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东两条重要高速公路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7月29日,狮子洋通道与广中江高速公路衔接段项目动工,预计2027年建成通车。该项目将显著提升中山、江门等珠江西岸城市与东莞、深圳等东岸城市间的通行效率。
紧随其后,7月30日,梅州平远至福建武平高速公路广东段先行工程拉开建设序幕。作为粤闽赣交通枢纽,项目建成后,福建武平至珠三角核心区路程将缩短40公里,车程节省30分钟,推动原中央苏区加速“融湾入海”。
这两条交通“大动脉”的加速推进,凸显了广东国资国企在逆周期调节中担当的“主力军”角色。
今年,广东省属企业共承担省重点项目55个,总投资7943.8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62.1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项目上半年已完成投资437.05亿元,成为稳投资、稳预期的关键力量。
在当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私营部门投资趋于审慎的背景下,广东国企和国资平台如何发挥先锋示范和主力军作用,发力逆周期调节,通过加速推进“两重”和布局重点产业赛道,为经济注入新动能?
以“硬投资”稳当下
上半年省属企业完成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投资超437亿元
在清远市英德大湾镇,黄茅峡水库工程近日破土动工。这座大型水利枢纽建成后,将拥有5.64亿立方米总库容和5.47亿立方米防洪库容,年均可输出超1亿千瓦时绿色电能。
作为国家“两重”建设标志性工程、连江干流首座控制性防洪工程,它将为北江流域防洪体系补上“关键一环”,同时提升连江通航能力,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注入强劲“水动力”。
面对有效需求不足、民间投资偏弱的现实,政府主导的重大项目投资正成为稳定预期、托底经济的重要抓手。而国资国企凭借其资源统筹能力、长期投资属性和战略执行力,自然成为推动“两重”建设的主力军。
2025年,广东省属企业承担基础设施工程项目43项,年计划投资额为910.06亿元,上半年已完成投资437.05亿元,成为稳投资、稳预期的关键力量。
这一系列重大工程不仅是“硬投入”,更是“强信心”的信号。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认为,在经济增长遭遇压力的时期,政府可以上马公共工程,推行“以工代赈”,拉动经济景气程度上升,从而改善市场预期,提振企业信心,带动非政府主体跟进投资。当经济活力回升、市场景气度提高,就会使更多的企业找到投资机会,从而促进整个市场活跃起来。
但投资不能只靠“增量扩张”,如何提升存量资产的效率,成为更现实的课题。此时,传统产业焕新作为稳增长的“存量盘活”,显得尤为关键。
能源集团完成红海湾发电公司两台煤电机组汽轮机改造,单台机组供电煤耗下降超10克/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8万吨。建工集团下属华隧建设掌握的盾构机再制造关键技术,可实现废旧盾构机再制造率达60%以上,综合性能指标提升30%,经济投入降低40%,盾构闲置资产效能倍增1.5倍。
2025年上半年,广东省属企业完成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投资42.64亿元。其中,工业领域投资23.49亿元,累计更新技术改造264项,较大设备投资11.9亿元;能源领域投资1.17亿元,交通领域投资15.91亿元。
由此可见,广东国资的逆周期调节,并非简单的“大水漫灌”,而是在“硬投资”与“深改造”之间寻求平衡:前者稳当下、强信心,后者提效率、蓄动能。
不过也应看到,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完成率48.02%,部分项目进度仍需加快。如何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项目落地效率,是下半年的关键任务。
对此,广东省国资委表示,下半年将持续推动省属企业强化年度投资计划刚性执行,全力冲刺投资进度,确保年度投资按时序推进,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全力以赴抓好省重点项目投资建设,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进度。同时,推动各省属企业通过设备改造、技术升级、强化产品技术标准执行等多种途径,全面夯实提升省属国资国企传统产业。
以“新布局”谋长远
确保新兴产业投资增速不低于10%
当前,广东省属企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但随着基础设施建设边际效益逐渐递减,如何在稳增长的同时培育新动能,成为摆在广东国资面前的重要课题。
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需要省属企业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更多投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新布局”谋长远。上半年,省属企业在太阳能、风电、新材料、医疗科技等新兴产业领域完成投资约172.5亿元,多个标志性项目实现技术突破,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在珠海,广东首条半固态储能电池产线已正式投产,该产线在全球范围内首次量产大容量314Ah(安时)半固态电池产品,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在新型储能领域实现从技术攻坚到产业化落地的关键跨越。
