讲形势、讲时事、讲革命前途,告诉大家不管斗争怎样残酷,形势都会好转的,革命是一定会成功的,勉励大家要有信心。

不久,李守纯身患急性疟疾,由于狱中医疗条件差,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情日趋严重。9月,李守纯不幸病故于狱中,年仅35岁。

198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追认李守纯为革命烈士。

王泽民:热血抗先,青春战歌

王泽民原名王珠,1920年生于广州一贫寒家庭。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游行。1938年加入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参与防空救护、汉奸缉拿等工作。广州沦陷前夕,他带领全家随抗先队转移至四会县。

1939年,王泽民被编入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政工队,暗中接受中共党员廖锦涛的培养,阅读党的文件,提升理论水平。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因传播真相被国民党逮捕。在审讯王泽民时,国民党军法官曾多次诱迫他承认是共产党派遣的,只要写了“自白书”,供出廖锦涛同志的活动秘密,就放了他。但王泽民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出卖同志。

1942年2月,王泽民在曲江县黄田坝英勇就义,年仅22岁。

1950年,国家内务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庾沛全:税站烽火,虎胆忠魂

庾沛全,又名庾德,花县莘田村人。幼年孤苦,由叔父抚养长大。1936年随叔父赴港参加工人运动,担任地下交通员。1939年赴东莞加入抗日武装,因作战勇猛被称为“庾小虎”。

后部队转移至东、宝、惠前线,庾沛全被选入短枪队,任税站组长,在梅林坳等险要地带为部队筹措给养。税站常遭日伪袭击,环境极其危险。

1942年夏天,庾沛全带领收税小组前往东莞县大保前线(北栅至乌沙路段)执行任务。5月的一天,他们在北栅路段发现有一伙人赶着几头牛急急忙忙走过。庾沛全等人心觉可疑,当即上前盘问情况,并让他们交税。由于他们声称无钱交税,庾沛全等人便打算将他们连人带牛全部扣下,但其中两人以到附近亲戚家借钱纳税为由被放走。谁知这伙人正是日寇派来的奸细,两人一离开便立马跑去报告,并带着一队日军包围了北栅村。收税小组的游击队员发觉后立即进行还击,想冲破包围。然而敌众我寡,经过一段时间的激烈战斗,收税小组只剩下了庾沛全和钟成两人。无奈之下,两人决定找地方隐蔽起来。钟成潜入亲戚家,庾沛全则藏到村里面的一间草屋里。过了许久,庾沛全准备出来打探情况,却被汉奸张宝炽发现,并引来了一队日本兵搜查。由于枪里面没有了子弹,无法向敌人射击,庾沛全当场被日寇击倒,壮烈牺牲,年仅24岁。

花县解放后,人民政府追认庾沛全为革命烈士。

刘绥华:农运先锋,矢志不渝

刘绥华(1903—1938),原名刘有禄,又名刘其中,出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两龙村一个中医世家。其父刘文湛是乡间郎中,母亲梁氏操持家务,全家八口依靠父亲行医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刘绥华8岁入读私塾,11岁考入两龙圩悦贤高等小学,自幼聪颖好学,深受传统家国思想熏陶。

高等小学毕业后,刘绥华先后在天心塘、田螺湖、仙阁等村塾任教。他常在课堂向学生灌输爱国救亡思想,甚至请人制作数十支木枪,利用体育课教学生列队、瞄准和冲锋动作,潜移默化培养其军事素养和民族意识。

1922年,刘绥华与陈道周、王岳峰等志同道合者在聚龙庄组建“互助社”,以“互助学习、互助生活、共忧国事”为宗旨,开始系统研读进步书刊,传播革命理论。1923年底,他毅然辞去教职,全身心投入农民运动,与陈道周、刘伯强等人深入花县乡村,在圩日集会演讲,揭露列强侵略与军阀压迫,号召农民团结反抗。

1924年初,经陈道周介绍,刘绥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花县农民协会成立,他当选执行委员,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此后,他以极高热情组织农运,1925年4月受党组织派遣,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花县党部,8月又当选共青团花县执委兼宣传部长。同年11月7日,他在田螺湖村十月革命纪念大会上发表演讲,阐述十月革命意义与中国革命前景,激励青年投身农运。

1926年,刘绥华赴公益村领导农民运动,建立共产党小组,开办夜校培训农会骨干,组织农民自卫军进行操练。是年8月,花县民团头目江侠庵集结匪众进攻杨村,刘绥华闻讯率农军驰援,爆发激烈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致杨村失守,酿成“花县惨案”。他由此更坚定加强军事训练的决心。同年10月,坪山民团再度来犯,刘绥华与中央农民部特派员梁伯舆指挥农军据守桥头庄炮楼,在被围火攻的危急形势下沉着指挥、内外夹击,最终击退敌军。民团报复性地焚毁其家宅、毒打其父母,也未能动摇他的斗争意志。

1927年6月,中共花县委员会成立,刘绥华出任县委书记,整顿组织、训练农军,巩固革命力量。同年12月,广州起义军撤至花县,他参与组建花县苏维埃政府并担任副主席,随后作为向导率部转进海陆丰,途中腰部中弹负伤,被隐蔽安置后转送香港治疗。

伤愈后,刘绥华留港以教书、行医为掩护,保持革命联系。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共广东省委派人赴港联络滞留党员,刘绥华随即恢复组织关系。1938年初,他奉命与黄健生等人赴博罗,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同年7月,他在赴港汇报工作期间,于油麻地车站遭敌对分子暗算,被推下站台,不幸被列车碾断双腿,因伤势过重牺牲,终年35岁。

花县解放后,广东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丨许俊仟

【通讯员】花宣

【本文责编】蒋玉

【频道编辑】李晓霞 李拉

【实习生】徐鸣凯 丁陆薇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郭芳 蒋玉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编辑 李晓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