“这款电池主要面向新能源商用车、工程机械、电动船舶、工商业储能、源网侧储能、数据及算力中心储能、5G基站储能等领域应用,相比传统液态电池具备更优的安全性能,应用领域也更为广泛。”广东能源集团科技研究院院长饶睦敏介绍。
支撑突破的,是持续加码的创新投入。上半年,广东省属企业研发投入达67.85亿元、同比增长4%,研发强度1.95%。
以新材料领域为例,广新控股集团下属广新离子束公司攻克了在多种聚合物表面直接无胶覆铜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国产化生产,产品已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广晟控股集团下属中金岭南科技公司在多款轻量化金属复合材料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环境友好的复合材料产品,为新能源汽车、5G通讯、航空航天等提供支撑。
目前,广东扎实推进省属企业140个拓新项目和39家拓新企业的实施,项目80%属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超1/4的项目属于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国产化替代或国内首创。通过“一企一策、一项目一方案”的扶持政策,广东国资鼓励省属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科技+资本”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
广东省国资委表示,下半年将加大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资计划的执行力度,积极推动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新型储能、海洋牧场等领域投资项目落地实施,确保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速分别不低于15%和10%。
打破“唯利润论”束缚
多措并举破解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瓶颈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重大项目建设面临“融资难”与“考核紧”的双重挑战:一方面,项目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传统融资渠道难以满足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企业需在短期效益与长期战略之间权衡,若考核机制缺乏弹性,易抑制投资动力。
如何破局?在专家看来,国资系统必须跳出“单一输血”和“刚性考核”的传统路径,转向构建一个更具系统性的支撑体系——即通过融资模式创新解决“钱从哪里来”,通过考核机制改革破解“投不投得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风险可控、激励相容的长效机制。
在这些方面,广东国资国企已经有一定探索。比如,在资金筹措方面,省国资委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有效破解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瓶颈。超长期特别国债、政府专项债、科技创新再贷款、类REITs资产证券化、政府引导基金等工具被系统性地整合运用。
比如,抢抓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政策机遇,省国资委已成功争取17.56亿元,重点投向大中型引调水工程、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集疏运设施及大规模设备更新等。同时,省属企业累计使用专项债1340.05亿元,撬动投资超7000亿元,有力保障广湛铁路、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重点项目资本金需求。
然而,资金到位只是第一步。真正决定项目能否落地的,是企业是否有动力去承担风险,尤其是敢于在新兴产业“投早投小”。这类投资往往周期长、不确定性高,需要长期主义的视野。但传统的年度考核机制更关注短期业绩,二者之间存在天然张力。
为破解“重短期效益、轻长期投入”的考核惯性,打破“唯利润论”束缚,广东省国资委对考核体系进行了系统性优化,通过“差异化考核+正向激励”的组合机制,引导企业跳出短期指标束缚,更加主动地布局战略性、前瞻性领域。
比如,对承担大量公益性项目的省属企业,降低经济效益指标权重,提高“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等任务类指标权重,减轻短期盈利压力;对因承担公益性重大任务导致业绩波动的企业,剔除造成的经营业绩影响,客观反映真实经营成果。
对处于培育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广东还实行单列考核,培育期投入不计入当期经营指标,为企业大胆投入提供制度保障。对于满足“完成国家‘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含以上)”两项激励条件之一的企业,实施“直通车”激励,考核结果直接等级晋级或排名提升。
从资金投入到考核激励,广东国资正在摸索一种更可持续的方式来推进重大项目:不再只是简单完成建设任务,而是更注重引导产业升级和长远发展。这一探索,正为地方国资在稳增长与促转型之间提供了一条值得观察的路径。
南方+记者 昌道励 袁佩如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